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想的学校不会步履凌乱
时间:2014/6/7
2010年,乌审旗教育局开始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求各校拿出一个“总的办学理念”。教育局还特意从北京请来教育专家,帮助全旗校长们梳理、提升学校办学理念。
在北师大教育专家陈锁明的点拨下,蒋子清发现,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可以用这“三个学会”概括:课堂教学改革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多样化的德育活动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而学校一直重视的科技教育则是让学生“学会创造”。“墙上的口号”竟然就是他苦苦思索的办学理念!
与蒋子清一样,在梳理和总结办学实践的过程中,乌审旗的校长们不再觉得办学理念“很玄乎”,它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不仅是对“办什么样的学校”准确而简洁的回答,更重要的是为“怎样办好学校”指明了方向。
办学理念从何而来
每个校长都是有思想的,关键在于梳理和提升
在乌审旗做校长,感觉“不差钱”。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不断发展的地方经济,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教师待遇,乌审旗的学校都让人刮目相看。
无定河镇的河南学校地处荒凉的毛乌素沙地边缘,是乌审旗最偏远的学校。尽管大环境不如意,但校园环境却让人耳目一新。走进宽敞的校门,迎面看到的是办公教学楼,后面是学生宿舍楼和餐厅,新建的楼房在高原的阳光下格外耀眼。教学楼里有设施齐备的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实验室以及多媒体教室和图书阅览室。此外,学校还建有校园音乐广播系统和闭路监控系统。
“对于一所农村学校来说,这样的办学条件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河南学校校长边生岐说。但他并没有轻松的感觉,因为“硬件过硬”也愈加凸显学校“软件过软”。
2010年年初,乌审旗教育局开始在全旗范围内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对于不少农村学校校长来说,学校文化建设无非是在校园里弄一点标语口号,让学生排演一些文化活动。但这一次,教育局给所有校长出了难题:“你的办学理念是什么?”
就在校长们为办学理念冥思苦想时,教育局请来了北师大教育专家陈锁明。听专家讲“办学理念提升和学校文化建设”,边生岐第一次发现,办学理念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每个学校校长不仅应该,而且能够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
在陈锁明的指引下,边生岐和同事们对学校进行了一次“起点分析”:在这所组建不久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存在“两多”现象,即民转公的教师多,新分配的教师多;学生存在“四多”现象,即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多,被其他学校“抛弃”的学生多,品行不良的问题学生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
边生岐认为,农村师生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也不缺乏干劲,但容易受困于眼前的困难,失去方向感。学校应该引导他们成为有理想的人,怀着理想去工作、学习和生活。由此,河南学校把“理想”作为师生成长的引领点,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经过反复思考与商讨,边生岐和同事们提出“为我们的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并创作了校歌,设计了校徽、校标和校旗。
在听边生岐说起河南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过程时,陈锁明说:“每个校长都是有思想的,只是原本是零散的状态,现在则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提炼,然后落实到办学行动中去。”
办学理念有何作用
学校文化建设是办学理念的落实
在要求校长们拿出办学理念的同时,乌审旗教育局也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考察各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这种“双管齐下”的办法促使校长们思考和发挥办学理念的作用,而不是“为了理念而理念”。
乌审旗蒙古族实验小学是一所始建于1950年的老校,但多年来,除了民族语言教学这一特征,学校并没有多少能体现蒙族文化的地方。在提炼学校办学理念时,针对蒙古族民众能歌善舞、生性豁达的特征,校长吉仁太和同事们提出了“快乐教育”的理念。
如何把“快乐”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何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形成“快乐文化”?面对这些问题,学校致力于挖掘和整理民族文化资源,为“快乐教育”提供源泉和动力。一是开展摔跤、射箭等民族体育活动,每学年举行一次民族体育运动会;二是开展民族文艺活动,培养学生拉马头琴、舞蹈等艺术表演能力;三是挖掘本土文化,让近乎失传的民族礼仪走进师生生活;四是探寻民俗,追寻风土人情,编写乡土教材;五是以蒙语诵读为主、欣赏经典为突破口,营造读书氛围,让经典走进学生生活。
此外,蒙古族实验小学还从学校建筑上突出民族特色,如建造具有蒙族风格的雕塑和花园,为师生定做蒙族传统服饰,并且开辟不同的展厅用来展示蒙族的传统艺术作品。这种“软硬兼施”的做法,不仅使得蒙古族实验小学名副其实,也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乌审旗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校长们在实践中理解、确立和落实办学理念的过程。乌审旗第一实验小学校长王金才的感悟是:“确立办学理念要从本地区、本校实际出发,理念确立后,要实实在在地从学校工作的各个角度渗透、落实,要像阳光那样普照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在提出“培养现代文明和谐人”这一理念后,王金才和同事们把学校工作确立为构建和谐课堂、建设和美环境、凝聚和睦团队、开展和乐活动等几大项,着力营造学校的“和”文化。
“好的学校源自于好的文化。学校的文化积累越深厚,学校的活力就会越大。”乌审旗查汗淖尔学校校长刘鹏说。从“能说”到“能做”,从理念提出到现实改造,乌审旗的校长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积极而自信。
办学理念可以“催化”吗
区域整体推动学校文化发展
如果说乌审旗的学校文化建设是从校长们被“统一命题”开始的,那么“出题人”就是旗教育局局长乌兰巴特尔。
2009年4月,刚上任的巴特尔首先是到学校调研,几乎跑遍全旗的所有学校。结果发现很多校长在汇报工作时只说“学校工程方面的事情”,对于学校管理和教学却“口不能言”。所谓的“学校文化建设”,也只是往墙上贴几条不知从哪里抄来的标语。
“没有完整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理念,校长平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学校很容易出问题。”巴特尔决定先从校长队伍建设入手,但是办教育又不能完全靠行政推动,必须调动校长们的“内驱力”,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干事。
巴特尔认为,只有对现状感到“不满”的人才会主动寻求改变。为了让校长们产生“不满”,他带队四处考察、观摩,几十号人坐上两辆大巴,浩浩荡荡地开往包头、呼和浩特等地参观学校。选择这些临近的地区,巴特尔是有用意的——“我们的总体条件跟他们差不多,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当然,这也是所有随同参观的校长扪心自问的问题。
在激发校长们“不满”的同时,旗教育局提出“以地域文化促进学校文化,以学校文化发展地域文化,实现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互融贯通”的总体思路,自上而下地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此外,还从北京师范大学请来专家作报告,进行实地指导,在认识和行动两个层面上同时“帮扶”校长。
2011年,乌审旗教育局先后召开了办学理念提炼与学校文化建设研讨会和现场会。听报告,看学校,作交流,校长们说起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时不再照本宣科,而是碰撞观点,分享经验。在巴特尔看来,这样的会是让校长们“照镜子”、“动脑子”、“迈步子”,对全旗教育来说则是“长面子”。
“看了很多地方很多学校,总有一天也让人家也来看乌审旗的学校,也请我们的校长走出去给人家作报告。”巴特尔说这是他的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