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等主要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的。班级是学生在校集体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主要基地,所以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审美意识、创新意识等人文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它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固定模式,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人文的精神、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是一种新的德育模式。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班级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从而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并且这种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
班级文化的内容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
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环境建设。它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是班级舆论导向的载体。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教室与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凡是教室环境整洁、优美的教室,其师生荣誉感都比较强,班级的凝聚力都比较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例如:开学的第一天,我就让全班同学把教室的里里外外认真的清扫一遍,黑板、灯管、桌椅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使同学们心情非常的舒畅,也使他们很快的进入了新学年的学习状态。又如将班训“拼三个春夏秋冬,搏一生无怨无悔”做成红底黑字的横幅挂在教室的正前方的黑板上面,这班训的内容鼓舞着全班同学时刻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红色又给人积极向上的热烈感。在教室的左右面墙壁的空白处悬挂着各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的名言名句——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是一种修养;细节是一种艺术;细节隐藏机会;细节产生效率”;“好习惯就是好品德,好习惯也是能力的体现”;“埋怨现实是懦夫!接受现实并且尝试去改变才是勇者!”。在教室前面的墙壁上挂上上学期荣获的“先进班集体”、“校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文明班级”等等荣誉奖,激励同学不断超越自我,积极为班级做贡献,这样教室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就呈现出来了,它给班级带来的管理效果就在无形中逐渐形成。
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
马卡连柯“前景教育”思想认为:要激励一个集体,首先必须形成大家共同拥有的希望和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和希望,能团结大家、激励大家、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当这种局面形成时,这个团体就有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毅力。。我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特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培养学生的积极创新的精神。
(一)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首先,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是培养班级凝聚力的主要方式。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培养他们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相互协作,增进彼此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如新生入学时,利用新生军训进行集体主义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团结合作、责任感教育等;班级的体育竞赛活动是最能调动学生们情感,利用周末进行班级内部、班际间的球类友谊比赛。充分利用校运会,让学生本着锻炼、超越自我的精神,充分挖掘班级每一成员的潜力,调动全班的积极因素,成立了"竞赛组""后勤服务组""宣传报道组",提出“不求第一,但求做得最好”,尽展我班的拼搏精神、体育道德精神、团结互助精神,这次的运动会,班级组织工作表现最活跃和最井井有条的,同学的加油喊声非常热烈和鼓舞人心,每一个运动员都安排专人的跟踪服务,无论胜者还是败者归来都有热烈的掌声,经过全班同学齐心协力的努力,我班取得入场式第一名,团体总分第一名,这些成绩出乎我们的意想之外,极大鼓舞全班同学的志气,班主任就及时的利用这次运动会,引导他们有些事只要我们用心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要相信自己,要敢于超越自己,相信自己能行。通过这次运动会的洗礼,同学们对参与各类课外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重在参与精神;达到不断超越提高自我,同时为班级争取荣誉,这些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为班级凝聚力建设搭建了桥梁,又使学生心情愉悦,对班级产生了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其次,在班级管理中,知人善任,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组建积极向上、能力强的班干部队伍,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各种角色设置,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一定的职务,都有自己满意的角色,这样一来,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支精练有热情有组织能力有威信的班干部队伍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班团干的选拔通过“竞选上岗”,对班干部严格要求,树立班团的形象,提高班干部的威信,给班干部以"自主权"放心让他们去做工作,我要求班干部定期开小结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成立“各个学科攻关小组”,让学习好的同学在班里树立榜样,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这样促进同学间的关系,推动学风的建设。实践证明,能力较高的班团干部队伍,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能使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团结,更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二)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才是教育的成就。
注重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注意“言传”和“身教”。有人说,语言的交流是肤浅的,只有心灵的交流才能成为人内在感受和内化为人的良好品质。利用主题班会,如学习洪战辉事迹,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次生动的挫折教育课。让学生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或者看录像等教育学生具有民主与法制的观念、有责任感;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他人可以从关心自己的父母开始,关心身边的人,关心集体,关心学校,关心班级,关心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旺,关心人类的前途命运,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能源危机等问题;把学生真正培养成有开放头脑、宽阔的视野、博大胸襟、平衡的心态、高远的志向,富有责任感的新一代。"身教"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是学生的楷模,言谈举止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班主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例如,班级中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班主任要求大家伸出援助之手,作为班主任率先垂范,主动捐款或帮助他免去一些资料费等等。学生的责任心要从细节抓起,要求每一个同学周五大扫除时,实行卫生承包制,扫完后同学间互相评比,看谁做得最细心;还有以“管好自己的桌子周围”卫生为主题,细抓日常生活的细节,促进学生的责任心。
其次建设班级精神文化要注重诚信教育。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人人都需要诚信。"诚信中国"、"诚信考场"、"诚信是第二张身份证"这些震耳欲聋的语言,无不体现了人们对"诚信"的热望和追求。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诚信教育"势必先行。社会上许许多多弄虚作假的现象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利用主题班会对校园、班级的有违"诚信"的行为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甚至受惩罚的班级道德氛围,使学生们学习一些关于诚信的知识,引起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关注。诚信教育的有效性在于榜样作用,班主任的行为就是学生最重要的榜样之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决不会因为考虑班级的“面子”而掩盖班级问题,决不因为学校要检查的工作而认真完成,不检查时工作马马虎虎;教育学生不要自习课有教师在就安静,教师一走就吵闹。坚持不懈的进行诚信教育,这是人类社会绵延不绝的唯一可能,也是教育"使人成其为人"的本质与真谛。
(三)培养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创新教育。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呢,班级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首先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虽然每个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表现形式、显露的早晚等各不相同,虽然有的学生的成绩不一定优秀,虽然有的学生在老师眼里看来是不循规蹈矩的,不听话的,喜欢自作主张,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等等,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如成立各科的“学习研究小组”,引导学生大胆地让学生去"做",去"尝试",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途径,从而造就出会观察、会思考、能独立面对困境、能独立生存的新一代。重视每位学生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建立学生德育档案,使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气氛。
三、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也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下,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的原则:重在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班的制度文化建设根据校纪校规,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主要是制定和实施了学习、纪律、卫生、班风四大标准,并且辅之以品德考核与纪律量化标准,使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价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有了制度作保障,班级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作为班级的制度文化,制定班规是容易的,谁都可以制定,班级制度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实施、监督和制约",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在班级制度文化的建立上,仅有制度是不行的,还要抓好检查实施的情况,重在实施的过程,否则长此以往,所谓的制度便会成为一纸空文。班级制度的实施教师要把握好实施的力度,点到为止,不要伤了学生的自尊。在班级管理中通过讲制度、讲条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一视同仁,营造一个人人平等、人人都要遵守规则、不能搞特殊的氛围。
总而言之,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结合班级实际。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特点,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班级实际来进行。如果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2、必须要依靠学校、家长、社会和其他老师的配合和支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班级文化建设仅仅靠全班同学和班主任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社会的榜样支持,学校的活动支持、家长的教育同步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
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班级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我相信班级也会由此而更加生机勃勃,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