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但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如果教师不能承担起教育的职责,不具备培养的素质,没有对教育的倾情和热爱,目标如何达成?因此,思考教育、研究教育时,教师的自我拯救,成为永远也绕不开的话题。
据人民网教育频道与《现代教育报》联合推出的“教师的幸福指数”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13973人中,认为自己生活和工作幸福的不到两成,近六成教师认为还过得去,幸福指数一般,近三成教师认为自己不是很幸福。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的幸福指数明显偏低。原因当然很多,不外乎内因和外因方面。在外因很难改变的情况下,教师所能做的,应当是改变自我,即实现自我拯救。
拯救什么呢?要拯救从业心态。为什么那么多教师感觉职业倦怠,心中口中都抱怨不已?既然满腹怨言,为什么非要做下去呢?当今社会,不乏自由选择的机会,何必怨而不去?归结原因,一是教师自身能耐不够,没有足够大的选择权。尽管某些时候,选择仅取决于地位、财富、机遇,但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能力的大小,自身能力决定选择的空间和余地。二是对生命个体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能有个铁饭碗端着总是一份保障,即使这份保障有时令人感到勉为其难,也总比颠沛流离好。三是惯性使然。一份工作做久了,很容易成为一种习惯。习惯既可能是最坚强的堡垒,也可能是一种惰性,让人心中虽有怨尤,却难以割舍。
在那份调查中,还有“你愿意放弃这份职业吗?”的问题,46%的教师选择“说不清”,13%的老师选择“以后再说”。也就是说,超过59%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坚贞”,处于含糊状态。对工作没有足够的热情,就不可能全力以赴地去承担;没有足够的担当力,如何在这一行业做出成效呢?失去了成功感也就挫伤了从业的积极性,如此便进入恶性循环。
拯救自己的方式之一是“一走了之”,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前段时间读过一篇小文,国外有位高级工程师,因为厌倦办公室缺乏活力的生活,辞职做起了“乞丐”,靠乞讨行走天下,并将自己的见闻与世人分享,从而拥有了一份精彩的人生。很多人都对这位高品位的“乞丐”发声赞叹,但是自己却走不出固有的生活圈,于此可知道,做乞丐也需要才能,甚至是大才能。一无所有尚能保持“贫而乐”的气度,更是一种大境界,非常人所能及。
做不到“一走了之”,就只剩下坚守自己的岗位,这是我们的“不选之选”。
面对“阵地”该持有什么态度呢?“怨天”是与机缘过不去,“尤人”是与自己过不去,要想让自己拥有一份坦然的人生,只能在坚守的前面加一个定语——“快乐”,快乐地坚守阵地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教育负责。教师只有快乐地坚守,才能保证自己身心健康,拥有良好的积极心态。“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师的内在和外显都是无形的教育资源,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拯救自己应当先让自己拥有快乐的心态!
二
对教师来说,最大的快乐来自哪里?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将“教育”当作人生的三乐之一。孔门也有“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门“三乐”的第一乐是学习,给予学生快乐的学习氛围、学习方式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正该是教师的快乐吗?
要想让学生快乐起来,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学生的兴趣所向,研究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热爱、尊重、敬仰的老师。
一份从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教师个人修养三方面展开的“我最喜欢的老师”问卷调查显示,在课堂教学方面,学生喜欢的老师有以下特点:讲课生动灵活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幽默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声音柔和语言表达清晰,关注每一名学生且不忽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细节,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照本宣科,善于因材施教不带消极情绪上课,等等。
在师生关系方面,90%以上的学生把“学识渊博”“有责任心”“关心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体罚学生”“尊重学生”“有幽默感”“耐心”等字眼囊括了进去,他们希望老师“跟学生成为朋友”,“打成一片”“有共同语言”,“对待学生像父母对待孩子,像朋友”,“不因自己的私事而迁怒于学生”。
在个人修养方面,学生喜欢仪表端庄、谈吐文雅、博学多才、幽默豁达、品格高尚的老师。
要达到上述标准,对每个教师来说,都不是小工程,有很多可能穷其一生都没办法做到极致。或许有人会问:非要如此吗?当然。不如此,学生就不喜欢;学生不喜欢,自己就不快乐。不快乐如何做教育呢?让自己拥有好心态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要义。
一路追寻下来,就会发现,抛却外因影响,事实上,影响快乐从教的最大障碍在自己。
所以,拯救自己,就要让自己拥有优秀教师应该有的能力和才华!
三
除开娴熟的教学技能之外,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关键是要拥有高远的人生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经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细细想来,这与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很多相似之处。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可以视为教师的现实态度。所谓现实,就是把教育当做职业,把学生当做管教的对象,把成绩当做追求的目标,把上班当成养家糊口的必须。处于第一重境界中的教师,很难有自觉主动的意识,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职业倦怠。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拥有这重境界的教师已经走向教育的内涵。在他们眼里,学生是交流的对象,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他们会艺术地再现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处于这重境界的教师,就拥有了主动拯救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自我的愿望,一切教育行动对他们来说,都是成就自我、成全自我的阶梯。
第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超现实的境界,是一种返璞归真后的彻悟。拥有这重境界的教师,能够把教育当做自己的生命一样看待,把学生当做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育就成了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对教育的痴迷与执着、对学生的尊重与热爱,让这部分教师将奉献当成超越,将繁琐当成风景,将失败当做必然,将成功当做一次小憩,他们会辩证地看待教育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在他们眼中,“教育即生活”。
三重境界,既是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也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处于第一重境界的教师,不会有研究的乐趣,不会有成长的喜悦,不会有与学生相处的幸福,更不会有自我塑造的能量,一切对自己来说都是谋生的手段,是为了活着。
处于第二重境界的教师,可以被称为优秀教师,纵观诸多优秀教师的案例,他们无不具有这样的情怀,他们也用自己的教育思想,播种着明天的太阳。
第三重境界是教师生命个体修炼的极致,是一种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生命状态。以苦为乐、以退为进、由小及大,他们能够用睿智、宽容的目光面对一切,用助人助己的态度接受一切。在他们眼中,每一件事,特别是教育的事,都是生命的必经,是存在的表征,是实现生命飞跃的翅膀。在教育园地中,他们往往能够自由飞翔。
当一个教师拥有了第三重境界,教育就是从他们内心深处开出的花朵。他们拈花微笑,就会拥有佛陀一般的心怀。
所以,拯救自己,就让自己拥有高远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