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木桶为学校管理带来的启示

时间:2016/5/19

管理学中有个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如果把一所学校比作一只“木桶”,那么,“木桶理论”能给校长管理学校以诸多的启示。

启示一: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如果要盛更多的水,就要将短板接长。有语云:“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春满园。”一所学校的实力往往不只取决于某几个人的超群和突出,更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取决于它是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环节。可以说,学校的发展,靠的是教师的整体素质。因此,校长应善于找到最短的“木板”,分析其“短”的形式和“短”的根源(是思想上的,还是本身的能力缺陷等),探索其增“长”的最佳措施,是培训,是学习,还是互帮互助,还是让其加强锻炼,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等,然后运用恰当的“表达式”促使其增“长”。当然,校长还要善于站在全局和局部来找“短板”,从而提升自己准确的判断能力。比如,站在整个学校看,A老师是“短板”,如果从局部(某个教研组)看,可能B老师也是“短板”,这同样需要校长调用有效的方式使其增“长”,从而增加“木桶”的容量。不少学校注重引进名师,其实更重要的是把现有教师培养成“名师”(或让其“短”尽量变“长”),这是校长的责任与使命之所在。

启示二:善于培养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

根据“木桶理论”,我们不难推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木板都是一样长,但木板与木板之间存在缝隙,那么其容量只能为零。学校要和谐发展,除了“木板”尽可能长短一致外,更重要的是“木板”与“木板”之间要配合紧密,达到“天衣无缝”。如果全校教师心与心之间有隔阂,步调纷乱,甚至互相拆台,那么,学校的工作肯定做不好。所以,校长要适时深入老师们的课堂倾听,到办公室坐坐,在平时与教师的交往、交流、交谈中观照学校生发的各类现象。更要善于“察言观色”,了解教师之间工作配合的情况,当好组织者、协调者,积极引导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为着多装“水”的目标而消除彼此间的“缝隙”,紧紧地“抱在一起”。

启示三:学校要有一个优秀的校长

从“木桶理论”中我们还知道:木桶的板全是一样长,只能证明有较强的储水潜力,但还需要有坚固的“桶梁”,才能将其提起,将它的潜力发挥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桶梁”即领导者。学校这只桶要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有一个好的校长,否则,这桶水就会成为“死水”。“狮?羊效应”指出:一只狮子带领的九十九只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九十九只狮子。所以,必须选拔政治素质过硬、勇于开拓、富有魄力的创造型人才来担任校长。由此可以看出,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应不断自我修炼,练就“金刚之身”。否则,“桶梁”不坚固,就无法提起学校这只需要不断发展与更新的“桶”。当然,校长不但是“桶梁”,同时也还是“桶板”,所以,校长不但要和老师们紧密配合,更要不断锤炼自己,做一个忠实的学习者,踏实的教学者,务实的研究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教师。在教学上引导,在教研上引领,成为教师们“精神家园”的先行者,“业务领域”的灯塔。唯有这样,校长才能真正将学校这桶水稳稳地提起、盘活,使学校和谐地走在发展的路上。

启示四:学校要有凝聚力

从“木桶理论”中我们还知道:即使有了桶帮和桶底,如果没有桶箍,那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堆木板而已,容量同样是零。这“桶箍”即学校的凝聚力。凝聚力是什么?它是指团队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学校如果没了凝聚力,就会如一盘散沙一样,各行其是,会大大削弱学校的发展之力。校长首先应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让老师们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同时,校长也要善于蹲下,并融入教师中,成为他们事业的合作伙伴,这才能对他们产生持久的激励效应。“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韩非子·八经》)所以,校长对职工要放心,更应充分授权,在工作中不能横加干预,给他们留足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让他们的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展现,形成对学校的向心力。还可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既是教师与学校领导沟通的一种策略,更是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一种方式。如果能采纳老师的合理建议,并给予适当奖励的话,就能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使命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校长要善于与教职工交流和沟通,分享他们的成功,倾听他们的建议(如设立意见箱,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力争与他们达到心灵的相通、相融。如果老师有教育教学文章发表,或赛课获奖等,校长应用一定的方式给予鼓励,这要成为一个制度。校长还应从容、大度,乐于倾听老师们发牢骚,允许他们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工作,改进自己的工作。……通过这样一些方式,让全体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牢牢地拧成一根坚韧的“桶箍”,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启示五:有效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

从“木桶理论”我们也知道:一只木桶的水容量,还取决于不一样长的木板构成的桶底,没有桶底,容量只能为零。不仅如此,一只木桶的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直径大小。“桶底”即教师的人文素养及掌握的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其直径即为教师素养的广度和深度。一所学校既要和谐,更要持续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水量”就会不断地增加,这就需要桶底坚固无缺,否则,“桶底”泄露,甚至开裂脱落,就会令整个“木桶”崩溃,所以,需要校长多渠道增加“桶底”的厚度,打造坚固耐用的“桶底”。当然也更需要增加“桶底”的直径,因为这也是提高盛水量的重要因素。为此,校长应鼓励每个老师拟出自己的成长规划,然后给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让学校成为“龙腾虎跃”之地。如,推荐好书读(定期开展校内读书沙龙活动,交流读书收获);加强校内、教研组内培训(业务学习、互动研讨);请专家进校来办讲座;有的放矢安排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给任务(每天写课后反思,每月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文章),压担子(承担专题和小课题研究),坚持在使用中培训等等。“问渠哪得清如许,‘搭台唱戏’活水来。”教师的梦想有多大,校长就应搭多大的舞台,让他们“各显神通”,这才是一个优秀校长之所为。

一只木桶要有较大的盛水量,需要一样长的木板正确地安装在一起,且木板与木板之间结合要紧密,还需要有坚固的“桶梁”和直径大而厚实牢固的桶底,更需要有坚韧有力的“桶箍”,任缺少一样,都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木桶”。一所学校,其实就是一只木桶。而“这只木桶”需要校长尽其才,尽其能精心打造,才能有效发挥其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