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外化主要体现为学校组织教师们撰写自己的关于自己教育教学的日记、教学案例或课例等。结合化即对实践性知识的系统化,指将个人知识向组织知识转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校相关部门对教师显性化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梳理、提炼和统整,使之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并在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之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的过程。内化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实践中习得实践性知识的过程。教师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或者尝试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反复探索,不断创新,直至能有效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逐渐习得了实践性知识并自觉地将之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目前对中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管理存在的问题1.教师自身知识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教师作为研究者或反思型的实践者,他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探究,是他们的实践性知识产生的前提。因此,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认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着他们对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管理的效果。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目前很多教师并未认同自己作为“研究者”的这一角色,还是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教书匠”。
或者,即使在某种程度上对“研究者”角色有一定的认同,但对中学教师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样的研究还不甚明了,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妨碍自己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提高。此外,目前教师对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管理的能力也有欠缺。例如,对如何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有效的反思和改进,如何借鉴和分享同事们的实践性知识,如何将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恰当地表达出来,等等,都是对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管理时要具备的能力。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还不程度地均有欠缺。
孤立的教师文化阻碍着教师对其实践性知识的分享哈格里夫斯()把教师文化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其中,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和人为合作文化都不利于其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利于教师对其实践性知识的共享。教师的个人主义文化表现为教师的独立成功观。在这种成功观的指导下,教师对其他教师不愿意有实质性的指导和评论,只坚守着自己在业务和学术上的独立,不愿与他人进行探讨和交流。教师的派别主义文化主要源自于传统的对教师进行管理的模式。教研组和年级组是我国传统的教师之间合作的组织,是一种比较方便的分组方式,但它不利于实现教师之问的优势互补。
同时,这种合作方式还容易加深教师群体中存在的小团体意识,从而妨碍小团体与外界的交流,从而导致教师知识结构的相对单一,导致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人为合作文化主要表现为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发起或组织的自七而下的合作与交流。在我国,最普遍的教师合作形式是教师的集体备课和集中评课等,并且很多学校还把这种集体备课又简化成了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集体备课,甚至是任务分配式的备课,备课时大家说的套话多,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听课和评课的形式也较为单一,评课时碍于情面。往往是泛泛而谈,敷衍了事。人为合作的弊端是这种合作不是由教师发起的,在具有某种压制性氛围的这种合作中,教师往往只是勉强参与,所以往往也流于形式。
学校信息技术设施欠缺,教师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推动器和技术基础。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方式有教学观摩和相互观看对方的录音和录像等形式。通过现代技术,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校外的教学成果以及来自于其他方面的关于教育教学的真知灼见,可以使教师不受时空限制地与大家分享。但现代技术的应用要求学校要有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在我国的教育投入仍不足的情况下,目前只有少数学校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同时,现代技术的应用也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目前不少教师对计算机操作、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还不熟悉,还缺乏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