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让我们成为快乐的教学调控者

时间:2013/12/16

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自然的生成过程,教师的智慧不断促使着学生在各个方面得以提升。教学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互动过程,教与学完全水乳交融,相互促进。但现实中的教学过程却充满了困惑甚至是痛苦,教师在费力地教着,因为教材很艰深;教师在努力地调动课堂气氛,甚至有故弄玄虚的味道,因为学生已经对这样的教学氛围感到麻木了;教师在多次重复着,因为即使一些很简单的知识,学生仍然存在疑问;教师对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是那么有耐心,因为这些学生的成绩直接影响到班级的平均分。

在全面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这些现象还是那么流行,与理论家提出了教学境界似乎是两个世界。要从这种“苦难”中跳出来,除了期待教育大环境的改变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己需要重新审视一下原先的教学过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了你的教学智慧,落实了你自己的教学设想,把学生的发展始终放在一切问题的首位,我想我们一定会在自己主宰的教学时空中获得快乐,获得成功。所以我们必须打破常规的教学秩序,让我们的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一,打破常规的教材体系

在课程改革的过去和现在,教材始终是我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我们的教学始终按部就班,教学过程严格遵循书本的知识顺序,从教材的第一页依次教到最后一页。这样做似乎能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的教学也几乎滴水不漏,从而就认为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学起来费力,学习效果并不如设想的那样,有许多学生直到高考复习阶段才能基本构成对整个地理知识的完整认识。这是因为教材中的内容安排次序虽说符合了知识的内在逻辑,但却忽视了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规律。学生的认识能力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违反了这一规律必然是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到似是而非、模模糊糊,如骨在喉,后面的东西再往下“咽”就困难了。所以教学要以书为本,但更重要的是在教材提供的知识平台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出发,能动性地进行教学。甚至可以对教材进行再加工,进行知识重组,进而有效地降低难度,设置坡度,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高中地理《行星地球》(新教材人教版必修I)全章共四节。这一章内容客观上很难,又是学生刚接触高中地理就碰到的。一般,我们会从第一节开始教到第四节,学生一开始就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是很困难的,但是学生对这一章内容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太阳是学生感知最真切的天体,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学生都能说出一些来,而神六发射时一些报道也指出了我们的飞行员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紫外线辐射危险,飞船可能受到太阳活动对的影响,这些学生都能有所了解。所以在授课时可以结合神六的这些新闻首先开始讲第二节内容。由学生熟悉的再引导到学生陌生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第三节内容完全可以打乱合并。由学生对地球自转特点的认识,直接过渡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由学生能感知的四季的变化和昼夜的长短来研究形成原因——地球的公转。不按照教材的体系,注意引导并让学生学会自己去研究、分析、推断进而得出结论,教学的难度就能减轻,学生学习地理也就比较轻松,没有了畏惧的心理。如此,我们把死的教材教活,必然让学生对地理有更多的认同感。

第二、打破常规的教学环境

教学上课在教室里,天经地义,似乎把教室搬到公园搬到田野搬到工厂……有点不可思义。但是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异。我们所学的很多的东西都是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所以为什么不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感知?去让他们从所见所闻中悟出地理知识呢?大家都知道徐霞客是伟大的旅游家,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地理知识的获得不是从课堂学来的,而是从自然界中学到的、体验到的。我们要教学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有用的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产中。诚然,条件上的限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课都搬到大自然中去,但,是不是可以尝试着在一学期中,把部分课程的授课地点由教室搬到户外呢?

例如,在学习天体的时候,我们不妨把学生带到天文馆,去看看模拟的星空。学生看着各种神秘莫测的各种天体,老师在一边做一个解说员,不是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那些本来很抽象的天体的相关知识?再例如,在学习生物分布与环境的时候,可以利用我国地处温带,热带、温带甚至寒带的作物在我国都有分布的优势。把课堂搬到植物园或公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比较各带植物、动物的根、茎、叶、毛的区别,去分析原因。这样,学生不仅培养了观察能力而且能真正感觉到地理学科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真的是一举两得啊。

第三、打破常规的教学主体

教学“学为主教为辅”。大家都这么讲,而事实上,在很多以往的课堂上,谁讲得最多?是我们教师。教师惟恐学生不懂,讲了很多讲了很细,被动地听着的学生长期下来就养成了学习的惰性和对学习的疲惫。为什么我们不能彻底去把教学主体真正换过来?教师上课做个引路人,精心创设一些情景准备一些问题,让学生多讲多说,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一方面能迅速地掌握知识,一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例如,在“城市化进程过程与特点”(新教材湘教版必修II)的城市化的含义、表现及意义等内容教学中,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讨论完成。教师可以先出示某地区城市在建国时、改革开放初和现在规模变化图可以设置下面一些简单的问题:

1. 该城市的用地规模在如何变化?该城市的人口会产生怎样变化?

2. 该城市周边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

3. 以前该城市附近的乡村现在是什么?它的人口又在如何变化?

4. 如果你是原来该城市附近的乡村的居民,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你所在地区的面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5.图示地区如果在城市附近还有未开发地区,作为农民你可以发展什么?你在发展生产的时候又可以从城市获取什么?……

提出问题,让学生来讨论,避免了枯燥的讲述,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打破常规的评价方式 

常规的教学中,教师考量学生学习情况如何,就会有一张满是选择题、综合题、读图题的试卷,依照得分的多少来衡量学生学习的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往往使学生更注重书本知识、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地理这门学科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作用,导致了一部分人认为地理学科没有实用价值,使我们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得不到体现。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有用的地理,也要让学生感觉我们在学有用的地理。不妨,我们可以让学生写写环境质量报告,做一些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并能对一些环境、工业布局、农业调整、市政建设等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江苏省南通市经济开发区一个重大的项目“王子造纸”迟迟不能上马,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让学生去调查去寻找一些资料,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把这些也作为我们对学生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能从上课到测评,完全让死的地理变成活的地理。

以课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形式,做一个教学调空者而不是教书的工具,当我们能将我们个人的意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我们将是自由的;当我们能放手让学生去主动获取他们感兴趣的知识时,我们将是轻松的;当我们能看到学生积极主动配合你的教学过程,我们将是快乐的;当我们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我们所教的知识时,我们终将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