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思想必须体现“以人为本”,改变过去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付出。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让我们的学校管理变得简单不能再简单地状态,大都只做了三件事:分工、分钱、分荣誉。至于教师们的工作过程,心理需求,生活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照。工作中只有要求和考核,没有理解和尊重,长此以往,在我们的学校里都形成了一批“落后的教师群体”。这样的教师他们在工作中缺乏快乐和幸福,本应该得到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可他们得到最多的是埋怨和指责,这必然导致他们的爱心和责任的缺失,既窒息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进取心,又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职业倦怠和焦虑,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不可能在建设高效课堂过程中有所作为。
这里有一个常识,“你可以强迫人们去做一些什么事情,但你不可能强迫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态度去做这些事情,你更不可能强迫一个人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这其中,人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以及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恰恰又是最重要的。
2、管理方式必须体现“指导和服务”,改变过去的“重使用轻培养”的做法,充分满足教师对尊严的需求。我当校长期间也常常为学校没有足够数量的优秀教师而苦恼过,把“放心”的教师放在毕业年级,必然带来对基础年级的不放心,有时想搞些活动,又因为教师素质不高而“只有心动,没有行动”。后来,我慢慢意识到,教师素质不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管理,只根据教师们的现实水平来使用,而忽视了他们的潜能和他们对尊严的需求,把“放心”的教师当成宝贝,无意识地让“不放心”的教师边缘化。其实,只要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愿望,就是“让自己变得重要起来”,以此赢得尊重和尊严,并且,他们都为此而努力过。可是,因为我们的管理方式存在问题,只有教师资源的消费观,而没有从培养的角度去使用教师,更没有树立服务教师成长的发展观。
在推进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如果我们的管理方式仍然是陈旧的,我们不能承担起“指导和服务”教师成长的责任,尽力为教师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包括制度设计、资源配置、工作安排、活动引导等等,那么高效课堂建设举步维艰。
3、管理内容必须体现“科学和民主”,改变过去的“重行为轻思想”的做法,充分调动教师自我反思的积极性。我在“积极性,千万别迷失了方向”一文中这样写道: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学生的考试分数却成为了至高无上的追求,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非常投入地进入到“竞技教育”之中,变得功利起来,失去了耐心和智慧,忘记了自我审视和自我提高。教师一直热衷于寻找工作的“捷径”、取得高分的方法。有的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把规矩定得严严实实,结果却是“不听话”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爱”的名义、“长者”的口气,一次一次地与学生“促膝谈心”,学生却依然无动于衷。有的教师为了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把收集整理好的学生“罪状”毫无保留地向学生家长诉说,却把学生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成了自己的坚强“对手”……虽然教师心态浮躁、方法简单,甚至态度粗暴,却不能否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教师这样做,绝对没有“故意”之嫌,他们如此身心疲惫、如此心力交瘁地工作,也绝对不是为了“伤害”学生,他们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能优秀。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就出在教师们把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我们应当知道,在错误的思想指导下的行动,结果一定是错误的。
所以,在推进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在教学领域里充分发扬发主精神,让教师们在不断的讨论中,获得科学的教学思想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