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学校制度,促进学校发展
时间:2014/6/8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基本框架之二是构建学校与社会、家庭联手的多渠道、立体教育网络,积极引入各类社会资源,使学校课堂向社会生活延伸。未来学校的形象是一个学习者构成的共同体,它包括班级——实施理解为本,合作活动的学习课程;学校——构建同事互动,实践反思的教师团队;社区——试行参长参与,融入社会的校外联合。美国厄内斯特.彼伊尔提倡:学校成为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日本的左藤学也提倡: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综观国内外教育理论,都无不证明学校的内涵正不断地延伸着。学校是人们习得知识的场所,家庭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元素,社会是人生的大课堂。这三个因素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缺一不可的。一个健康、安逸的社会(社区)会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潜移默化,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能带给孩子健康的心灵,而学校的教育则是让孩子充分汲取营养,舒展机体。因此,这个共同体在教育中要建立伙伴样的关系,相互监督、相互援助,有效的实现一体化。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基本框架之三是构建民主、开放、科学的管理机制,激发学校活力,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以校为本”落实到“以人为本”,开创管理模式的新局面。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提倡管理者在工作中实现“民主”和“自主”的原则,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以及相互理解与尊重,弘扬人文精神,营造宽松和谐、协作进取的人文环境,追求教师积极成长,追求学校积极成长。学校是培养人的基地,而人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作为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为人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思想。一直以来,我们都比较注重倡导人的需要理论。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但对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将更加关注,作为管理者,就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了解人的需求,关注人的发展,在满足教师合理需求的基础上,尊重、理解、信任,致力于树立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从而,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更优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共同去实现现代化学校建设的宏伟蓝图。
当然,由于目前我们的学校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不利的因素,在实现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道路上还只能是一个缓慢渐进的速度,但我们已清醒的认识到这一天终究会来临。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学习和努力,不断去争取和得到上级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一个个拥有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能与社会(社区)、家庭共联手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学校一定会呈现在世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