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第一中学 胡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无锡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市要建成15所左右全国一流的普通高中。作为一所江苏省内知名度较高的四星级高中,我们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以学校的优质特色化建设为重点,坚持内涵发展,努力在文化、课程、机制等方面彰显特色,提升学校品质。
一、以文化为源,深入挖掘内涵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根”和“源”,学校的发展植根于学校的文化土壤之中。我们将继续大力挖掘百年一中的文化内涵,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以德育主题活动为显性载体,弘扬学校文化。“独立、协作、创造”是一中校训,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心。要让校训成为学校文化发展的灵魂,就要以德育主题活动为教育载体,用更生动形象的方式熏陶学生。2011年,我校结合建党90周年,开展以“颂歌献给党”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演讲比赛、诗歌创作、制作展板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培育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以校园景观建设为隐性载体,彰显办学内涵。2009年,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启动校园改扩建工程二期建设,目前已建成校史馆、进贤亭、名人长廊等富有教育功能的校园景观。在创建优美校园环境过程中,我们将突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历史与未来圆融一体”的文化内涵,设计校园精品景观,将校训精神蕴含其中,让校园成为一部鲜活的教育读本。
二、以课程为本,积极发展特色
学校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核心载体,把握学生特点与学校实情进行前瞻性的课程设计和创造性的实施课程改革,是全力打造国家一流高中的必经之路。学校将从学生、学科、学校、社会发展四个角度分析社会与学生的需求,架构起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突破单一的培养模式,加快特色发展,创造条件开发和建设丰富多彩的校本选修课。加大自主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建设力度,增设富有个性的学校课程。我们将在已有的20本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继续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继续增设“填词谱曲”、“素描”、“DIS实验研究”、“轮滑”、“陶艺”、“健美操”、“走进韩语”等学校课程。
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中西交融的课程体系。在办好剑桥国际高中课程体系(A-level)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了IB国际高中课程体系;尝试到国外开设孔子学堂输出汉文化课程体系等。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追求卓越,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包括学生社团活动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主线,整合校内校外课程资源,不断形成并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让社团融入课程,让课程推进社团”,使校本课程更具活力。
三、以创新为魂,着力提升品牌
创新人才亏缺,问题虽然出现在大学,但根子却在中学教育。造就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普通高中的历史使命。作为一所省四星级高中,更要主动承担这个使命,大胆创新,着力提升品牌。
创新招生机制。加大高中自主招生力度是无锡市中考中招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根据示范性一流高中的建设方向,坚持素质教育导向,科学规范、公平公正做好自主招生工作,选择适合本校教育的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进学校特色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提升一中品牌水平。
创新育人机制。“轻负担高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中提升教育品牌的不懈追求。我们将进一步创新育人机制,通过制定模块学习合格标准,考核包括综合实践在内的学生学业水平,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调查教情、学情,使教学和谐共生,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本校学科骨干教师和大学科研力量结合的“双导师制”,让拔尖学生充分发展创新才能;通过借鉴引进国际课程的管理和评价标准,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业生涯设计,激励学生朝着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不断攀登。
创新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品牌,必须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打造一支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着眼于“解决本校教师教学的实际问题”,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分层次、分阶段地实施校本培训。要通过现代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发展教师的学术水平;采用刚柔相济的教师管理策略,让教师由“被打造”走向“自主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通过跨校青蓝工程和网上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教授级高级教师等拔尖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强化品牌意识、彰显办学特色,拥有核心竞争力是无锡一中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继续保持优势、取得领先,建设国家一流高中的根本所在。我们将潜心研究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发展态势,坚持内涵发展,找准突破口,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真正实现办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