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德国哲学家康德生活极有规律,几点散步,几点返回,几点做学问,几点就餐,都有个准时候,且十分精确。时间一长,邻居发现,不用看表,看康德,就知道几时几分了,最后发展到市民们在与他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人们把康德誉为准确按时间安排生活的人,这就是所说的康德钟。康德还有一个本事,能预知天气,他拿伞出门,那天一定有雨。于是,康德带伞,邻居也一定带上;康德空手,邻居也一准放心出门,不用担心下雨。这就是在思辨哲学上贡献突出且有人格魅力的哲学家康德。难怪有人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最规则的动词。
说此典故,其意在于,生活工作,都该有个安排,有个条理,有个习惯,这样的生活才更少麻烦,更多愉快,甚至更多成功。不是有句话吗,几案精严见性情。人该有个规范生活的意识与习惯。校长司职,有应对变化的一面,但较多的仍旧是固定的常规工作。把常规工作定个“时钟”,无疑会有益于校长提高工作效率。
所谓把常规工作定个“时钟”,是指每月、每周,甚至每日校长该做什么、怎么做,都要有个考虑,有个安排,除非有例外、应急事,否则,就雷打不动地按计划做常规。比如,我给自己定的“工作钟”是:校长要确定每月必抓、必做的事,以突出重心、职责到位、深入实际、保持现场工作的状态,将每月的工作具体化。我的日常工作安排是:每月沟通谈话不少于15人次,听课不少于12节,书写工作日志、随感等每月不少于4篇,对外、对上的联谊公关不少于4次,直接接触学生、参与学生活动不少于4次,网络信息处理与浏览每周不少于3小时,读书看报每日不少于1小时。
学校管理,变化多多;内外事务,有时也免不了风云突变。但只要不出现紧急而重要的事,我就按自己的“时钟”照章办事,我将其比喻为自入台风眼,寻求个安静做事、潜心工作。把校长的常规工作固定下来,好处多多。其一是学校运转信息的收集能经常化。你知道了方方面面的情况,耳聪目明,既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也避免了盲人摸象的无视。其二是能处处找到把握全局的着力点。深入教师的内心,你能听到工作的声音、生活的声音、建议的声音和批评的声音。听这些声音,必然会推动你发出自己的声音,该找哪位干部,该要求哪个部门,该思考些什么、研究些什么、关心些什么、控制些什么,你都有了底数,也就有了管理的自信。其三是经常能得到办学智慧的启发。经常地走动,经常地学习思考,经常地用文笔梳理生活,经常地交朋友、搞联谊、做公关,自然会有所收获。在交流中,你学习了他人的,内化生成了自己的,在表达、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也会使之成为大家的。视野开阔了思路,思路启迪了智慧,以工作智慧来办学,其效能也就有了提高,你的办学能力,也会在经常的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得以显现与增强。
古语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积跬步以至千里,掬细流而成江河。把校长的常规工作组织好、落实好,学校的工作就有了秩序性;秩序性的工作就有了章法;章法的建立与认同,就形成了学校的制度;以制度办学,在人格之治与法规之制间共同作为,这样工作的校长,何愁做不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