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学校常态管理的三维目标

时间:2013/12/17

无锡市东北塘中学  过子良

  学校的常态管理的目标在于关照心灵,注重优化,进而促进学校整个团体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而常态管理则应该在学校文化的映照下、经营策略的指导下,如何把该做的事顺利地去做好、做优,做得更富效益、更为精品。常态管理最大的特征是注重内在与实质,当然一定程度上也是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和办学理念的实践延伸。

    一、常态管理体现合理与协调的动态配置

  有时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更有利于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把握问题的关键。学校常态管理简单来说是一种配置,就大处而言是如何配置人员、财物、时空,使其各得其所。就管理核心的人而言,就是要分配好权利、责任和利益,使其有机统一。有人把它称为两个等边三角形,确是一个很好的形象。
    在学校常态管理过程中出错的原因也许大多是因为这两个三角形边长的问题,人员、财物、时空组成的三角形三边的长短不一、配置不合理,不但会造成相关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且会产生相互间的制约与矛盾,从而形成学校常态管理的障碍和效益的低下。学校常态管理就是要使其配置合理,从而使各要素协调进行,工作流畅高效。人是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责、权、利的模糊不清,或权、利两边太短,责任一边过长等分配不合理现象在学校常态管理过程中十分常见,这是学校领导者分配时常犯的错误,也是学校常态管理过程中的大忌,它扼杀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常态管理倡导制度与人文的动态优化

  “和”是儒家管理哲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其含义广泛而深刻。 “和”是指做任何事情都应恰如其分,反对“过”与“不及”。在管理方面,儒家主张“宽猛相济”,“宽”与“猛”这两者运用得适度就是“和”,“过”与“不及”都会降低管理的效果。作为一个现代学校管理者应该很好的去领悟“适当”的妙处与韵味。对于一所缺乏制度意识的学校,可能制度管理是上策;对于一所强调制度刚性管理的学校,可能人文管理是妙法;对于一所高水准的学校,可能文化经营是方向;甚至乱世用重典也不失为一种即时的高招。国外有许多先进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立足现实有所借鉴是必要的,照搬照抄只会添乱增烦恼。因为无论是经营与管理,总离不开国情或校情,更依托于文化这块生长的土壤。如果说0.5处是中庸的落脚点,那么0.618也许就是现代管理的优选法。如果说刚性走向人文是进步,事物总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任何所谓合适的管理都是阶段性的,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方式去不断的修正。文化在前进积聚,理念在不断提升,学校常态管理是一种追求完美的艺术与科学,动态的学校常态管理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的不完善又永远在追求完善,这是学校常态管理的活力所在,也是学校常态管理应该追求的至上境界,即所谓的“科学发展与时俱进”。

    三、常态管理追求整体与局部的动态完美

  一个教育成绩优异的老师,大多不是所谓的“全能老师”,而是某一方面比较突出,或严谨、慎密,或机智、活泼,或特别具有亲和力,或特别勤奋踏实等等。真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木桶原理在我们学校常态管理的某些方面固然十分有用,如学校的安全卫生管理、学生身心发展等等,但我们往往忽视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掘井现象:遍地掘井,求大求全不求深,有井而无水只求形式。但求做过了,不求做精、做好,见水即止,有水而无源,只重表面,还美其名曰“做大做强”,其实大家都清楚,做大很难做强,做强何须做大。管理注重的一定是内在实质,而非表面形式。掘井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有井,而是为了饮水。而且要有长久而足量的水,正像我们的制度、条例、方案,制订不是目的,而是如何切实地执行、有效地实施,从而产生相应的效益,得到圆满的结果。学校常态管理追求的永远是高效与精品,即管理的运行过程应该是平衡、流畅、高效的,管理的结果应该是高效益出精品。在管理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一点突破、一招得法往往能带动学校全局的发展。

  综上所述,学校的常态管理不仅要首先体现合理与协调的配置,更为重要的是注重优化与动态的适合,做到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进而实现追求实质的高效精品,目标策略高度建设,推进措施细处雕琢。期待和关照相济,制度和人文并重。真正让学校的常态管理变成一掠清风、一缕阳光、更是一种承载梦想相伴一路前行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