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校长的发展思路
时间:2014/6/8
一、立足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最为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实施新课程标准,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校长,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来看待;校长应该最大限度地接纳和宽容学生,关爱和引导学生成长。学生正处于发展之中,学生中间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位校长的应尽职责。处于发展之中的学生,需要校长格外关注。作为校长应该允许学生的差异发展,让他们张扬个性和展示天性。学生正处在成长与发展之中,校长应使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是动态的,学生的发展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微妙变化,都可能改变他们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发展结果。因此,作为一校之长,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着眼于学生整个人生的长远发展来组织与改革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二、关注教师的发展
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主力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促使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改革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它也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赋予教师角色以新的涵义。那么,面对施行新课程标准的挑战,如何引导教师发展,帮助教师进行角色转换,这是校长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要引导教师坚持和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课程观。
其次,引导和指导教师重新确定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并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教育过程指导者的角色转变,由学生学业的评判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由模式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由只重教学结果向既重教学结果也重教学过程转变。
再次,校长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施情况,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的课程理论学习,积极参加相关学科的课改展示活动,使教师切实把握新课程教材的教法要求。
另外,校长要帮助教师发展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使教师成为教育科学研究者,培养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自主开展教育教学能力、自觉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学会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发展自己和体验成功。
三、重视学校的发展
学校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基地是学校,新课程只能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生成。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学校的协调、持续发展。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广大中小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学校管理者,校长应积极主动地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全方位地促进学校的协调、持续发展,为学生和教师的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和教师的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强化自身的发展
校长是一校之魂。新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校长创设了一个再学习、再提高和促进自身发展的机会,促进中小学校校长尽快提升自身素质,进行角色转换。因此广大中小学校长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地主动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自觉进行角色转换。校长要深刻认识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发挥创造精神和自主意识,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课程理论的学习,提高组织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全方位推动新课程顺利实施。
首先,要转变学校管理理念。作为一校之长,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现代课程理论和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积极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要积极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为自身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学习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在知识素养方面,除具有宽厚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外,校长还要具备广博的与专业相关的科学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能力素质方面,校长要具有较强的现代学校管理和组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及知识更新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教育预见能力、教育应变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总之,校长在实施新课改活动中,要努力促进自身的发展,自觉引领新课程改革扎实有效地顺利实施,做到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