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学校中,标准化思维方式无所不在,每每用各种各样的“标准”规约各种各样的行为,这种思维方式很不利于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下我们学校教育“目中无人”偏向越来越受到关注。学校管理的规约性和个体成长的多样性之间固有的矛盾一直是存在的,自古以来,因材施教作为教育的理想始终难能真正落地,真正成为教育的基本准则。这种矛盾,在后现代时代,在互联网时代,表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尖锐突出。互联网的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凝聚着创新最为本质的元素。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迫切地呼唤着创新型人才,去标准化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一项强烈的要求。
我们国家很长时间内走的路径是穷国办大教育,办学的标准以及由此而来的规范意识,在不同程度上被罔顾,一切服从于“有书读”的最低目的。这在特定历史阶段,是需要的甚至是必要的。自然在这种情形下要出现许多问题,明显的是必要的办学条件得不到保证,影响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近教育部制定了西部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攻坚计划,规定了若干个“底线”,其中就有必须做到一个人一张桌子,一人一张床。这说明目前在西部一些地区还不能做到一个人一张桌子,学校宿舍还不能做到一个人一张床,有两个人甚至三个人睡一张床的。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中出现了很多乱象,诸如大班化、择校热、乱收费、补课风等等,也与此有关。我们日子好过了,我们国家强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迅猛提升了,老百姓强烈要求子女读好书了,提高教育质量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始“纠偏”,开始制定并实施各种各样的办学标准,各种各样的教育规范。一段时间以来,在各级行政督查下面,通过各种评估,实施各种建设项目,切实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规范,使规范意识、标准化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经过一番轰轰烈烈的标准化建设之后,我们感到似乎又冒出了 矫枉过正的问题。原来不注重标准或者没有标准,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都要有标准,标准和规范被泛化了。教育标准观成了学校教育最为核心的理念之一,现在学校里面用得最频繁的词就是标准化了。由于过分强调标准,刚才有专家也说了,现在学校没有特色,千校一面,万教一法,已成为教育新的困局。在这一困局之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诸如此类的理念难以形成现实的土壤,因而也难于真正深耕于校园,深耕于课堂之上。
我们对此进行反思,在实施“标准化”的过程中,我们至少存在着两个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将标准等同于质量。在学校里,校长嘴巴上挂得最多的,念念不忘的就是“达标”。这个“标”是谁制定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育厅局为了推动教育的发展,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标准,而且要求检查、评估、督导。当不断地出台教育的标准,不断地提高标准的要求,将标准与质量直接挂起钩来,“达标”事实上取代了因地制宜的改革。现在制定的种种标准,由于考虑到它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查性,所以相当一部分标准是显性标准,是规范教育物质条件的标准,如场地大小、校舍面积大小、图书数量、设施设备、学校规模等等。这样有意无意之间使得提高教育质量的努力走向功利、走向偏颇,因为有许多标准有时是多数标准,细细看来并不是教育质量的充要条件,与教育质量并不存在高相关性。过多过滥的“标准”将会侵蚀改革的红利,使提高教育质量的努力陷于事倍功半。
现在的校长都在热衷于干什么?热衷于学校的硬件建设。学校的内涵性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多半还停留在口号上,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付诸规划和实施。我们很多校长的主要精力还是花在找经费上,花在购设备上,花在如何建气派的塑胶跑道、买最新的电子设备上。似乎是学校的硬件足够“强大”,标准化建设足够“卖力”,教育的质量也就足够“领先”。这是一个重大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