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方方面面实施的对于校长的培训有很多,其其重要目的是要提升中小学校长的领导力。这对于学校用好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自主发展颇为重要。校长领导力的提升需要符合校长成长环境与规律,必须讲究策略。
扎根策略。校长领导力,即校长在学校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从内容上讲,校长领导力包括思想领导力、质量领导力、道德领导力、人力资源领导力、文化领导力等多个方面。同时,从主体上讲,在一所学校,校长领导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校长本身的努力,还取决于校长之外的学校领导层成员,主要包括党支部书记、副校长,而在规模较小的学校中,各部门主任诸如科研室、教导处、德育处、人事处、财务处主任等等。因为在不团结的、没有共识的党政班子中,校长的思想难以转化为行动,领导效率也难以提高。因而,培养名校长,提升中小学校长领导力,需要校长在建设良好的党政领导班子中提升与开发自己的领导力。有智慧的校长应认识到,真正能够持续提升自己,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是学校良好的土壤与氛围。
针对性策略。目前一些学校正在从规范化发展阶段向个性化发展阶段转变,着力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在这种学校发展背景下,衡量校长领导力的关键指标是:带领教职员工提出个性化办学规划、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放大品牌效应等等。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包括社会社区、科研院所、校友乃至国际合作等资源,这对于特色学校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而到了核心化发展阶段,教育资源的辐射就相对变得更为重要了。特色学校是品牌学校,但要培育品牌项目,并放大品牌项目的效应,让若干个品牌项目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导向策略。在现有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下,教育局是校长的用人单位。因而,校长领导力的提升,需要教育局的参与。不过,参与应是全过程的,不仅仅是推荐培养人选,更重要的是评估方面的参与,即实施用人单位评估。实施用人单位评估的目的是发挥评估的导向作用,引导校长将自我专业发展与区域教育发展相结合,引导校长将培养课程研修与区域教育难点问题的解决相结合。为此,名校长培养基地需要进行用人单位培训需求的分析、用人单位评估指标的设计、用人单位评估程序的设计、用人单位评估报告的设计与分析等等。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但却能够发挥评估的导向功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