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语文必须姓“语”的哲学思考

时间:2016/12/12

内容摘要:关于“语文”的性质,长期以来争论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图站在哲学的立场,从个性与共性的角度来阐释语文的性质问题:“人文性”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共性,“工具性”才是“语文”的个性,语文必须“姓语”。以期为正确认识“语文应该怎样教”打开一扇辩证的窗口,更加有效地解决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个性;共性;语文性质
 
       学科的性质是某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只有正确认识学科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方向,落实学科教学任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从建国之初到现在,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此起彼伏。尽管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规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还将长期存在下去。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可能就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论争和问题。我们应该在关注语文学科性质的同时,把目光投向方法论,去关注我们到底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1](29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体。一般不能脱离个别,个别也不能脱离一般,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个别也包含一般,一般只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一般寓于个别,只能通过个别来表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以这一科学的认识方法来看问题,我们会发现教育学科也是这样。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势必无法脱离人文学科这个“一般”,具有人文学科的共性;但是作为人文学科的“个别”,语文学科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由此看来,只有掌握了适宜的方法,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才会取得突破。
 
       一、语文学科的共性分析
 
       教育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它对社会发展发挥的作用也是通过对个人发展发生的影响而实现的。作为世界万物中的个别,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将人类社会文化传播给个体——人,使人类社会博大精深的文化在个体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即转化为个体的行为经验。相对于世界万物而言,其个性就是“育人性”;但在教育内部,“育人性”也就成了共性。
 
       人文学科是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的统称。人文素质指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和价值观、道德气节和思维方式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2](125)人文素质是通过人文教育来培养的。一般来说,一个文化素质高的人,他必然会比较自觉地去追求高尚的品德。因此,人文学科作为教育中的“个别”,除了具有教育“育人”之共性外,还具有“人文”之个性。人文性具体就是指文化熏陶、文学鉴赏、审美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人文学科各科而言,“人文性”又成了共性。
 
       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语文当然也毫无疑问应该具备人文学科的共性——“人文性”。在语文教学实际中,如果过于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化功能和应试功能,学生就不能感受到语文对自己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当然也很难抱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指导学生的不仅是生字的识记、段落的分析、中心的概括,因为语文还涉及人情、人性,民族思想感情、民族精神、民族道德、民族审美观念等“人文性”。
 
       语文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总是和一定的思想内容联系着。一个词的感情色彩不同,有褒贬之分,一篇文章之中有作者的立场观点,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训练听说能力,也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还有立场、观点、感情问题。至于作文,表情达意和运用语言两者更是密不可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也绝不能忽视人文熏陶。
 
       就语文阅读而言,学生广泛接触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增长一些必要的文学知识,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训练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想像力、思维能力,并在文学形象的影响下陶冶情操,增强爱国热情,发扬勇于开拓的精神。如此看来,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博大精深、熏陶灵魂的文化基础,这一文化基础为学生个体打下了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其过程主要是通过阅读,阅读可以求知、开智、审美、养身;阅读是学习之母、教育之本、是生活之乐;阅读是直接的精神生产力,是一个人精神营养的源泉。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含义:一是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意识、历史文化和思想感情,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和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3](21)
 
      二、语文学科的个性分析
 
       虽然语文学科具有所有人文学科的“人文”共性,但是它也必定具备自己独特的个性。学科之所以能成为学科,定有自己作为学科的基本的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容。如果语文学科没有不变的稳固的内容,那么它早就会丧失了自己的学科地位。
 
       “语文”作为普通教育的一门学科的名称,是随着学科的建立与发展逐步演变而来的。语文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之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有时是课程(学科)的名称,如“语文作业”“语文教材”;有时为教育的内容,如“我们要在社会实践中学用语文”;有时又指广义的语言(口语和书面语),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关于“什么是语文”而存在着的形形色色的解答大多是围绕语文课程性质展开的。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概念的解释是:“平常说的话是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4](16) 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老对“语文”的解释,对帮助我们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那我们就必然要了解语言的属性。列宁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5](20)斯大林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流,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6](20)众所周知,就外部语言说,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就内部语言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不管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不管是外部语言还是内部语言,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内容。因此,语言的属性——工具性,虽然不能代表语文课程的全部属性,但从客观上讲,它还是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最主要的特点。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这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的重要特点。
 
       作为广义的语言,语文又必然是思想内容与符号形式的统一体。这里的语文,不是传统语言学所指的语言,而是既包括语言结构、技法的静止分析,更包括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包括了对语言“题旨”和“情境”的动态研究,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体。语言只有在运用时,在思维过程中与思想融为一体的时候,才能称其为介质。离开了运用,离开了具体的思想内容,语言就只能是一个物质的空壳、无义的模式。语文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更应要求他们学习课文的语言形式。政治、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课文也有其内容和形式,但教学生理解和运用其内容是主要的目的。如数学这门课的课文,是以说明文的形式写出来的,说明文是其形式,学生学习数学,只要能够理解课文的一章一节所阐述的数学原理和运算法则,就达到目的了。至于学习语文课本中的说明文,学生不仅应理解这些说明文阐述的事物和事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说明文这种形式,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掌握各种表达方式和技巧。
 
       近年来之所以出现诸多对“工具性”尖锐的批评,主要原因是对“工具性”界定不明。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对工具性的内涵也必须有新的认识。语文工具性的内涵应该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7](20)
 
       综上所述,语文是工具,不过它和锄头、刨子等其他工具又有所不同。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没有掌握好语文这个工具,就学不好数学、自然等其他学科。一个词理解错了,算式也就可能会列错;缺乏识字、释词、阅读、概括等能力,就不能很好理解自然课本的知识。其他各科的学习,也都要以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媒介,通过读写听说开展教学活动。不然,一切教学教育活动都无法进行。语文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学生对各科的学习上,还表现在人们的各科活动之中。说话以及写文章是一种社会活动,语言就是社会活动的产物;社会是复杂的,因而语言就不可能不复杂。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习惯,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生活的工具、学习的工具,也是人类发展的工具。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处理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
 
       体现事物本质的应该是个性。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就是工具性,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重要的属性。因此,工具性才是语文学科的个性之所在。
 
       三、语文必须姓“语”
 
       正如上文所说,“人文科学指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的统称。人文素质指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和价值观、道德气节和思维方式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所以,所有人文学科都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大责任,这一责任没有理由要语文一门学科来承担。
 
       正是由于对这一问题认识不清,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常常被上成生活常识课、思想方法课……历史课、地理课、经济课,或者任何什么别的课,但就是“非”语文课。教师们无意中扮演了蹩脚的历史老师、地理老师、政治老师甚至是美术老师与音乐老师的角色。这种把语文本身悬置、架空以使之空洞化的语文教学是对语文课的反动与破坏,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削弱与消弭。[8](91)这样一来,语文课已经不再姓“语”,“学科百家姓”都可以套在语文课的头上。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儿,这一现状不得不让人深思。要改变这一切,就必须明白一点:“人文性”是人文学科共性之所在,语文课没有必要包揽所有人文学科的责任。尽管语文学科中人文教育的内容比其它各科丰富得多,但这改变不了其学科工具性这一本质属性。语文学科也应张扬自己的个性——工具性。
 
       本文前言部分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一般寓于个别,只能通过个别来表现”,既然如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即人文学科的共性与语文学科的个性结合。同时还要使语文“工具性”个性的体现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语文课出现的一切言语活动或言语作品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言语的形式,就是人的言语的声音系统和形态结构;言语的内容,简言之,主要是言语的人文内涵,即言语所包含的德育、智育、美育内容。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同时让学生能够运用祖国的语言去认识和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正因为语文是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形式与内容,即文与道,总是相互交织,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如此一来,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该非常明确,那就是文道兼顾,就阅读教学而言,就应该“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语文课最紧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实际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放在首位,在全面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无论是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还是口语交际教学都有其个性,每节课都有其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无论怎样教都必须为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服务。当然,语文课确实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思想教育,语文课中的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都要渗透人文教育,但是这个人文教育又不能过头。语文课也要对学生进行一些知识教学,不单指语文知识,是语文课所涉及的百科知识,但是只能求广而不能求深。
 
       弄清了这些问题,语文教学的许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语文课将回归姓“语”而非其它。
 
       站在哲学的立场,从事物个性与共性的角度来阐释语文的性质,可以看出:人文性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共性之所在,工具性才是语文的个性之所在。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必须把握住这个度,从而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及任务。当然,不同学段“个性”的张扬也应有不同的比例,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阶段尤其应该张扬个性。如此,长期困扰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有关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的论争也将得到彻底的消解。语文永远必须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