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真正的质量是不仅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现在负责,也应当体现在对学生的将来负责,应当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校长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跳出狭小的学校教育范围,摆脱就学校论学校,就教育论教育的思维模式。
当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的“授受型”文化,造成了中小学教育对基础教育“未来性”的忽略和对学生生命成长“整体性”的忽视,导致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流失,功利性被强化。推动学校文化由以升学教育为取向的“授受型”转向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学习型”势在必行。要建立与终身教育理念相一致的学校新文化,使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真正回归到促进师生主动发展的轨道,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明确教育的核心价值
学校和教师主要是通过“教书”来“育人”的,欲教好书需先明白育“什么样”的人,即弄清“为什么教”这一关涉学校教育目的取向的问题。一般中小学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多,而关注“为什么教”的少,本身就具有多方面育人功能的学校教育活动常常被片面地理解为德育活动、智育活动和体育活动,教师也常常把“教书”与“育人”当成两件事来理解,而实际工作又只落实“教书”这一件事。这就造成了教育目的上的两个误区:一是忽略基础教育的“未来性”,只顾当前需求,不顾育人宗旨;二是忽视学生生命成长的“整体性”,只顾认知教学,不顾“全人”成长。进而使得学校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基础性”宗旨演变成了学生发展为学校成名服务的功利性职能。
为使学校教育真正回归到培养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人上来,我校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教育事业的未来性特征和生命成长的整体性规律,明确提出“用六年影响一生,让童年奠基未来”的办学宗旨,并按照这一宗旨构建学生素质发展的具体培养目标。
主动策划拓宽办学空间
当前,中小学学校文化组织同质化的问题十分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要遵从的共性要求太多,自主发展空间较小,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缺位,单纯依靠上级文件办学,限制了学校发展的空间。
为改变这种局面,实现上级政策与学校实际的有机结合,我校编制了《学校改革和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和统筹学校主动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教职工中反复宣讲讨论,让每一位教职工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实践这一思想目标。在这种主动策划、自主办学的校本发展观指导下,学校各项工作逐步克服了“等、靠、要”的思想,开始由赶浪潮、等通知、盲目执行的被动状态,转向主动规划、规范运行、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自主办学轨道。
扁平式管理促自主发展
要使学校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学习型组织,必须全面推动学校内部的层级管理从单向封闭的多层级宝塔结构向扁平式的自我管理转变,建立让每个基层组织和广大师生主动参与、民主监督、多向互动的新机制,使“每一个知识劳动者像首席执行官那样思考和行动”,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成为岗位工作的领导人。
按照这一思想,我们充分调动学校基层组织和各岗位教师的主体角色意识和主动发展的积极性,下放学校内部日常工作的领导权和管理权,将岗位工作的自主权还给基层组织和教师,积极推行了学校日常管理以级组为管理单元,学科教学常规以科组为业务主体的内部管理新机制,同时要求学校中层机构转变职能。各年级组享有教师聘任提名、年级团队建设、日常教育教学和师生工作考评的自主权;教研组享有管理和指导学科课程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教导处、总务处、工会、团支部等行政部门实行职能转换,由指挥、管理变为指导、服务,为领导决策参谋,为教师发展服务,帮基层组织协调,替学校内外联络。扁平式管理使学校基层组织的日常工作呈现出主动积极、多向互动的发展态势。
把发展主动权交给教师
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每个人终身学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自主发展机制。作为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学校要把教师发展的主动权交给教师,变“要我”提高为“我要”提升,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教育实践也反复证明,在学历达标任务完成以后,促进教师成长最有利的途径是工作岗位的日常“研究性实践”。教师发展应把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开发,致力于促进其自主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更新,引导他们在日常“研究性实践”中彰显生命的价值。学校管理一要从关注教师的生存、生活、成长着手,改进教师的生存方式。二要改变课题研究的定位、定势和取向,用研究的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学回归学生的需求
一直以来,中小学教育关注的重心是升学有用的书本知识、升学有望的优秀学生和升学有益的应试能力。课堂和班级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主要时空,被异化为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场所。
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下,学校工作的重心应该是培养主动发展的人,教育行为的重心应该是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其主动发展。要落实这一重心,必须从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着手,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开发教育行为的整体育人功能,实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下移。一是由主要关注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下移到关注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二是由关注主要学科的考试成绩下移到关注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全面而适合的教育;三是由只关注书本世界下移到关注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与学生精神世界的有效沟通,引导学生掌握认识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的本领;四是由只关注班级的学习纪律和集体荣誉下移到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营造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快乐成长的班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