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目标教育与主旋律的时代,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科教学将强调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要求,如何上好初中物理,是我们物理老师经常在一起讨论的问题,在讨论中我受到了一些启示,下面谈谈我对中学物理教学的简单看法。要让物理教学活动充满吸引力,使人流连往返,使学生在学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我们该如何去做?
首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教学中我们要进行有效教学情境与课堂教学的统一,要做到使每一个环节合理化、科学化。在教学时可以用三段式模式,把课堂分为问题生成阶段、问题解决阶段、问题拓展阶段。问题生成阶段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把问题填写在问题生成单上。问题解决阶段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互助小组利用实验、分析、归纳、讨论等形式解决发现的问题。问题拓展阶段就是结合基础知识利用“测—点—解—变”模式巩固知识,拓展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当组织者、引导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学生解决问题,归纳要点,总结规律。这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学完了《摩擦力》后,让学生组织“假如没有摩擦力的存在会是怎样的情形”探讨交流会,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其次、在物理教学中合理使用愉悦性原则。愉悦性原则作为一种教学原则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利用有趣的教学材料,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并在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体验乐趣,从而掌握知识。合理使用愉悦性原则的价值(1)在物理教学中,能够充分开发利用学生的智能和潜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2)物理教学中倡导愉悦性原则,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信息传输与接受的有效性。(3)物理知识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广泛性等特点。所以,教学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手段,使教学直观化。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以及巩固过程,经历教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物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物理情感与态度。
再次、加强实验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验是我们学好物理的最根本方法,是检验物理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具有生动性、直观性的特点,容易让学生在实验中更好的内化物理知识。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很多教师都知道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学生对于实验的喜欢仅仅是对演示实验中感知水平的认识;或是表现为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的“操作兴趣”。教师应把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转移到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上来。因为探究兴趣是学生形成和提高探究能力、发展个性的重要因素,是促进和形成学生较高科学素养的最基本的动力,而创造兴趣是推动学生形成较高科学素养的最强劲的动力。如教学“摩擦力”时,我就用实验法进行教学,提问:“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指导学生做了实验,我准备了一块光滑的木板和一块粗糙的木块和弹簧称。让光滑的木板在动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就要加大作用力进行“牵引”,这时弹簧称上的读数又增加了;这时,我又换上另一木板(表面较为粗糙)来做同样的实验。然后让学生进行对比、总结。
结果:增加物重,拉力增大,木板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粗糙的接触面,拉力也同样增大。于是得出结论“两个物体间的滑动磨擦力f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压力N的大小成正比”。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物体的材料和它们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通过实验教学法,学生在实验中增强了认识,将知识由抽象化为具体和直观,让学生易于接收,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