百年历史名校山东省淄博六中的精神追求
时间:2014/6/5
淄博六中始建于1897年,一百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抱璞守真,奋斗超群”的百年校训和“从一做起,叩问一流”的六中精神,为国家培养了10万多名学生,其中有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省部级领导、将军、各级专家和劳模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改革开放30余年来,涌现出500余人的博士群体;近十余年来,学校“创全面发展之优,树素质教育之范”,聚精会神抓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教学质量高水平发展,留下了一串串扎实的足迹。
百年积淀——凝练学校精神
百年校庆之际,淄博六中对学校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总结。“从一做起,叩问一流” 是淄博六中的历史精神、现实精神和指向未来的学校精神,是几代六中人办学思想的结晶,是一批又一批六中学子热切向往和不懈追求的人生目标。“从一做起”,是治学的态度,是办学的作风;“叩问一流”,是追求一流的办学目标,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流的育人环境,树立一流的培养目标,创造一流的办学成果。这种精神已经成为每一位六中人眼中的一面旗帜,成为六中人血液中的一种特质。
六中人认为“一”之于中华民族最小而又最大;最短而又最长;最简单而又最复杂。“一”是立足现实的起点,也是连接未来的希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一” 是做人做事的不二法宝;“吾道一以贯之”(孔子《论语》),“一”铸就了信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承载了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这就是淄博六中学校精神的文化承传和哲学渊源。
百年老校一步步走来,对“一”有着特殊的情感。校友李振声院士,为解决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勤奋钻研几十年,荣获 2006年度全国最高科技奖。他的“弄一粒小麦,殚精竭虑,成就当代后稷;捐百万大奖,虚怀若谷,自称农民儿子”的高尚情怀,成为淄博六中精神践行者的杰出代表,也用实际行动深刻地诠释了淄博六中“从一做起,叩问一流”的学校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又明确提出了“精品定位,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更高的层次上丰富了学校精神的内容。“精品定位”涵盖学校工作各个方面,包括办学目标的精品定位、办学思想的精品定位、德育建设的精品定位、干部队伍建设的精品定位、师资建设的精品定位、制度建设的精品定位、文化建设的精品定位等各项内容。其发展目标是通过建设“精品校园”、实施“精品教育”、培育“精品人才”,建成以综合实力与办学特色为一体的“精品式学校”,其核心是“培养善于创造精品的学生”。如今,“精品定位”已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目标追求,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度,成为莘莘学子专注学习的精神引领。
在承传学校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淄博六中已逐渐形成了“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以科学的办学思路引导学生,以高效的管理体系服务学生,以优美的校容校貌感染学生”的育人环境;形成了“勤奋、求实、文明、进取”的校风和“苦读、勤练、专注、有恒”的学风以及“严谨善教、为人师表”的教风;最终以鲜明的办学特色、独特的育人风格和优异的教育实绩而享誉社会。
全神贯注——践行学校精神
六中的领导班子率先垂范,自觉践行学校精神,在工作中“统一思想无杂音,贯彻落实不走样,工作衔接无缝隙,相互支持无保留”,努力建设团结协作、干事创业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形成了全校上下团结一心,共创佳绩的良好局面。学校坚持“干部兼课是最大的爱护,教师进修是最大的福利,教好书育好人是最大的师德”的理念,在抓师德、抓进修的同时,坚持干部兼课制度,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突出了教学的中心地位,确保了学校办学思想的顺利实施;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和管理“两张皮”的问题。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水乳交融”,互相促进。近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在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年度考核中连续8年被评定为优秀等级。学校连续10年被评为山东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教师素质是决定一个学校发展高度的重要标志,“上好每一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家庭负责”,成为所有六中教师的共识和对社会的庄严承诺。淄博六中按照“一年入门,二年合格,五年骨干,八年成带头人,十年成名师专家”的教师发展目标,实行教师课堂教学全方位(不论什么时间,不论什么课型,不论谁听课)开放制度,新教师汇报课制度和学年评优课制度;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示范课制度;老教师进行指导性听课,年轻教师先听课后上课。学校坚持开拓创新,推动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适应“新课程”需要的“目标引领,问题切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适时点拨,当堂纠错”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此基础之上,学校注重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在完成上岗培训、全员培训和学业进修(目前 100%的在岗教师完成了研究生进修)等“规定动作”的同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设自主发展的平台。通过学习型校园建设,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教师们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进行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在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中,涌现出不少有特色的优秀教师。有的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性竞赛活动中屡屡获奖,被誉为金牌指导教师;有的在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名列前茅;有的著书立说,实现了由“经验型”向“思考型”教师的转变;有的参加境外或国际学术交流;有的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优质课评比中获特等奖。学校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任务,其中国家级课题《运用个别化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以养德、德以启智、德智导行》等已结题,并分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结题成果一、二等奖。学校的课程规划、走班教学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在各级会议上交流,受到省内外教育行政部门和同行的高度关注,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薪火相传——建设精品校园
淄博六中的前身光被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是“西学东渐” 的产物,“光被”之名也是东西合璧的结晶。作为一所教会学校,“光被”自有西方人的注解,但“光被”诞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同时赋予了深刻的中国古典文化内涵。《尚书》中记载:“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昭示师生像尧一样以天下为公,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像太阳一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社会。学校又恰好坐落于北宋名相范仲淹早年求学的“第二故乡”,“光被中学”的莘莘学子自启蒙之日,即以“忧乐天下”杖策人生,把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作为人生追求。
校园内历经百载的历史遗迹,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兴衰,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浓缩和凝固,是活生生的历史教材。这些都已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100年前的“济美楼” 是星汉灿烂、人才荟萃的象征,现已建成李振声院士馆和艺术馆;100岁的长廊建筑被辟为学校的校史馆,诉说着学校和民族的荣辱兴衰;当年的一处校园遗存,也被赋予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的注释。校园新增建筑也力求达到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水乳交融。人性化的各式休闲空间,以便于师生的交流;功能区划科学合理,于相对独立中巧妙沟通,以实现办公、教学的高效率。
把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沉淀于校园景物,并内化成生命的张力、修养和人品,从而带动百年文化穿越时空,成为学校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六中建设者的文化追求。“日知楼”、“日省楼”、“钟毓亭”、“世纪钟”、泰山石、青铜方鼎,众多的校园景观,涵寓学校精神,时时告诫学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启迪师生感悟六中人的品质和育人追求。在这里,每一处校园景观都是校园的整体或局部的美学形象,它不仅是具体的、鲜明的;同时也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和广大师生的情感,成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传递交流思想情感和想象的符号,激发起对话的浪漫欲望与激情。在2009年举办的淄博市首批学校文化建设成果评比活动中,淄博六中名列榜首。学校以独特的教育资源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淄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日益成为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基地、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对外开放的基地。学校精心维护的历史建筑被市政府命名为近现代优秀建筑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担当”教育——引领学生成长
“端雅宏厚,勉成国器”是淄博六中的育人追求和教育宗旨。学校领导常引用朱自清先生的话说:“我总觉得‘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现在一般号称贤明的教育者,都因为求功利的缘故,太重视学业这一面了,便忽略了那一面,于是便成了跛的教育了。跛的教育是不能远行的。”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多年来,淄博六中遵循“学以养德,德以启智,德智导行”的育人理念;坚持追求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健体)的育人目标,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了德育校本化的有益探索。
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加强德育工作,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达到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每逢重大节日或开展重大活动时,学校都要举行鸣钟励志仪式,鸣钟一十八响,寓意为18岁成人。当钟声鸣响的时候,全体师生肃立凝听,感悟钟声,心灵经受洗礼,思想受到震撼,境界得到升华,为国家、为民族终生奋斗和学习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鸣钟励志,是历史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是社会力量与校园资源的凝聚,以浑厚悠远的钟声激励全校师生秉持校训,警醒奋进,“从一做起,叩问一流”。鸣钟励志,既充分挖掘利用了百年校庆的丰富资源,也做到了思想教育的日常化、独特化、实效化。
校园文化不仅是物化的东西,还在于精神方面。淄博六中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立足于校园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长期建设,不求形式上的外显、时尚与炫耀,只求师生的心灵沟通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摈弃糟粕,使学生们的心灵更加纯洁、健康。
六中的校史馆记录了学校百年的成长历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杰出校友李振声院士馆,形象地展示了李振声院士严谨的科学精神、辉煌的科学成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宽厚博大的人文情怀,成为生动、深刻、永恒的校本教材。学校还充分利用优秀校友这一宝贵的资源,组织开展“校友两地书”活动。鼓励在校学生与历届卓有建树的老校友互通信函,在来往信件中提问答疑,相互勉励,树立远大的志向。
多年来,学校围绕以“责任” 为核心的李振声院士精神进行“责任”教育,弘扬“敢担当,能担当,会担当,担当好”的担当精神,勇做对生命和社会负责任的人,教育效果显著,社会影响广泛,得到市委书记刘慧晏的书面褒奖。学校领导关于“责任”的系列文章被各级报刊收录和转载。在学校独特的“责任”文化浸润下,学生们努力学习、团结奋进,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和优秀班集体。“4·28”胶济铁路重大事故发生后,高一(18)班的周一冉同学立即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尽最大的努力,为在灾难中受伤的乘客提供帮助”。五一期间,她和一些同学分别来到各大医院为受伤乘客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当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正处于高三紧张复习之中的学生也不忘为国分忧,率先向全校同学发出为灾区人民献爱心,为抗震救灾尽一份力的倡议。短短几天时间,全校学生就为灾区人民募集了20余万元的捐款。2009年的高考前夕,高三(5)班一位学生的父母因车祸双双遇难,班委会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决定要举全班之力确保这位同学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帮助,更要在精神上给予支持。2009年,甲型H1N1流感肆虐之时,面对突发事件,全校师生处乱不惊,沉着应对。学校在第一时间组成指挥中心做出科学部署;班主任在第一时间对隔离学生进行疏导和安抚;共产党员在第一时间组成志愿服务队进行工作协助;学生代表在第一时间给隔离同学送去集体的关爱和鼓励。充分展现了六中人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团结奋进的优良品质,被誉为抗击甲流的成功案例。
如今,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的要求,淄博六中坚持把“学校工作以文化建设为特色,教学工作以科学的课程和高效的课堂教学为特色,德育工作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为特色”作为切入点,促进学校的“精品定位,科学发展”。百年是历史的一瞬,发展是未来的永恒,任重而道远,六中人会把“从一做起,叩问一流”作为继往开来的不懈追求。这就是:任何地点,脚踏实地,贵在一步一个脚印;任何情况,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崇尚表里如一;任何时候,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始终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