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校长管理要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时间:2014/6/18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都是决定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和”因素。在我的校长生涯中,我一向注重抓实抓好“人和”方面的工作,具体讲主要是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一、抓班子干部队伍建设

选好人、用好人。用什么样的人?两条标准:一是靠得住,二是有本事。靠得住主要指人品好、心眼好、思想好,有本事主要指做事情有思路、有方法、有敬业奉献精神、有公平作风和创新精神,同时能心系老师、心系学生、心系学校大局,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符合着两条标准的校级、中层干部,不仅校长放心,而且教职工也赞成和配合。领导的实质是影响部下的思想。作为校长,首先要把自己的理念、办学思想转化为领导集体的理念和思想,把自己的管理思想转化为每位领导的具体而针对的管理行为。所以,大家要理解,学校的每位领导实施管理行为都不是个人行为,都不会针对某个人,而是他们每个人都代表着学校行政领导班子的集体意志,都代表着学校,从根本上讲是代表着全体师生的利益。班子成员“互为主角、互为配角”,他们在各有侧重、各把一关的同时,更多的有一种相互的协调配合和相互渗透影响。“互相支持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垮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更多地在形容班子的团结与否及其效果问题。班子成员的思想和校长的思想贯通了,执行力就会大大提高,自然就会贯通在每位教职工的思想心灵中,我们的合力就自然形成了。

实际上,一个单位、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一个家庭都一样,道理是相通的。学校应该是教师、学生、干部一起成长的地方,我们共同构成了学校舞台的主角儿,所以我们要共同进步。一个好学校应该是一个出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优秀干部的地方。任何一位校长都不可能是“完人”,她的不完善乃至弱点需要班子成员来大胆地弥补和帮助。

二、抓班主任队伍建设

人们都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 强调了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在校长得理念。然而我更相信“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一支好班主任队伍就是一个好学校”,班主任老师是学校的脊梁。本学期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叙事”展示活动中,我看到了大家平凡中的伟大,细节中的艺术,勤勉中的大爱,可亲可敬可爱的班主任精神洗礼了我的心灵,我坚信,我校的班主任老师的管理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所以我们将把大家的文集汇集成册,然后人手一册,交流推广。

但是,整体好不代表全部好,个别班主任老师还存在认识不高、工作思路不明确、治班策略不科学、班级管理不自主、个人素质待提高等问题。从去年到今年,都有班主任教育学生方式方法粗暴,引起家长不满的事件发生,这是必须要杜绝的。

所以我要说,老师们,工作方向比努力工作重要得多,大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我不怕水平低的老师,最怕认真负责却没有方向、不懂方法的老师。如:学生偷了别人的东西就在其脸上刻字;学生随地大小便,就让其吃大便;打学生出了事故等等。有人做过统计,出了事的老师都是认认真真的人。但是,因为你认真打学生就可以原谅吗?不可以!原谅了小错就会出大错!

要明确工作方向,要实践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就要善于学习,用理论武装头脑。班主任老师要专心学习教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现在的教师最缺的就是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现在有个误区,认为教师专业化就是文凭高。为什么大街上有那么多人,没有执照的人随便可以打“家教”而没有打“家庭医生”和“律师”的?这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被弱化了,原因是这些年来“传道、授业、解惑”已被人异化为“灌输和训练”,我们的教育忘掉人的另一半:理想、道德、情操、人文精神。教师专业化应该体现在:A. 懂教育是基本要求,B. 研究孩子是必修课,C. 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孩子的需要,转化差生并不是补课。我们要再“专业化发展”方向主动跟进。一个学校只要班主任这支队伍好了,校长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三、抓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关心学生。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心理。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过分关心学习,极少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发展。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不同层次的需要,首先表现为对自己身体上、心理上的安全的需要,因此,关心学生首先是对学生安全的关心。

我们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而忽略其它。其实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多种营养:物质营养、智力营养、情感(心理)营养。而现实中最缺情感(心理)营养。

人有三种饥饿,食物饥饿、智力饥饿、情感饥饿。现在的学生最易产生情感饥饿,多数学生需要爱。现在离婚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心日中最需要的是爱。教师的角色功能,有一项是父母的角色。例如,有一个初中生,没有父母,为了在老师中找一位“父母”,从三个老师中选了一个。怎样选的呢?这个学生考进了重点中学后,在期中考试中故意几门功课不及格,数学、英语、语文都仅得十几分,他想看看三位老师的反应。英语老师一点反应也没有,不理不问;语文老师把他骂了一顿,罚站一小时,并向全班同学说要放弃他;而数学老师不但没有骂他,反而将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帮他补课。从此,这个学生心目中一直将数学老师当成“父母”,有什么事,什么话,都给这个数学老师讲……至于这个学生后来成绩的提高、他和数学老师的关系不用再细讲。

给学生一个微笑,一个肯定,一个批评,一次谈话或拍拍肩膀,问一问他的家庭情况等都是一次爱的传递。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要合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个性和谐发展。人的心理得不到合理的满足,人就要闹情绪,甚至做出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因此,育人要先育心。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就学习谈学习是达不成目的的。应试教育是以牺牲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为代价而去片面追求学习成绩的。

第二,尊重学生。爱一个人首先是尊重一个人,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大写的“人”。

一是尊重学生平等学习、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有些老师上课抽问题,当轮到一个差生时,就跳过去,这就是不尊重人。一个差生的日记中写道:“如果太阳像我的老师那样的话,只照地球的一方,而其它地方则草都不长,即使长了也会枯萎。”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权、隐私权等等,如果一个学生掉了东西,就搜全班同学书包和口袋,这显然是对学生的不尊重;随意停学生的课,也是对学生人权的剥夺,是绝对不行的,也是违法的。

二是尊重学生的意见,要让学生参与班级、学校的管理。

学生的意见能采纳的应尽量采纳。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学校的主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观点变成学生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观点,变成学生的话说出来。应该这么讲,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在班上独一无二又缺一不可。

三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和独立自主。

独立性、自主性强的学生常常遭到老师的非议。

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讲了一篇课文后,说:“同学们,回家后将这篇文章背下来,明天抽查”。这时,一位学生小声的说了一声:“老师,你背得不?”老师听了,装着没听见。下来后,这位老师将课文背了下来。第二天上课时,这位老师说:“昨天有同学说老师背得不,现在大家来听我试背一下。”试想如果当时批评这位学生,效果又如何呢?所以批评学生不等于侮辱学生,身教永远重于言教。

第三,相信学生。我们应该相信学生都有努力成为好学生的愿望。

尊重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个没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人是相当可怕的,不要说是孩子,就是成年人,没有了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一事无成。没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没有羞耻心,没有羞耻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做人有两个因素很重要:自尊心和自信心。现在我们教学生有很大的误区: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多,做人的基本要求讲得少。有人说我们小学生在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大学生在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对差生来说,自尊心和自信心更为重要,转变差生的良方就是要想办法恢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能让每个差生抬起头来走路,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要相信差生,更要相信犯错误的学生。我们教育的着眼点是防止学生犯错误,而不是对错误行为的过分指责。列宁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没犯错误,一种是没出世的婴儿,一个是死了的人。人都是在错误中学会正确。

相信学生就是要对学生抱以积极的期望,积极希望的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而不是学生的过去或失败。教师积极的期望,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生抱以消极期望,必然会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毁灭学生的一生。比如:一位英语学习较差的同学,通过一期的努力,终于考了78分,老师却问:“你作弊了吗?”这一句简短的话,将会在这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造成多么深的伤害!

对待差生,应该低起点,多反馈,多鼓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没有鼓励,一个人的才能发挥20%—30%,而受到鼓励后,可发挥到70%—80%。怎样让大批差生喜欢学习、喜欢学校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一个大问题。

要相信差生,珍惜差生。通过教育,差生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第四,理解学生。理解学生要移情式的理解,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要有情感上的理解。不能用传统的道德规范去强制要求学生。

比如,学生的早恋问题,我们应该坚决反对,但同时应该移情式的理解,并给予正面引导。从“两小无猜→异性排斥→异性吸引”,这是人生长的正常规律。不要用成人的心理去理解学生,不能用固定的教师角色去理解学生。

理解学生的关键是理解学生的错误,西方谚语:“青年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错误,并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转化差生,不是给差生补课,应该与“差生”交朋友。

第五,谅解与宽容学生。对学生要适度的宽容,对学生的错误,谅解应多于惩罚,宽容胜过惩罚,宽容比惩罚更具教育意义。

给人以活路、出路,给人以求生的本领,不要像交警一样管理学生。我们以前有一个误区:过分看重学生的错误。少年学生心高力不足,心理与生理的发展不协调。犯点这样那样的错误是正常的。

有一位数学教师让学生做课堂作业,其中一个学生做不起,在本子上写到:“老凡,我恨你”,不小心交了上来,这个老师看到后,一笑了之。下课后,老师将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问:“你为什么恨我,如果做不起数学作业就恨数学老师,今后,走上社会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你又恨很多人,行吗?”通过教育,这个学生认识到了错误,后来还成才了。

学生的自尊心,就像早晨花瓣上的露珠,轻轻一碰就掉了。

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曾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信,感谢他的谅解与宽容。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年要期中考试的前一天傍晚,这个学生为了考一个高分回家给父母一个惊喜,就翻窗户钻进办公室拿一份试卷,当他刚把试卷拿到手,这时门响了一下,教体育的老师进来放器材,这个学生吓得赶紧用手遮住脸……,这个体育老师说:“你不要放下手,我也不知道你是谁,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但你要记住,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如果这个体育老师不能移情式的理解这个学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学生的结局。

宽容是一门艺术,胜过惩罚的教育作用。要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严,严中有爱,宽中求实。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时间上的宽容

就是常说的时间差。比如,学生上课犯错误,尽量在课后处理,学生在上午犯错误,最好在下午处理,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及时处理,将会影响学生一节课或一天的功课,要给学生一个冷静反思的机会,留给他们认识错误性质和影响的时间。同时,给自己选择处理方法留出余地。

2. 空间上的宽容

处理问题要讲究场合。曾国藩有句名言:“扬善于公堂,归详于私室”。公众场合发生的问题,尽可能放在个别场合处理,教室内发生的问题,可放在办公室处理,给人以台阶下,给别人一个脸,别人可能给你十个脸。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人格的尊重,防止出现逆反心理,拒不承认错误,这样来个缓冲,避开严峻场面,学生就会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批评教育。

3. 教育语气上的宽容

要讲求实效地做好犯错误学生的思想工作,说话千万别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使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确实在为他着想。

4. 认识上宽容

师生之间本来就不应有越不过的鸿沟。要架设一个沟通的桥梁,以诚相待,以心换心。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认为学生和自己在作对,和自己过不去,更不能对学生所犯错误轻易地下结论,而应该深入调查学生犯的错误的原因,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5. 条件上的宽容

即允许犯错误的学生讲价钱,给他留下改正错误的机会。如有个学生旷课十二节,应该在全班检讨,但他不愿意当面在全班检讨。凡此种种情况,班主任不防妥协一下,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尊重和信任,从而积极改正错误。

6. 态度上的宽容

即学生所犯错误性质较为严重,而本人又不愿承认错误时,我们必须克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冷静对待,让学生感到老师有些“深不可测”,感到老师对自己有一颗充满真情的爱心,使其产生相形见绌的心情效应,进而改正缺点和错误。

作为校长,只要抓好了这“三支队伍”的建设,就抓好了学校的“重中之重”。这是校长的基本素质和职责,这是一个学校的事业走向成功和辉煌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