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校知识管理中,“任何一位领导者者最大的困难是确定先干什么和后干什么的问题。学校领导怎么能够既负责学校日常运转的事务,又要承担知识管理这样长期而明确的责任,而两项之间的关系既还不是垂直型也不是横向型的呢?就此所给出的答案,往往是相似的,但说起来却很容易,做起来很难。”
作为一名学校的校长,同时也作为一名领导人,学校的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不仅要对教师、学生进行管理,还要负责德育、智育、体育卫生、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等的管理。而学校是一个传播知识的机构,作为学校的领导人要如何管理学校的知识资源呢?
一.学校的知识管理
1.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早出现在管理学领域,是由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恩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提出的。从信息管理的历史来看,知识管理并未超出人类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范围。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回归到以创新知识的人为本位,强调知识的转化、分享、运用与创新。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
具体而言,知识管理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以人为本、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为核心,对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知识进行管理;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交流、共享和利用,促使人们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2.学校知识管理的意味
知识管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既是一种策略和思想,又是一种可操作的技术,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组织内外的知识资产,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创新的活动,提高对迅速变化的环境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学校是知识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场所,学校是知识生产和学习的地方。知识管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学校生存的需要。
3.知识管理就在我们身边
知识资源是学校教育中原本就存在的资源,意识不到其重要性,或利用不好这部分资源,都将是很大的浪费。学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关于知识管理的问题和现象,例如:
现象一:某名校有一批优秀的老教师,将在几年内纷纷退休。对此,学校管理者将采取什么行动、用什么办法,才能最大限度地留住他们宝贵的经验,将其传递给年轻的教师?
现象二:某校新分配来了一批大学生,学校管理者应建立什么样的机制,才能让他们尽快地熟悉教育教学工作,并尽早融入新环境。
现象三:某校深感自己与邻校的差距,学校管理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建立什么样的机制,才能学到邻校的成功经验,并调整自己办学的思路?
因此,对于知识的管理,学校到了不得不重视的时候。学校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学校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简单的来说就是学校对知识进行捕获、储存、共享、创造和更新的过程。
4.学校需要什么知识管理
在变革的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已经越来越重要,其理由在于:1.知识管理可以将组织的知识观念运用到其他类似或重复发生的情境上,并可探查预期的结果。2.可重复使用组织的知识,更能经得起时代的考验。3.可以避免知识的杂乱无章。4.创造共享的语言。5.有利于知识的搜寻与分享。6.促进知识资产的不断的成长。
二.校长作为学校的知识管理者
(一)校长在知识管理中的角色
1.校长是学校知识资源的发掘者
知识经济时代,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校长就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的知识资源。学校组织的知识资源包括学校显性知识和学校隐性知识两部分。所谓学校显性知识,是指已经被编码化了的容易获得、容易理解和容易交流的知识,一般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述,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存储在图书馆、局域网或数据库中,可供人们交流。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案、学生的笔记、论文集等资料,也包括电子化的文档资料、数字化期刊、电子图书以及其他数字化形式的信息源。学校隐性知识是指无法用系统的、清楚的编码语言表现出来的知识。学校中的隐性知识,主要是教职工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关于教学和管理的个人化的、未被分享的知识。一方面,它隐含在教师个体之中,主要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积累的教学技能、技巧、经验与诀窍;另一方面,它隐含在学校的群体、职能部门之中,如学校的文化、价值体系等。
校长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掘本校知识资源中的隐性知识,并使之成为可供学校组织利用的显性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增值,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校长是学校知识管理的组织者
随着知识资源在学校发展中作用的显现,作为学校知识管理的组织者,校长的工作重心应逐渐转移到对学校组织的知识进行管理上来。学校作为发现知识、传授知识和转化知识的场所,必须形成一种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去发现、存储、应用和转化知识的系统,并根据这个系统重新协调教学和管理工作。这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中心任务,校长的职责就是要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创设一个合作、民主、开放、分享、共同学习和共同发展的有利于知识交流与创新的学校环境,通过对知识投入、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转化的有效管理,把学校建设成为知识型的组织。
3.校长是学校知识创新的引导者
学校知识管理要达到这样一种目标:通过对学校的知识及知识活动过程的管理,提高学校组织及其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学校创新的效率和竞争力,以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学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应是校长的管理目标。校长应当保持对本校教师教育教学经验和专业兴趣点的敏感度,注意鼓励和调动教师创造知识的积极性。可通过组织会议、交谈、辩论、调查等活动,引导教师把那些具有创造性的经验知识发掘出来,这无疑会大大激发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
(二)校长要如何管理学校的知识资源
知识管理真正的本质应当是对信息与人员的管理。因此,学校管理者不能直接管理知识,而是对拥有的知识成员进行管理,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组织发展,其核心观念应当是将知识看成与个人或人文因素密切相关,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把自己当作人员、财务的管理者,更要把自己当作知识的管理者。
1.绘制学校的知识地图
绘制知识地图是沟通知识管理理论和事件的有力工具,地图中的可视化物体可以成为交流的手段。学校的知识地图的构建应该从知识库图、教职工图和专项工作知识地图这三个方面构建。
(1)知识库图
所谓知识库图,是将学校的各种显性知识库的位置和内容、相互关系明确标定的地图。这种地图的主要目的是查找显性知识资源,报刊库、书库、文件库、软件库、档案库、账目库等都是显性知识的储藏地,因此都应纳入知识库图中,知识库图还应该附有对知识库间关系的描述成分,以便于应用。
(2)教职工图
教职工图是将学校教职工的各个人能力、经验等都清晰地进行表述的知识地图。在这种地图中,学校管理者对教职工各人的看法经过提炼,综合对某人的各种的评价,能揭示某人在知识方面潜在的能力和作用。教职工图不是简单的教职工散乱的组合,在图像上还应该将群体关系和团队、社区、人际网络等内容标志出来,以便在安排工作时进行参考。
2.设计各种学习场所
学校知识共享必须具有一定的平台。因此设计交流、分享知识的各种学习场所,则是学校管理者重要的使命。在学校知识管理中,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创建有利于教师知识创造的各种学习场所。
(1)研讨型学习场所
这种学习场所主要是在教室中,研讨活动的价值取向是赋予抽象的理论以现实的意义,教师们经历理解和诠释概念的过程。
(2)时间型学习场所
这种学习场所的主要活动地点是寝室和茶室,活动的价值取向是对结构不良的教育教学问题开展讨论,尽管最终无法达成共识,但教师们认为,在宽松的场景中会闪现更多的智慧,也能学会了解、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3)展示型学习场所
这种学习场所是各种大型教学展示活动的舞台,活动的价值取向是让教师专业群体了解该共同体,同时通过现场的提问、质疑和对话,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教师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提出质疑,进而让共同体的意识到从更大背景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价值观。
3.构建教师合作团队
一个教师如果停止思考,就意味着教育教学的终结;一个教师团队如果停止思考,就意味着学校将从一个地方消失。教师教学合作是一个团队的合作,因此教师共同体的建立是教师教学合作的重要保障。教学共同体是指以教学为手段,通过多渠道、多样化的合作实现教师自身专业的提升和团队教学力量的增强而形成的教师联合体。教学共同体主要从合作的层面、形式以及内容等方面来构建。
(1)学科内合作
学科内合作是指同一学科的同一年级或不同年级的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它可以促使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比如语文学科,可以先把教学任务分为阅读、写作两大系列,然后再按文本进一步细化,并按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倾向、教学风格进行分工,面向全年级、全校学生施教。
(2)学科间合作
学科间合作是指“跨学科合作”。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科联系的基本理念要求各学科教师加强联系,增强了解,共同探讨相关内容。通过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学科教材内容的共同分析研究,有机整合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
(3)网际合作
网际合作是指通过校园网络共享机制建立来拓宽教师信息交流渠道,实现教师资源的全面共享的师师合作模式。例如:有的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在网上设立了动态的研究区域,为了强化教师间的交流为每一位教师增设了“留言板”,随时接受反馈信息,动态研究栏,它既可以就某一主题组织教育论坛,也可以在网上组织教研活动。
作为学校的领导人还要促进学校内部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在进行学校内部知识管理时,1.要在学校内部消除人员之间知识交流的障碍,实现自由、直接的交流;2.鼓励每一位教职工为学校提供知识和信息,使每一位教职工的知识都成为学校知识系统平台的组成部分;3.学校的知识系统平台要全天开放,使教师能随时随地实现与他人的交流;4.要对所有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合理的安排,为教师提供一整套贮存、发现、提取与交流信息的技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