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行动研究使校本研训焕发生机

时间:2014/6/18
一提起校本研训工作来,许多教师都以“虚的”、“花架子”、“无实效”或“太苦了”、“没时间”等词冠之,那种对校本研训工作的不欢迎、不主动甚至抗拒的情感自然地流露了出来,这种现象与当前课改的需求是格格不入的。而没有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的校本研训工作当然不会有好的效果,这样课改的步伐便只能举步维艰了!那么如何使校本研训工作有实效、受欢迎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认为开展行动研究是使其焕发生机的有效途径。我在此作一浅述,一为推动课改进程尽一份绵薄之力,二为与同仁商榷。
曾一度时期内,应试教育的“片追”观念占据了广大教师的内存空间,在这一错误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也把基础教育引到了一个“死胡同”,造就了一批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批厌学逃学的青少年。尽管素质教育已推进近十年了,但应试教育弊端的遗毒仍在今天的基础教育领域占有很大的空间!不妨我们正视一下现实中的一些学校教育。
在班级里,班主任按考分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依此安排座位: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中间前面的最佳位置,后进生则常年在最后面和教室两侧就坐。这样,照顾了优秀生的听课效果为最佳,冬季挨火不挨冻;而后进生的听视效果则随坐而定,夏顶门窗透进的日晒冬沐门窗吹进的寒风!
在课堂上,一方面老师表情呆板、目光无神,而且只在关注着前三四排的学生在上课(眼光基本不顾及后三排学生的状态),或讲述、或板书、或提问、或操作……。另一方面学生状态分化明显:前面的学生专心听讲、积极答问,有的学生甚至一节课的发言、板演、实验操作等表现机会高达十几次;而坐在后面或两侧的学生则始终低着头(有的甚至趴在课桌上)几乎一动不动!
在校园里,除有体育课的活动外,只见学生匆匆的跑向厕所,又匆匆的跑进教室,有的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在楼道里站一站……在课间看不见学生做游戏、踢毽子、跳绳等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为学生所喜闻乐玩的课间活动,就连学生课间操都动作僵硬不到位。呜呼!青少年活泼好动、纯真开朗的性格哪儿去了?
再让我们走进孩子们的家庭看一看:首先,孩子每天是披星戴月上学、回家。其次孩子放学回家,一进门便打开书包,坐在书桌前开始做作业,父母将饭、水端在孩子面前,孩子推开书本吃饭喝水,推开碗筷开始做作业。每逢周日,孩子几乎一天大半夜地写呀写、背呀背……在他们的生活里,不是课本就是作业本,这样单调乏味的生活与孩童们天真烂漫、想象丰富的“童心”之间相差甚远!
……
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这些社会人应该蹲下来平视我们的下一代,站在孩子的角度审视一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何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成我们全社会的一道和谐亮丽的风景,关系着每个孩子一生幸福,关乎着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希望,关乎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只要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都会面对上文所述的现实中的一幕幕而深感揪心,都会立即行动起来,为改变这些灰暗危险的现状而去深思、去研究、去做我们该做的工作——
在班级中,我们要培养团结向上、积极进取、互帮互助、平等和谐的班风。如座位问题,班主任要给全班同学讲清安排座位的原则:一要考虑个子高矮,二要考虑视力好坏,三要考虑同学互助的搭配,四要明确前后左右阶段调换的思路,然后可委托班委会安排。座位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老师把处理这一问题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学生之间会体验到相互间的平等与尊重、信任与关爱;同学们会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更会感受到老师虑事周全和希望每个同学都进步的高尚师德魅力。这样安排的结果是:每个同学都会为班级体的事操心,因为在这个和谐的集体中,他们认定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实践“师生共同做课”的教育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最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开发生成性的教育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笔者反对“主讲教师”、“授课教师”之类的说法和认识。面对新课程全新的理念,面对博闻多学、思路灵活的学生,课堂教学已不是教师的演播室,更不是教师一人主宰的“独角戏台”,而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沟通、情感交融、思维碰撞的乐园。在这个教育教学资源不断生成、师生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师生共同探究出成果的过程中,师生都会享受到充满满足的成功感带给自己的幸福。这就是师生共同做课的魅力所在!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现实中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师生关系问题,能否构建平等沟通、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是否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主要标志。
只有平等对话、交流沟通、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氛围。师生平等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对话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教学方式和策略,而且是教育本身。教育即对话,是上一代与下一代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的人类历史的经验与学生个体的对话。教育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更主要的是精神。人是精神之存在、需要沟通,需要对话。交流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彼此思想和精神上的理解。理解要尊重个人的特殊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起点。教师要在平等对话、交流沟通、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去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那么,教师应从那些方面去认识和行动呢?首先,要认识到实现师生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人性基础。教师与学生作为具有完整人格而经历不同的两个人的相遇,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而且包含情感、精神、思想、智慧、理性和非理性,科学与人文、事实与价值等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使个体更完美。其次,要认识到开诚布公的 师生沟通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主导趋向。在坦诚沟通时,师生彼此分享了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喜悦。沟通不仅是信息的双项流动,而且是双项交往的理解和包容,关键是通过互知而达到共识。师生在沟通中协调了彼此的情感与行为,增加了智慧,丰富了生命的体验,提炼了生活的意义。再次,要认识到对话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主旋律。教育应该追求人之思想和灵魂的交流沟通,可以说::“课堂教学是完全对话性的”。在平等对话的交互关系中,教师起引领作用,学生起拓宽作用,师生共滋共生,不断创生课堂教学资源,创生思维的亮点而发生碰撞,推动探索研究的激情,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使师生受到教育,特别是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和精神等各方面都得以成长和发展、提高。最后,要认识到走向理解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理解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理解的任务就在于使理解者的“现实世界”与理解对象所包含的“历史世界”相互交融,实现“视界融合”,形成自我思维呈现的新的“视界”,从而达到相互理解。因此,我们在认识到教育教学活动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应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的过程,是使师生双方都受到精神的教育而共同成长的过程。试想,如果我们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端正认识了,学生观改变了,学生的教师观能不改变吗?到这时候,教师会以面向全体的教态,关注没一个学生的目光,因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感受而变换丰富的表情语言和肢体语言,在学生中间停停走走、评评点点,或在讲台上写写画画、做做试试…….,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多么生动活泼、多么人本和谐!于是乎,笔者窃以为本文第一例“课堂上”的情景是教师在“讲课”,讲得学生两极分化,讲得部分学生昏昏欲睡,一动不动;在现实公开教学中,也不会有教师“演课”者,多了一些理念、手段、技术上的引领却少了几分课堂的“真实”和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在此不作赘述。相对来讲,“师生共同做课”即是我要大呼特呼的教育教学理念,因为这与“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原则是统一的。
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必要补充。我们学校要 注重符合各学龄段学生的活动项目的开展,在继承传统项目的同时,不断开展新的活动项目以满足“童心”、“少年心”的需求,要让学生在课间动起来,唱起来,快乐起来!而且教师要主动深入到学生中间,指导游戏,参与活动,这样师生就达到了一种多侧面的、立体的沟通和理解,它使师生双方在彼此的心目中的形象有血有肉、丰满而充实,其关系也达到了丰富多彩的和谐。因为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的人无所顾忌,是“真实的自我”的全面展现,相应地,师生关系的教育作用也是多层次多类别的。教师要在课外活动中充实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让学生不断地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断地了解学生,达到师生双方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的和谐、教育关系与心理关系的和谐、集体关系与个体关系的和谐。因此,校园课外活动是必要的,虽然其目的不很具体,计划性、组织性不十分周密,但这种淡化了教育痕迹的活动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在很多时候,这种活动是改善不良师生关系、强化良好师生关系的变通手段,甚或必由之路。由此可见,创设多角度、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增强教育的立体效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生的一只手搭着学校,另一只手搭着家庭,我们学校有责任去纠正家庭教育的偏颇。实践证明,成立家长学校,加强家校沟通是促进家庭教育改善的必要手段。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氛围千差万别,学校通过讲座、座谈交流等多种培训方式,逐步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才能逐步改善家庭教育。我们要让家长认识到:知识优秀并不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唯一基石,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学习好固然能使人更加优秀,但绝不是优秀的唯一标准。事实表明:很多领域中的突出人才,在学校时的学习成绩都不如人意,甚至很差。因此,明确学生家长心目中优秀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再则,教给 家长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诸如换位思考法、幽默教育法、积极暗示法、激励评价等方法。通过沟通,给孩子更大的心灵空间,让他们成为鲜活的个体。生活中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自主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做家务、搞社交、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等项目中自己计划,自由“奔跑”!
什么是校本研训中的行动研究?即我们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正视存在的问题,对我们改进自己的工作的一系列活动之结果的研究,简言之即“让我们研究学校里发生了什么和决定怎样使之更好”。笔者这篇拙文就是基于我们中小学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而作了一些浅显地行动研究,意在引导我们的校本研训“向内看”,先去为解决存在于我们自身或学校内部的问题而去自我反思、集思广“议”、形成共识,进而付诸实施大胆实践,做出一些具有实效性的行动,概括之即“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如此循序渐进、螺旋式提升,难道我们的校本研训工作还会不“实在”吗? 面对教育教学中存在或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在行动实践上找突破,然后在实践经验中搞提炼并升华为经验理论推而广之,这样的行动研究会使校本研训工作大受欢迎并焕发出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