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以“人本”为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时间:2016/4/27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战略决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的教育,如何构建和谐教育,这也是摆在教育行政领导和校长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试从构建和谐校园作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作些探讨。

教育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石,承担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使命和职责。“和谐社会”由和谐发展的人组成,和谐发展的人由“和谐教育”产生,“和谐教育”由和谐的校园支撑,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以人本为理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和谐教育”的建构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一位教育工作者说:“师生间关系决定着学校面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师生关系的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都要求要建立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每一位教改的参与者和实施者都必须重视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将其放在实施教改行为的首位,这样教改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教改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以人为本”,是为了学生终生发展而改。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教师要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是情感共融、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以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校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成功”,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让每一个普通学生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师生之间建立了“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关系。

二、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

广义的教育指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实施和谐教育就必须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面教育构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场所。

学生最先受到教育的地方是始于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最早体验到教育的地方。营造教育的和谐氛围必须把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可以使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如因血缘关系亲近而特有的亲情教育、融于日常生活关照之中的隐性教育、营造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教育等等。如:我校每学期都举行亲子活动,及利用母亲节、父亲节、老人节,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母长辈写一封真情实感的信,感谢父母长辈养育之恩,避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宣传家教、指导家教、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营造教育的和谐氛围,还要组织好社会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价值观的追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学校教育活动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和为人民服务的良好行为习惯,努力创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发展的育人环境。

三、增进各学科之间的和谐
   当前,在中考、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学校各学科之间往往形成“主科”和“次科”的分化。中考、高考的考试科目、试卷分值比例大的是主科,其它是次科。由此,学科的地位、课时、学生重视程度都发生了偏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无疑给学科间的和谐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增进学科之间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的学科关系。

四、保障各“育”之间的和谐

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时代课题。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教育,它要求现代教育由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向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但要抓好智育,而且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各“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各“育”和谐发展就是要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智育的现状。各“育”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效应。学校在开展的教育活动中,既要注意各育的活动各有侧重的中心,又要注意活动过程中各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坚持各育并举,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五、保证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的和谐

要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必须保证学校领导之间和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和谐。
首先保证学校领导之间和谐。为了使工作更有成效,学校领导要有不同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分工不等于分家,要搞好学校工作,必须发挥领导集体的最佳效应,既分工又合作,团结一致把学校各项工作搞好。为了增强各处室协作能力,学校对办公室、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等进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各处室确立责任、明确分工,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发展。同时,班子成员在思想感情上,要真诚相待,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容忍,互相谦让,互相帮助,互相补台;在政治生活中,要站在党性的立场上,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互相监督,共同进步,使党的民主集中制能进一步得到加强。

其次保证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学校要以师为本,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因为,振兴教育的希望在学校,振兴学校的关键在老师,老师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要真诚的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多层面地进行情感的沟通和心灵对话,给予他们精神和情感上的关怀和慰藉,使人文关怀渗透在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其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享受到丰富的精神生活,使其他工作当成事业来做,把教育教学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如:我校开展“凝聚力工程”,用领导干部廉洁公正的人格力量来凝聚人心,用共产党员勤勉敬业的模范行为来赢得人心,用教工群体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来激励人心,用党政工团多办实事的真情实意来温暖人心,保证了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和谐。
再次保证学校教师之间的和谐。和谐在管理中体现在协调人际关系, 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使内耗降低到最低程度, 从而产生一种内聚效应, 增进群体的合力, 取得最佳效益, 提高教育质量。为了营造教师之间团结和谐的校际关系,我校提出了教师的为人准则:“与人为善、互相欣赏、精诚合作、渴望崇高、追求卓越。”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极其具体和复杂的重要命题,有赖于学校决策者的科学发展理念,全新的发展思维和有效的管理策略,更有待于众多学校同仁去开拓、创新、实践、反思,一个健康、成熟、和谐的校园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