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这一代、影响上一代,改变下一代”——作为一座欢迎外来民工子弟就读的公办实验学校,本人认为,外来民工子女如果在他们最需要和最能接受教育的时候,得不到应有的教育,那他们的成长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或许他们就会成为问题孩子、成为不良少年,这不仅是他们的损失也是我们社会的损失。因而,处在芦庄城郊结合部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我校面临着外来民工、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多,他们的孩子缺少正规教育的现状,热情地向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给这些飘飞的蒲公英们一片茁壮生长的绿色土壤。
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问题
大多数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民工家长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当地的公办学校接受和当地人一样的教育,并对此寄予了较高的期望。我们芦庄小学有学生600多名,其中外来民工子女200多名,约占30%以上。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这样一些问题:
问题一 经调查显示,我校的两百多名外地民工子女学习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部分外地民工子女在普通话、英语等学科的学习上有较大的困难,和本地孩子差距很大,但在体育、劳动方面又优于本地孩子。
问题二 外地民工子女由于家境不如本地孩子,因而有部分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也有些孩子会感受与本地孩子在相处时有一定隔阂,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班集体中去。
问题三 外地民工子女吃苦耐劳精神较强,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好与本地孩子,但受家庭影响,行为习惯较差,不讲文明、不讲卫生的现象时常出现。因而,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相对重要。
问题四 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民工父母与学校教育配合差,也是较突出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外来民工子女家庭不懂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因而对待孩子所犯错误不能正确引导,而是采用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这种种问题,给学校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班风学风恶化、学科质量下降等。但是,随着本地经济的发展,我校又处于交通方便地区,民工子女大量涌入这一现象将长期存在。是被动地对待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还是主动出击?这是摆在我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每到暑假,总会有一些外来民工带着自己的孩子在校门外张望,生怕错过了给孩子报名的时间。在与这些他们的相处中,我们感受到,其实每一位民工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健康幸福地成长,但这样的愿望却很难实现。那样期盼的眼神,把我们深深地打动,芦小毅然决定,把这些孩子纳入我们的怀抱!虽然这也给我们的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难题,但我们能用一颗平等的爱心去教育这些孩子,让他们真正做到“自尊、自信、自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这一切显得那么地有意义。
建一个平等的绿色家园
让外来民工接受平等的教育,是平民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新时期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的发展。由此,我校努力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外来民工子女在我们学校享受到和本地孩子一样的优质的师资、齐全的设施。如今,他们和本地孩子混编在平行的班级里,沐浴着相同的爱的阳光。
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感觉到,外地孩子与本地孩子之间或多或少地有着地域、语言、思想上的种种不同,这些制约了这些孩子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为了缩小外地生与本地生的差距,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班级集体中去,融入我们这个家庭中来,我校不断地探索着:
1、建立档案,做到有的放矢。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掌握外地生的心理状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调悉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此,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重点抓好一两名民工子女,对其心理、学习、家庭教育等各方面进行了解与分析,制订相应对策,落实到日常管理中去,并做好记载。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外地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心理状况,制定转化计划,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工作。
翻开老师们的手记,每一个案例都生动的记录了我们给这些外来孩子的心灵以默默的绿色滋养,让他们人格健全、思想健康。这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我奶奶是拾垃圾的,我妈妈是扫垃圾的,我爸爸是收垃圾的”——说这句话的是个七岁的女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自江西。一个很白净而又腼腆的女孩子,可她的家却是一个十分脏乱的地方。一次她生病,班主任老师在他人的指引下来到来到女孩的家,发现她家的房子只是一个“有围墙的棚子”,老师只能站在门口,因为除此之外,已经没有地方可站人了。透过灰暗的房屋,一缕光线从“后院”射出。后面还有扇门,远远的可以看到里面堆积的垃圾,女孩的爸爸妈妈还在外面干活。老师怎么也没想到这个白净甜美的女孩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生活的。老师知道这个女孩既自尊又自卑,她为自己的家人每天与垃圾打交道而羞愧。老师马上微笑地俯下身,轻轻地给她捻好被子,并耐心地开导她。女孩至今记得老师对她说的那句话——没有那些扫垃圾、收垃圾的人,我们的城市能有如此的美丽与卫生吗?老师帮她拂去眼睛里的尘埃,让她又看到了一片纯净。
2、付出爱心,用心灵赢得心灵。
白居易说过:“惑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教育的前提,我们教师总是努力走进外地生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关爱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帮助多一点。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生用心都很精细,像慈母一样,把全身心用在他们身上。这些孩子感受到了教师的爱,渐渐地他们能主动地自我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亲近我们了,而对学习也有了更多的兴趣,不少学生成绩稳步上升,甚至在班里名列前茅,这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许多中途转到我们学校的外来民工子女大多没有学过英语,怎样使他们的英语水平能在短时间内有所提高呢?我们英语组的老师动足了脑筋,她们设计的以应用英语为主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口语情景对话练习,还是英语小游戏;无论是英语歌舞的教授,还是图片式的生词学习等课程安排都受到了这些学生的热烈欢迎。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英语水平。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能用自编自演的英语小短剧汇报了他们的学习成果了!看,那一张张兴奋的笑脸;听,一串串流利的英语,这一切无不让我们的老师由衷地感到欣慰。
在学习上,我们的教师耐心帮助他们,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进行鼓励、表扬。一个河南来的姓魏的学生,插班进了我们的二(3)班,由于方言的影响,“f”和“h”一直分不清,所以一直闹“蝴蝶‘挥’来‘挥’去”的笑话。针对这种情形,语文老师每天单独帮他正音,从字到词到句,一次又一次。终于,他学会了正确的发音,在一次课文朗读中,他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这个学生的学习马上就有了劲头,再也不闹着回老家了。
在生活上,我们的教师更是关心、体贴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个别农村来的孩子,不注意个人卫生,有的老师是身兼两职,既是老师又是幼儿园阿姨。老师们一方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另外,还要花更多的精力,教他们做人,从讲文明礼貌;从见到老师、长辈要问好;从上课要遵守纪律;从衣服要整洁,饭前便后要洗手……这些原本城里孩子在幼儿园就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而这些民工孩子却只能在小学,来靠老师补上这堂“卫生课”了。但老师们并没有嫌弃他们,而是耐心地从点滴教起。
润物细无声,不少外地学生在我校的悉心培养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比如:我校原来的薛洪海同学,在体育老师带动下,坚持参加运动员训练,在市运动会上一人独得三块金牌,被江南中学体育特长班破格录取。单皓同学,是班里的佼佼者,她刻苦努力,不仅是学校里的“三好学生”,还拿过作文竞赛一等奖呢!吴小玲同学是校舞蹈队的成员,那优美的舞姿让我校捧回了“百灵鸟歌舞比赛”市一等奖的金杯……这些外地学生经过几年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正规的艺体教育也使他们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共有112名学生在音乐、舞蹈、体育、书法、棋类、手工、科技等方面有自己的特长。
3、星星点灯,融入集体怀抱。
学校是学生最重要的集体生活场所。为了帮助外地生尽早地融入集体的怀抱,并从中吸取温暖和力量,我们号召全体同学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认识,消除外地生的隔阂,其次要落实到行动上,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真诚地向他们伸出友谊和温暖之手,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进而唤起他们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上进心。
学校根据外地生的兴趣爱好,举行了各种活动,给他们创造施展特长的机会,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强的信心。学校还给这些孩子集体过生日,每个月当月生日的孩子都会听到大伙儿为他们齐唱的生日歌,大蛋糕上那闪动的火苗映红了他们兴奋的面庞,也温暖着他们纯真的心灵。
思想单纯、吃苦耐劳、学习踏实、不惹事生非——这是外地孩子的特点,而机灵活泼、视野开阔、思维灵活、懂礼貌有教养——这是本地孩子的特点,为了让他们能取长补短,学校让他们相互结对子,组织了一个“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从小是朋友”的活动,组织他们互换生活环境,学着体验对方的生活,解除孩子们间的隔膜,让他们学会交流,相互关爱。你看,这些外地孩子也能和本地孩子一样注意文明礼貌,学校的“绿色小天使”中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有的当上了大队长,有的竞选成了中队委,变得开朗而自信。本地学生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好品质,学校组织春游,不少城市孩子晕车呕吐,一位民工子弟拿着塑料袋来回张罗,这种淳朴的助人为乐精神让城市孩子很受教育。融洽的学习生活氛围,使这些来自外乡的孩子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也把我们芦小当成了另一个温馨的家。
4、转变家长意识,家校密切配合。
“这些民工子女很可爱,但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根子并不仅在孩子身上。”老师们都这么认为。不少老师反映,民工子女的父母的确很少主动和学校老师联系,更不用说和老师交换意见,配合学校教育了。一般能到学校开家长会的父母,就算很不错了。甚至有很多家长一年到头都见不到一次面,配合又从何谈起?
而他们的家庭教育也还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家长为工作生活奔波,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的情况比较普遍。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甚至是拔苗助长、操之过急。有些家长主观上重视,心理明白;可客观上无暇顾及,一旦子女与自己所期望的不符,出现“压服”,打骂的情况比较严重。为此,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分析解决他们的子女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举办讲座,指出压抑孩子发展,有损孩子人格的种种不当的教育行为及其危害性,并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孩子。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机灵聪明但对自己要求不高,常常不做家庭作业,上课也很随便,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感到只要学会计算就行了。和家长联系后,才知道家长是卖菜的,在和孩子的言谈中流露出只要学点算术,免得以后帮家里卖菜多找钱给别人就行了的想法。老师告知了孩子的近况,并诚恳地告诉这位家长她的孩子很有潜力,但要靠引导才行,从此这位孩子的母亲开始用期待的目光和积极的言语来影响孩子,这样的潜移默化使这个孩子也变得懂事刻苦起来。
我记得,泰戈尔有这样一句诗:“小草啊,你的脚步虽小,但你拥有你自己脚下的土地”。在我看来,我们芦庄小学正是通过我们的关注与热诚、理解与爱护,让这些飘飞的蒲公英们找到了爱的土壤,这一片脚下的土地一定会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1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