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校园文化当隐性课程来建
时间:2014/6/17
什么是隐性课程?
关于隐性课程,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就有体现,如“孟母择邻”、“曾子杀猪”,等等。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显性课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其特征是排列进课程表。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学习与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课程。只重视显性课程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型的。
上世纪60年代,隐性课程概念被正式提出,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杰克逊通过研究认为:隐性课程是每一位学生在学校内取得成功的关键,它根源于班级生活的结构特征,并明确指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一起,二者构成学校课程的整体。这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隐性课程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非智力因素”热潮,与隐性课程相似;我们的德育,含有丰富的隐性课程内容;再就是环境育人和校园文化。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仍未从课程的角度去研究这些问题,不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完全没有隐性课程的概念,校园文化的建设及其育人作用自然受到严重的局限。
隐形课程有哪些特点?
影响的普遍性。只要存在教育,就必然存在隐性课程的影响,因为每一个学生都会从学习与生活环境中解读出一定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往往是超出教育者所预料的。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学生就可能会尊重他人。反之,教师对学生的动辄训斥甚至体罚,可能会强化学生对他人的不友好甚至形成暴力意识。
影响的持久性。隐性课程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如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和性别角色的形成都是潜移默化的,一经确立,就会持久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学生在文明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后,形成的文明意识和习惯,可以持续较长时间甚至终身保持。
影响的双向性。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内容的广泛性。隐性课程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既可能是学术性的,如科学探究方式,也可以是非学术性的,如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等等。
作为隐性课程的校园文化怎么建?
校园文化既然属于隐性课程,其建设就要按照隐性课程的特点来进行,努力渗透以下原则:
反省原则。在学校教育中,任何显性课程和所有教育过程都具有隐性课程的效应。教师如果没有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就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一次过火的批评或冷淡的态度,都可能对学生发展造成终身的消极影响,尤其是“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和做法。因此,教师要能够“吾日三省吾身”,经常对照课改新理念反省自己的做法,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在自省的基础上,还要经常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专家进行交流。通过每个教师正确的言行,丰富并支撑校园文化。
自由、民主、开放原则。良好的校园文化,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而不能因此增加对学生的控制,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与生活氛围。一些中小学过分强调统一,对学生的管束太多,用单一的培养模式要求学生,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管理被国外教育专家戏称为“军营式的学校”。而一些学校,多为民办学校,为了吸引生源,还公然打出“军事化管理”或“半军事化管理”的宣传广告,对儿童少年过多管束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国内外成功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拥有自主性才有能动性,此后才谈得上创造性。不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生就难有能动性,事事依赖家长、服从教师,这样的学生是很难具有创造性的。另外,教师过多地强调标准答案或最佳答案,也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再加上升学考试的竞争,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的教学专制,不容半点民主,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钱学森之问”抨击的主要是这些弊端。反之,促进学校教育和管理的自由、民主、开放,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无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都将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针对性原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征不同。不同地域的学校,学生的经历与体验也有差别。就算是同一个班的学生,其心理特征和经历体验也不完全相同。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普遍性为基础,例如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师表形象等。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如对成绩差的学生给予热情的鼓励,对成绩好的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在小学主要用直观方式,而在中学则可进行一定的抽象。中学生的批判意识正在形成,教师偶尔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待我想想或查查资料后再说,这一看似难堪的情况,对学生可能产生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影响。相反,如果教师为了面子东拉西扯地敷衍学生,学生识破后会感到教师的虚伪,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小学生特别看重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印象,就需要多表扬,少责备。
因地制宜原则。校园文化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学校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及空间布置,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校风、班风,教师的治学态度、人生观、师表形象,校内民主氛围,社会制度中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建设具有普遍性又有独特性的校园文化,切忌生搬硬套、东施效颦。办学条件暂时较差的学校,也不能坐等,可以先建设不用花钱的非物化部分。
潜移默化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虽然是学校和教师有意识的行为,但一般不能向显性课程那样,将目标、任务告诉学生,而应尽量悄悄地进行。关于目标和效果,要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不可刻意追求,否则就会“暴露”自己的意图,把校园文化弄成了显性课程,从而失去了隐性课程的优势。多年的教育实践尤其是德育实践证明,由于学生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存在,你越要求他做某事,他就偏偏不愿意做,反过来,你越禁止什么,他就偏要去做什么。校园文化的优势就在于,把有关的情境营造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自由地、自主地进行选择和判断。学生自己感受、领悟到的积极的东西,会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影响终生。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效果会“当春乃发生”,这正是校园文化的特点和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