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道德平等——课堂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落

时间:2013/12/16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集中场所,也是学生成长所需获取内容最密集的时空。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发展,这一点就决定了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从与学生发生联系的课堂教学中的构成因素来看,课堂中包含三个纬度的关系:一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二是学生与媒体(包括教材等各方面的素材)的关系;三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现在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各方面的关系都要能起到促进学生的三维教学目标来展开。

从道德层面,从学生道德能力的发展角度来看,现在的课堂教学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显地弱化了道德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这集中体现在三维教学目标中,根本不存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因为三维目标分别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以及个人的喜好、内心体验与价值判断,这些都不涉及善与恶的道德判断。二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许存在道德的感染与熏陶,但我们分别从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关系层面来分析: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是教师的指令与权威(这其实是知识权威性的象征),学生特别是一般的学生个体的道德观是无处彰显的,课堂中的道德判断基本上就等同于教师的道德判断;学生与媒体,媒体基本上是无生命的客观存在,凝结在媒体中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资源历来就不被重视,基本没有被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即使有的话,也只是反映了编写者的主观判断;学生与学生,一个班级体中的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在道德判断层面也不例外。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道德交流往往是间接的,通过教师或其他媒体,也往往是机会不均等的,有机会表现的往往是个性活泼、性格开朗、被教师认同的学生。更多的学生是观众,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往往长久地被掩埋在心底,久而久之要么被同化,丧失了个性;要么越来越模糊,当需要表达时也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

造成课堂教学中的道德问题被遗忘的症结在哪里呢?根本问题在于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于我们需要培训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当课堂中关注的只是知识的传授、只是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时,作为预先占有知识、已经具备一定解题能力的教师而言,无疑是权威。这时的课堂就变成单向度的了,就只是灌输、“填鸭”了。当课堂中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健康的全面的成长,也就应该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发表个人的看法,搭建相互交流(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平台,课堂中也就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特别是一种宽容的心理环境。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包含各层面的内容交流(知识、情感、价值观、道德观等)的互动的课堂,也就是一种道德的课堂。换句话说,道德的课堂的重要特征是课堂中是否有“对话”与“交往”。

哈贝马斯(Habermas,1982)提出了“理想的话语情境”。他列举了四个标准,要求置身其中的人有平等的机会:(1)发动和继续交往;(2)表达情感;(3)允许交往;(4)发表所有重大的意见。

或许有些教师会认为这种完整的论点是天真的。或许他们会宣称教师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实践道德交往。以下是他们的某些论点或评论:

“学生是交往跷跷板上的一个不均等的成分,学生还不够‘重’,因而不足以跷起重量。如果教师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开展对话,或发表重要观点,他们就会非常放肆,并且不断加剧完全失去控制,横暴地对待教师,全班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

“学生必须知道他们与老师的分界线。他们不可能提供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经验、缺乏知识,提不出有价值的意见。教师有那么多的学生,不可能让他们都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只不过反映了其父母的意见,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见解。”

“教师不是治疗学家,他们没有时间帮助每一个学生提出某种意见。教师的目的是授予他们满意的知识和评价学生的进步。教师有要干的工作!让人们在其他地方进行道德交往吧!在学校里进行是不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

在现实中的授受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交往规则可能是这样的──不许讲话、不许耳语、不许笑、不许回头看同学、不许传递纸条等等──而教师却可以在任何时候打断任何人的话。一方面,学生承认这是正常的教学秩序所必需的,但另一方面──特别是当他们提出意见和表现出独立性时──学生开始不满并与老师疏远,进而反抗权威。正如卡茨顿所指出的,这种片面的交往还意味着,需要进行最多交往的人却常常交往最少。那些羞怯的、有语言差异的、或对交往不确定的学生,更需要强化、实践和有机会“体验”有关语言使用的规则。

埃尔伯认为,“只要教学行为建立在对等的前提基础上,平等地肯定学生的经验,则学生有权把行为建立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有权对自己的成长变化过程发表讲话……”,那么,这些教学行为就是正确的。他觉得许多不好的教学行为起源于“某种病态……急于向人们讲述那些他们并不要求你讲给他们听的东西……主动提供的讲授”,它贬低了学生的成长和理解。埃尔伯幽默地指出,我们应该“建立其它的竞技场所,使教师们能够在那里发泄掉这种欲望。”

那么,有效的道德课堂的构建有哪些策略呢?

一.一位已获得某种反馈强化的教师必须小心,不要急于采纳第一个精心阐述的解答,这通常是一个坦率和成功的学生做出的。教师可以鼓励其他人做出最初的反应,或向第一个学生挑战,让他进一步思考,做出更深刻的或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

二.教师必须鼓励学生阐发问题并且自己做出回答。不管怎么说,提出一个好问题常常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

三.用类比或隐喻来表达观点或概念,这种策略常常能帮助学生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旧的思想。这是道德交往的一部分,因为教师不是把观点或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能够建构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自由地对各种不同的态度进行考察。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前提或者用“假如……会怎样?”的方式来进行提问。

四.教师可以创造和培育一种让学生讲话的环境。他们可以努力创造一个有尊重和安全的地方,在那里连很寂静的声音都能听到。鼓励那些不爱讲话的学生参与和交流会减少他们的边缘感,而且还给其他学生提供了一个倾听其他社会现实的机会。学生们可以考查他们的历史和个人经历同一性的发展,这可以使他们更清楚地感受到他们在做事时为什么会这样想。

五.在力图进行道德交往时,注意人际关系的技巧是有帮助的。正如卡茨顿所指出的,“教室是最拥挤的人类环境”。其结果,交往成为粗俗的、敷衍的和例行公事。通常在其他地方实行的礼貌,在这里却常常被弃置一旁,特别是在对付难对付的学生时。教师应该知道学生的姓名,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眼睛进行交流。

六.道德交往必须保持一种讲话者重视倾听者的感觉。道德交往者必须表现出参与并且希望理解听众。花点时间去倾听,在学生看来意味着他(她)是有价值的。说一声“谢谢你”和“没关系”是很让学生振奋的。这些常见的社会情理,在课堂教学中却常常被抛弃。学生必须相信教师是真诚的,并且希望他们能展现其潜能。那么,人们还能经常听到教师说“如果你考试不及格,那是你自己的问题”或“如果你不交作业,那只不过是少一份让我评分的卷子”吗?

当我们的教师都有了共同的理想,都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实践道德交往的重要性,而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如果我们的学校环境不利于这种实践,那么我们必须在我们的努力下改变这种环境。我们的未来和学生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选择,赋有道德特征的课堂也就取决于我们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