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从景观设计到校园文化

时间:2014/7/1
【摘要】景观设计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关系十分密切,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同样可以通过景观环境体现其精神底蕴和思想理念。本文立足于科学发展观新理念,从民族文化与景观环境的关系出发,论述景观设计对于构筑校园文化的意义,在分析民族文化的理想环境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校园文化的理想景观结构环境及其功能作用,最后提出校园文化中的理想景观模式。为此,本文还就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思维方式做出初步分析,形成关于现代文化的科学思维方式的认识。
 
景观指的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景观是多种功能的载体,从美学的角度讲,景观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景观是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空间和环境;从生态学的角度讲,景观是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从符号学的角度讲,景观是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现实希望和未来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及其精神空间。作为社会文化的物质载体,景观从一开始就与文化有着直接的内在关系,并表现为社会文化的物质形态。只是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地关注景观设计对园林文化建设的意义,而较少考量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研究校园文化中的景观模式更具有特殊意义。
 
一、景观设计理念与民族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景观设计理念,来源于道家学说,强调“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组景和造景的手法精致、细腻,追求诗情画意,体现出儒家义理的人文主义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也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受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特别是佛学思想影响,日本的景观设计理念定位更加抽象和写意。尤其是枯山水的构筑,侧重专注于永恒。往往以石块象征山峦与岛屿,避免使用随时间推移产生枯荣与变化的植物和水体,从而体现禅宗“向心而觉”、“梵我合一”的境界。景观建构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本质纯净,意境空灵的文化底蕴。
 西方景观设计理念与东方有很大的不同,较多地表现出理性主义色彩。
 法国景观设计受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推崇艺术高于自然,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讲究条理与比例、主从与秩序。更加注重整体,而不过多地讲究意境的创设。
英国追求自然风景式的景观,设计指导思想来源于以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认为美是一种感性经验。因此,英式景观设计排斥人为的理性刻画,强调保持对自然形态的感性理解。英式景观空间比较整体与大气,力求做到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其实也就表现为对自然的理性解说。
 德国的景观设计充满了理性主义色彩,按各种需求、功能以理性分析、逻辑秩序进行设计,简洁的几何线、形,体块的对比,按照既定的原则推导演绎,表现出严格的逻辑,清晰的观念,而具有深沉、内向、静穆的理性内涵,使观者对景观进行理性分析,辩析出设计者的意图及思想,或是从中找出逻辑秩序,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和感官的体验。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信息革命的发展,更加开放的生活方式,引发了人们各种不同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现代景观设计顺应这一趋势,在保持景观设计观赏性的同时,从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理论等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大众的多元需求和开放式空间中的不同行为模式,为现代景观设计进行了重新定位。现代景观设计通过定性研究人群的分布特性,确定行为环境不同的规模与尺度,并根据人的行为迹象得出合理顺畅的流线类型;又通过定点研究人的各种不同的行为趋向与状态模式,来确定不同的户外设施的选用设置,及不同的局域空间知性特征。为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环境心理学还提出了一系列指标化的模型体系,为景观设计中不同情况下的功能分析提供依据,如图形系数模型,潜势模型,地域倾向面模型等。
 现代景观设计在功能定位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景观设计的单纯模式,而是朝着微观上深化细化,宏观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这正顺应了人类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任何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持有其独特的理想环境模式,景观及风景审美活动是人们环境理想的具体体现。正如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那样,景观理想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指导着人们选择、改造和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现实生活空间,与其它现实环境相比,具有更多的非功利性特征,因此也就更有利于传达人们的文化思想。
 
二、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的构筑
人们对景观结构环境的特殊关注和依存,从人类进化史和文化史两个层面都可以得到解释,而人类及其文化的生态经验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现代人与景观结构之间的感应关系和审美关系,可以被认为是建立在人类系统发育过程中的经验之上的。同样的原理,一个学校文明和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某些决定性的景观结构。
 学校是一个社会环境单位,学校的建筑,花草树木都能对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学生的生活情调、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甚至于生活经验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养成。人类文化的传播形式,除了课堂讲授、读书、影视、网络外,一定的物质形式也是精神的文化的载体。如:建筑、雕塑、人工造型产品等。因此,校园景观的建设,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声誉和形象塑造有着重要影响。美国康奈尔大学《1985年校园规划指导准则》中有这样一段话:“以任何标准来衡量,康奈尔大学都是美国最美的校园之一。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期望进入康奈尔大学的学生们承认,在他们的选择康奈尔大学的诸多理由中,校园环境是仅次于学术上杰出声誉的第二位的理由”。
 一些品牌学校从成立开始就十分注重学校功能、教学模式与校园环境等方面的调适,特别是高等院校,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更加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性,强调人的基本需求,建设更具有时代特色、更富人性化与生活气息的文化家园。著名的如英国牛津大学城、剑桥大学城,美国哈佛大学城、麻省理工大学城,以及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等。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风貌和景观特色。如清华早期的建筑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这些建筑无论是造型还是内部结构都采取了欧美新古典主义的造型,尽量讲求气派,追求一种具有隽永价值的建筑风格。其景观形式是与教育的内在精神相称的,彰显了清华校园文化蕴涵的不懈地努力工作,自我牺牲的永恒价值,以及达到顶峰的力量和富有远见的价值取向。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本理念也可以透过景观建筑一一显现。
1987年建成的“水木清华”池北岸的朱自清先生汉白玉雕像是“水木清华”园区的点睛之笔。朱自清雕塑选用汉白玉,其材质的肌理与色彩特性显得格外突出并与南岸的汉白玉护栏形成呼应,而位于池东畔的自清亭则可以令人产生联想,呈现《荷塘月色》的高雅意境。
位于自清亭东部小山脚下的闻一多雕像则采取了隔景的处理手法,使景观环境庄严而优美,象征着闻一多的高尚品德。同时,抛光的黑色大理石与粗放的红色大理石雕刻形成强烈的肌理对比,表现出不屈的革命斗志与坚强的品格。
武汉大学的校园景观规划体现着中国自然山水园风格,传达了顺应自然,以求生存与发展的思想和开创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文化理念。在造园技法上以自然山水为骨架,以植物材料为肌肤,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风光。局部上运用隔景、障景、框景、透景等手法分隔组合空间,形成多样而统一的不同景点,表现出步移景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哲学境界。
华中农业大学的景观设计则充分考虑到了地理区位的特点,依据自然地势采取台地式模式构园。主楼建设背靠所在的狮子山山坡,面向田园进行建筑布局。这种台地式的造园模式依托了葱郁的松林和茶树形成的背景,自上而下,借势建园,主楼建在顶部,向下形成多层台地:中轴对称,设置多级石台;两侧对称,布置整形的树木、植篱、花卉,以及花钵、石狮等雕塑;其整体布局又与隔南湖相望的绣球山相呼应。这既体现了农村田园式的风光特色,又传递了热爱农业,服务农村的理想价值观。
中小学的景观设计在较大程度上受占地规模和经费的限制,很难进行大开大阖的景观设计,但依然可以通过缩微景观和借景、对景、分景、点景等组景方式以及主体建筑、花卉树木的巧妙布局体现其校园文化的科学价值理念。景观设计的主旨在于能够围绕学校文化理念把校本特色教育与学习激励渗透到景观建设之中。在景观设计中,只要因地制宜,因人因事而巧妙地借用材料肌理、色彩与植物配植,创造和谐统一的富有个性的环境空间,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行为特征与心理效用,无论规模大小,其造型、色彩、体量、布局就都可以做到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融入时代气息,并把握历史文脉和校园文化精神。
 
三、校园文化中的理想景观模式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既反映人类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校园文化是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动力,而人文精神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一个体现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不仅具有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生存环境和教学环境的功用价值,而且有着满足师生精神需求并使师生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的精神价值。
根据民族文化的理想景观模式,可以进一步引致出校园文化中的理想景观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思维方式是伦理定向的象征化思维方式,这种传统的伦理性思维方式在历史实践中体现为一种实用理性,这种实用理性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的思辩理性,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科学中的科学理性。中国的实用理性是以天人合一的泛道德规范为出发点,其最大特点是联系自然现象与道德人事,把自然现象泛道德化,超越经验具体的观察和实验,以极具涵容性的哲学范畴和道德范畴比附自然现象。因此,在景观设计与规划中,比较强调师法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在此基础上的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园的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景观模式是:神域景观模式、 "风水"佳穴模式、须弥山模式。三种景观模式要么以山的实体抽象为一个以高峻为主要特征的理想景观,要么以岛屿构筑为主要特征来传递美好理想境地和人文艺术境界的信息,要么以一个与外界相隔离的围合空间与一个连接内外空间的狭口传达绵延曲折的诗情画意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及反思,要么以多重围合和多重山石构造的复合结构表达对人生信仰和人生价值境界的理解。从积极意义上看,这些理想的景观结构模式的趋同性在于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审美理想和情趣,而这些基本理想结构巧妙自由地组合出的变幻无穷的景观也反映了本民族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中庸和谐的世界观。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思维方式可以依据科学发展观确立现代校园文化中的理想景观模式。这就需要运用科学价值观指导现代校园文化中的景观设计,明确意识形态中的价值取向对校园环境建设的指导作用,在运用现代观念造园中全面理解社会价值体系。
现代校园文化中的理想景观模式可以理解为:以社会主义崇高理想为背景,以高峻、围合、绵延为主要构筑特征,以“斑块-廊道-基质”为生态景观结构基本模式,以静态自然向动态自然拓展的变化设立具有现代意义的景观环境系统;建构体现校园文化理念、共同价值观,调适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科学价值定向的象征性思维境域。
这一模式传达的理念是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具有生态自然景观和现代科技文化与生活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的理想家园。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校园文化中的理想景观模式的内涵是:
其一,和谐统一。学校是传授知识,塑造人格,建树理想信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体,决不是校园设施、建筑物、人员、学科课程的简单加和,学校是一个统一完整、充满生命活力、和谐有机的整体。
其二,简洁真实。简洁是科学美的体现,也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景观设计及其布局的结构脉络应当简洁清晰。在建筑形态与风格上,应力求简洁纯净、比例尺度宜人、真实亲切,避免过多、繁复的装饰。这有利于养成学生踏实正直的人格品质和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
其三,宽松开阔。宽松开阔是人才成长所需要的氛围。开阔的空间象征着自由宽松的生存境域,自由才能诞生科学的创造灵感,宽松是人才培养的适宜环境。校园景观设计在空间组织上应当是宽松、有序而灵活的,以满足师生需求的不断变化与校园的动态发展。
其四,自然融合。校园景观设计中,应强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互相融合、人与自然环境的亲和。设计中应关注建筑空间的通透、停留休憩空间的布局、绿色景观空间的贯通等,使宜人的环境渗透到全部校园生活。
其五,可持续性。校园景观设计应遵循人类环境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态观念,对环境的基本因素如阳光、空气、水质、土壤等,必须合理利用,保持相对的生态平衡,并避免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使自然环境能够良性循环,成为自然生态、科技文化、物质建筑和谐的统一体。
现代校园文化中的理想景观模式旨在建设更具有时代特色、更富人性化与生活气息的文化家园,强调校园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性,强调校园宜人环境与人性化的相互关联,强调环境与人的互动,倡导寓教于生活的模式。事实上,现代校园文化好比是景观环境的“镜中影象”,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大卫·乔丹曾说:“那些长廊和庄重的柱子,那一排排棕榈树将对学生起着它们的教育作用,……这庭园中的每块石头都在进行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