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到了一个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教育部门是党的执政基础,而职业教育又是整个教育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全面提升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执行力,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事关社会的发展需求。打造一流的教育品牌,需要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而要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就必须在学校管理的执行力上花功夫、下苦力。那么,如何提升学校管理的执行力呢?下面谈笔者的几点浅见。
一、前瞻性──提升执行力的前提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是一篇大文章。”“各地各部门要狠狠抓它十年、二十年,必会大有成效。”这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能而作出的正确决策。“大文章”说明职业教育的光明前景,“狠狠抓”提出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作要求。
那么,作为职业学校在政府宏观调控和经济有序发展的形势面前,如何做好职业教育这篇大文章呢?笔者以为应当牢记自己的办学使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转变教育思想,确立崭新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质量观、主体发展观、终身教育观、个性教育观等现代理念,培养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的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然而,回顾和总结我们的职教工作,总觉得离既定目标尚有不少差距,突出的问题是对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教学改革、质量效益等尚不能摆到突出的位置,缺乏产生迅速自我更新的更大更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不够灵敏,对学生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对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上比较薄弱,所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协调发展,而这些问题产生的症结除了来自于职校外部的众多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职业学校缺乏管理的执行力。尤其缺乏前瞻性。比如,在我们高邮湖西,服装业、电缆业、灯具制造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发展的态势将会迅速加快。仅就一个拥有两万三千多人口的菱塘回族乡,就有50多家这样的企业,从业人员近五千人,工业年产值近十五亿。目前,在我们高邮三所省重点职中,却没有一所学校开设与此相关的专业。而这些企业把培训工作要拓展到外省市相关职业学校,或者从外省市招聘技术熟练的工人。
由此,笔者提出三个假如:假如我们的职教内部能从当地的产业发展出发,兴办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配套的专业,不仅能解决学校的生存发展问题,而且能为企业的发展、员工的轮回培训和产品科技附加值的提升作出贡献,使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赢得企业的支持,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假如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能从长远利益出发,为所属学校开设专业把好脉、定好位,那么我们的基层学校就能理直气壮、信心百倍地去兴办自己的事业;假如,我们的地方政府能真正把经济建设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职业学校多多地排忧解难,那么,我们的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又何尝显得这样的举步维艰呢?也许有的同志会说,政府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他们的决策与行为不与学校管理相关,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了。即使排除来自于影响学校发展的种种外部因素,那么,你学校本身是不是有主动对接意识?是不是有超前发展意识?是不是有甘冒风险意识?所以,学校的决策者应高瞻远瞩地看问题,教职工也因当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样,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我们的事业就会欣欣向荣。
二、全局性──提升执行力的关键
职业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它收到的办学效益也是多元化的。主要表现为:一是人才效益的现代化。它通过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教育设备的现代化去培养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多层次、多结构、多行业的适用型人才。二是经济效益的自主化。职业教育是整个经济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手段,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有它的不可替代性,所以,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产教结合、校企联办以及多种有偿服务形式,增加自己的造血功能,创造最佳经济效益。三是社会效益的立体化。它在适应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中(诸如移风易俗,基层政权建设,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民主与法制、人口、生态、环境保护等宣传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四是环境效益的整合化。职业学校通过文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完美健全的人格,而学生又能以良好的形象来影响社会。所以,在学校管理中,应把握工作全局,明确工作目标,着力梳理和解决工作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这是提升执行力的关键。在这里,笔者着着重强调三点:
一是生成教职工的精神风貌。学校各项工作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人员分工往往依据各自能力、学历、经验等而定。为此,下好全局一盘棋,每个棋子都重要。而每个棋子都必须依据一定的游戏规则来运行,使之具有很好的执行力。否则,你敲你的锣,我打我的鼓,你搓你的绳,我放我的正,是绝对不行的。而要让所有的人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必须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人,用全局观点引导人,使人人都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从事职教富民的伟大工程。
二是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全面执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动自发、注重细节;为人诚信、敢于负责;善于思辩、应变力强;乐于学习、具有创意;工作投入、富有韧性;求胜欲强、不怕挫折。而在以上各方面,自动自发、注重细节和为人诚信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了适应教育需求的综合素质,如果每一个学校都拥有了具备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那么,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三是弘扬教职工的团队精神。精成团结、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对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对事业的最终成功而言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团队精神不仅存在于教职工之中,团队精神更应来自于管理者自身。因为,每一个管理者都是通过组建一个团队来实现自己的伟大目标的,管理者的执行力决不仅仅是管理者个人的勇往直前,身先士卒,孤军深入,敢打敢拼,而是要带领下属攻关克坚,奋勇争先,共同努力,实现目标。而每个人的执行力也只有在管理者精心的决策下,正确的指引下,模范的带动下,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否则会产生反作用力。那么,团队精神又具体包含些什么呢?一是同心同德。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欣赏,不拆台、不内讧;管理者与下属同呼吸、共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二是互帮互助。在为既定目标努力拼搏的同时,组织中的每个成员为了事业既主动地帮助他人,同时也坦诚地接受他人的热情帮助。三是乐于奉献。每个成员都为事业的发展,为心中的理想付出自己辛勤的、额外的、不计报酬的劳动。四是自豪感强。每个成员都因在这个团队而自豪,每个成员都因为这个团队做出牺牲、作出奉献而自豪,每个成员都因分享到这个团队集体荣誉的快乐而自豪。这三个自豪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战无不胜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所以,提升学校管理中的执行力,必须要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应做到全面、全程、全员、全力育人,努力把职教所肩负的使命化解到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件事情上,每一次活动上,每一次谈话上,每一个细节上。
三、创新性──提升执行力的动力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现建设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国家需要创新,企业需要创新,学校管理也更需要创新。因为,学校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技术和艺术上创新,就会使教育教学工作如虎添翼。尤其在职业学校,由于生源素质差,加之职校声誉在社会上每况愈下,要重树职校形象,要提升职教质量,就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大力提升学校管理的执行力。就我们农村职中而言,在未来的事业发展中,在提升管理执行力的创新上,笔者认为,最实在、最迫切、最重要的工作有如下几个方面:
1、要切实瞄准地方经济发展走向。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朝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江苏教育的发展要超前于经济建设的 发展,努力使现代化建设者们是接受现代化教育培养的人。所以,我们的职教应注重开发地方经济资源,配合政府决策行为,有效地设置专业。要做到以市场是否需求为衡量的目标,以毕业生是否受社会欢迎为检验的导向,以学校的专业实力是否可行为开设的依据,并以骨干专业为抓手,以潜能专业为依托,在农、工、贸的结合上寻找亮点,在强、特、优的发展上做足文章。
2、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学制建设。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家庭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农村职业学校可实行“专、职、成、综一体,长、短、联、委结合”的办学体制,使学校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向相一致。要真正做到:把学历班办好,把培训班办全,把就业班办活,把高补班办实。让每个愿意接受教育的学生,让每个接受培训的学员都享受到所需要的教育,享受到成功的教育,享受到实惠的教育。
3、要吸纳各方力量参与学校管理。一是赢得地方政府的主动参与,以使经费投入、出口与入口、生存与发展等重大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二是赢得企业的积极参与,让企业把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规格、毕业生录用等同自己的生产经营、新品开发等紧密联系起来,求得企业对学校人力提供和智力支撑的补偿与回报。三是赢得社会的热情参与,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学校的基础投入;吸纳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特别是对食堂经营与学生宿舍的监督与管理。
四、人本化──提升执行力的保证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念。在科学发展观中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在我们学校,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是形成管理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学校管理上必须科学运作,以人为本,不断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提高学校管理绩效,提升学校管理执行力的根本保证。
以人为本,科学运作,建立相对完善,相对合理的管理机制是前提。而学校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工作作风建设和纪律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相关校纪校规的制定后,就必须严格执行,真正发挥它的约束力、权威性。但是,学校又毕竟不是工厂企业,工厂企业往往是以时间为单位计算定额和生成效益的,教师的工作如果仅仅以时间的长短等相要求,那将显得极其简单和不切实际。所以,在强化学校管理制度,使之逐步形成内驱力、约束力的同时,还必须考虑知识分子群体的特点和工作环境,辅之以在不牺牲纪律制度为前提的条件下的“人情制度”。因此,把铁的纪律制度和活的“人情制度”进行卓有成效的组合,使学校工作在人性化的管理中逐步开展,不断推进,提升绩效,就相当于电脑硬件和电脑软件的组合,只有这样电脑才能工作。如果只有硬件而软件不齐,电脑就不能很好地运转。在笔者看来,提升学校管理执行力上,人本化应集中体现在:
(一)利用科学管理目标,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一是目标制定的要明确具体,要增强教师行为的动机诱因和强度,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目标制定的要切实可行。它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长短结合,科学适度,便于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信心百倍地自觉工作,不断追求。
(二)抓住教师需求特点,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也是最根本,最朴实的。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1)抓住教师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激发他们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事业心;(2)抓住教师具有较强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自尊心;(3)抓住教师追求新知、与时俱进的需求,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矢志成家的上进心;(4)抓住教师具有民主思想的需求,激发他们真正去做学校主人,做事业主人的责任心。
(三)积极提供优质服务,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育事业是 神圣的,教师工作是辛勤的。陶行之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师德典范。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立志乐道,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甘作人梯。他们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从事业出发,抓住教师具有低层次的物质需求特点,设身处地地为教师全面着想,积极主动地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不断丰富与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文体活动,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蕴藏在心灵深处的巨大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如何提升学校管理的执行力
时间:201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