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以生为本构建“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时间:2014/7/14
一、问题的缘起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呈现出了极大的不平衡: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等多方面都是课堂的主导者;而相反,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能力等都被禁锢在类似生产流水线一般的课堂进程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动。但相对于学生的潜力与天性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教学之本,是学校发展之本。随着“终身教育”、“学会学习”等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学的重心正在悄悄地转移。“教师单纯地教,学生单纯地学”已不再适应新课改的发展。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活动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目的。但是教师无法充分发挥主导性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不过是毫无意义的空话。

因此,如何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深入地实施,如何构建一种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理论依据

在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中,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学好的可能。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潜质,相信每一名学生都会有精彩的学习行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是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需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基于各种关于学生主体性的理论,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自学—展示—点评—检测”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实施过程

以学生为本,注重有效,是“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出发点。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这是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而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共同生长,让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则是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进行以下一些具体化的落实:

1.自学环节:先学后展,以学增效

此环节是在引导学生利用《导学指南》解决基础知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用基础知识;自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注习惯,用双色笔标注关键的知识:蓝色为自己能解决的,红色为需要帮学解决的。采取自学、对学、组学,如遇较难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并讲解。

《导学指南》的编制遵循“以问题为线索,以方法为引导”的原则。把每节一课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方法、技巧都编制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来获得新知识。

自学环节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完成教材中所涉及的基础性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在引导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在自学过程中或在下面的展示环节中进行交流和碰撞。

2.展示环节:分层展示,以展促效

此环节是整个“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显性和隐性的品质都能在这一环节中体现。展示环节的设计要注重两个原则:一是分层原则,二是生成原则。

本环节的具体要求:一是组内分工。成员都有分工,分层次给出问题,做到分工合理;二是准备展示:组长调控,准备好展示的教具等辅助手段;三是展示过程:激情饱满,声音洪亮,体现学科素养,做到知识准确;四是预设与生成:教师善于预设问题,更要给学生生成问题展示活力的空间,引领学生生成并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展示环节中,充分地展示了“以生为本,立足有效”的思想,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和展示自己的收获,可以自由地交流和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展示与交流中张扬自己的青春活力。

3.点评环节:多维评价,以评提效

教师把在学生自学和展示环节中收集到的问题进行集中或即时的点拨与评价,操作中可采用教师提问学生互动的方式,也可以是教师一个人来完成。点评环节在时间上,可以是集中的,也可以是在自学与展示的过程中进行;在内容上,除了鼓励性、发展性的评价外,还要有知识的点拨与提升,要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有更大的收获。

4.检测环节:灵活检测,以测显效

在检测环节中,内容可以是精编的习题,也可以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口头交流,也可以是深层次的知识与能力应用性的延伸与拓展。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检测来巩固学生的知识收获,并进而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内化和拓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显性成效

1.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张扬

课堂上,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成为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敢于表达了,学生之间合作增多了,小组学习的作用开始明显体现了。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进步的快乐,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评价体系的建立

围绕着“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一套与新课程配套的监控体系和考评细则,既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达成度,又关注老师和学生自身“展演”的精彩性。老师把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传授给学生,教他们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方法,探索规律。建立对教师的四个层面的评价体系:学生自学有方法、学生展示有激情、学生认知有水平、教师出课有影响。

3.教研方式方法的更新

改革了教研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出三进”的教研模式,即走出教研室,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走进老师。这种评价体系从学生自身能力提高和教师自身业务提升两个层面构筑了对学生和老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4.三对关系的正确处理

“四环”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处理了课堂教学的三对关系,即师与生、教与学、知与能的关系。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学生的收获与发展,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培塑学科素养的发展过程。

5.用“指南”替代“两案”

经过实践与探索,设计出符合教情与学情的“导学指南”。“导学指南”既有原来学案的习题,教案的课堂流程,又多了具有关键作用的学法指导。鉴于“导学指南”的诸多优点,用“导学指南”替代了原来的“教案”和“学案”,既方便了学生的预习和展示,也提高了教师备课的效率和针对性。这是对传统教学在固有模式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教师职业内容方面改革的一个大胆探索。

总之,“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性变革,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虽然在“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过程中,还会有课堂调控、预习时间保障、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等多方面的困难与问题,但我们已清楚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对素质教育理论、新课程改革等理论的再认知以及改革实践深化等诸多工作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