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的“南山探索”

时间:2014/7/3
【摘要】 在卓越课堂文化建设中,广东深圳南山区建构了以学为中心的“六要素学本课堂”,创新了“基本式+变式”的区域推进策略,设计开发了“一案一包三单”等教学工具,实现了从模式建构到文化变革、从封闭控制到人文开放的课堂文化转型。其教学理念是:以学为本、问题导学;其教学方式是: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网络拓学,实践研学。

广东深圳南山区在卓越课堂文化建设中,构建了以学为中心的“六要素学本课堂”,创新了“基本式+变式”的区域推进策略,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设计开发了“一案一包三单”(即学习方案,导学工具包,问题导读、问题生成、问题训练评价单)等教学工具,实现了从模式建构到文化变革、从封闭控制到人文开放的课堂文化转型。

一、破模—建模—出模:在问题反思中重建课堂文化

2001年开始的第八轮全国新课改为南山区的教育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作为全国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南山区在所有学校均推进了课程改革实验。

2008年,我们对全区的课改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总结与反思。我们认为,经过八年多的实践,南山区的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课程观念的更新和成长方式的转型。但从本质上看,我们的探索仍然在突破传统的课程理论与课堂流程中徘徊不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仍难以落到实处。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根据区域内部分学校的先行实践,于2009年提出建设课堂文化的思路,试图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地区和学校业已成型的教学模式,在部分教师先行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流程(亦即教学模式),以整合、指导、规范全区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2010年,我们对全区各学校课堂模式构建的情况进行了初步总结,提出了建设卓越课堂文化的主张,并逐步形成了区域“六要素学本课堂”的基本式。这个基本式与一般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它只规定了课堂的基本要素,而没有对环节、流程、时间、资源等要素进行限定,它是根据“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论教”的原则形成的,是对课堂诸多关键要素的归纳、提炼和规范。因此,它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模式”的范畴,而成为课堂文化的一部分。

南山区十多年来课堂教学变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破模(即破除传统教学模式)—建模(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出模(即围绕新型课堂的关键因素,教师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课堂文化的重建过程。

二、以学为本、问题导学:在实施文化变革中构筑卓越课堂

我们认为,课堂文化是课堂存在的样式与生态,是课堂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关系、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总和。我们之所以将课堂教学变革定位在文化层面,就是要改变课堂教学中最深层、最隐性的东西,形成真正能够影响儿童生命成长的教室文化、班级文化、学习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共处、互动合作、自主探究的课堂文化。

卓越课堂文化是南山卓越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课堂文化的高级形态。其教学理念是以学为本、问题导学,即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型,由教师传递型课堂向教师导学型、问题导学型以及学生自我导学型课堂转型,改变“以教代学”、“有教无学”的局面;其教学环境是安全的、宽容的、赏识的、自由的、开放的、富于支持和激励的;其教学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与融洽的、相互尊重与信赖的;其教学条件是畅通便捷的网络化技术、资源和平台;其教学方式是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网络拓学、实践研学。

南山区的卓越课堂可称为“六要素学本课堂”,亦可称为“六学”课堂。通过“六学”,扩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效度和探究学习的深度。

“六学”的核心要素是:

▲ 个体自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落实个性化学习,实现差异化发展,使学生体验自主学习和建构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享受学习。

▲ 同伴助学—促进学生的优势互补、同伴互助,满足学生的社会交往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 互动展学—学习者运用语言来阐述和解释自己的所学、自己的理解与建构,在体验中享受学习。展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充分体现师生民主、平等对话和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同时,在互动中能够开放内容、关注差异、指导关键点、生成新目标,能够碰撞思想、发现问题、智慧导学、启发思维,还能够沟通激励、引申拓展。

▲ 教师导学—明确教学目标,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自学,激发学习兴趣,点拨学习方法,拓展学习内容,调控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发展。

▲ 网络拓学—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学生与海量信息资源之间的“对话”,可实现在智能化学习平台上生师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个性化的练习检测与评价反馈。

▲ 实践研学—这是课堂升华的过程,探究式综合主题学习的过程,从问题出发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动手实验或实践体验的过程,创造性、生成性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的过程。

三、“基本式+变式”:在促进差异化发展中推进整体变革

1. 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的区域推进策略:分层推进、整体提升

我们的卓越课堂文化建设按照“基本式+变式”、“行政推动+行动研究”的思路,从区域、学校、教师三个层面分层推进。

(1)区域层面:坚持“四个策略”,力求系统推动

一是典型示范。按照“学校实验、典型示范、区域推广”的策略,稳步构建具有区域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并以此为基本范式,结合学校实际,形成学校变式。

二是专业引领。发挥中国教科院专家组、学科专业委员会、特级教师协会、名师工作室等专家团队的引领作用,形成研究课堂、创新教学的浓厚氛围。

三是两“导”结合。教研室加强视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的典型经验;督导室对课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推动区域整体提升。

四是评价激励。我们将课堂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性评价和校长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优先纳入“南山区人民政府教育改革创新奖”的评选内容,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2)学校层面:探索“四个路径”,实现各美其美

路径一:学习借鉴—强力推进—大胆突破—自主创新。即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学校的经验;以学校行政的力量强力主导、推进全校教师的实践;反思实践中的问题,大胆突破外地经验的束缚和制约;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课堂文化建设经验与范式。这种路径的典型学校有松坪学校、同乐学校等。

路径二:课题推动—全员实践—质疑求变—自我完善。即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参与相关课题的实验研究(如活动教学研究、生本教育研究等);在校长的带领下,全员参与课题实验;结合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改变的策略和措施;自我完善课堂文化建设的经验与范式。这种路径的典型学校有南山实验学校、南油小学、沙河小学等。

路径三:理念先行—专家引领—行动研究—自发构建。即以学校办学理念引导课堂文化建设;在中国教科院韩立福博士等专家引领下进行实践探索;以全员参与的小课题研究推动教师个体实践,进而形成课堂文化建设共同体,研究学校的基本式及各学科变式;自发、自主构建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经验与范式。这种路径的典型学校有育才四小、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西丽二中、华侨城中学等。

路径四:校本探索—片区互动—实践反思—自觉改造。即各校立足学校实际,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开展课堂文化建设探索;各校依据区教育局的统一部署,积极参与全区或片区相关活动;结合各自实际,组织教师对照全区基本式进行实践反思;根据自我反思的结果,组织教师开展相关研究,自觉改造课堂文化建设经验,形成本校的文化与范式。这种路径的典型学校有南山外国语学校、海滨实验学校等。

(3)教师层面:把握“四个环节”,鼓励创新实践

一是以多种途径转变观念。通过集中培训、专家讲座、专题研究、名师指导、教育考察、现场观摩等多种途径,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确立“以学为本、问题导学”的基本理念,深入理解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内涵。

二是以多种探索落实行动。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导学案、预习单、探究记录单、学业评测单等教学辅助工具;鼓励教师根据学科和学生特点,探索教学变式;鼓励教师个人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

三是以多种平台合作互助。在传统的年级组、备课组、学科组等校本教研组织的基础上,教师们还自发创建了各类学习共同体,并借助QQ、飞信、微博、博客等平台,交流实验的心得体会、经验与反思、路径与方法等。

四是以多种形式反思提升。各学校建立了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经验交流、问题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课改沙龙、教师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教学反思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优质公开课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学反思创设平台、创造条件。

2. 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效:人人参与、深度变革

在卓越课堂文化建设中,全区所有中小学都积极实践,现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段、每一门学科、每一名教师都形成了“基本式+变式”的卓越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学生面貌、教师角色、评价方式等课堂文化要素发生深度变革,“人人都参与、班班在行动、校校有特色”成为南山区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的最大亮点。

南山 区已 形 成了诸 如 华 侨 城 中 学 高 中 部 的“一一五三”共建模式、南山实验学校基于信息技术的“以学为本、问题导学”模式、松坪学校的“先学后研,三段六式”教学模式、育才四小的“先学后导、合作探究”绿色课堂模式、沙河小学“先学后导、以学定教”的“三四三”教学模式、西丽二中的“四基四导八要素”导研型教学模式等40多种教学模式。

南山区卓越课堂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实现了生命的成长;二是教师由勤奋传授型,走向智慧导学型,提升了职业幸福感;三是课堂由传统的“教本”课堂,转变为学本课堂,实现了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的积极转变;四是学校教育管理的系统变革,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五是区域课堂文化实现了整体转型,提升了卓越教育的品质。

中国教科院派驻南山专家组开展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开展卓越课堂文化建设以来,95.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兴趣提升了,95.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96.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98.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73.6%的中学教师、88.5%的小学教师认为,课堂更为民主和谐(排在教师评价课堂的首位);65.1%的中学生、69.0%的小学生分别认为,课堂上人际沟通愉悦畅快、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排在学生对课堂评价的首位);92.3%的教师认为,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给学校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教师之间形成了学习共同体。

南山区推进卓越课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帮助教师走出教学模式对行为的限制,如何强化教师对课堂文化的理解,在课堂基本式的指导下,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如何科学评价课堂教学变革,等等,都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卓越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境界。卓越课堂文化建设是南山课堂教学“总结+提升、继承+创新、巩固+发展、既有+借鉴、本土+国际”的产物,目的是让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每一名教师都能实现自我改进、自我超越,都能从合格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在未来的南山课堂教学改革中,“追求卓越”依然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