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法制教育:学校应有所作为

时间:2014/7/15
【 摘要】本文结合案例,探讨了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这条不归之路,最早是从学校开始的。而当前的许多学校在对学生法制观念的教育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有所作为。本文提出了“思想认识到位、丰富内容形式、强化教学管理”等几方面基本策略。

不归之路,始自何方

还是从一个真实的案例说起吧。

2006年秋,张某、邱某(均为十七八的中学刚毕业学生)组成的盗窃小团伙因参与县城太平路一小店的盗窃案被“请”进了看守所。主管此案的警官在来张某老家实施抓捕时喟然长叹:“这帮家伙,真是粪坑里的石头——硬臭不化了。”原来在短短几年中,两人已是“二进宫”了。

消息传来,吃惊之余又觉得是早晚要发生的意料之中的事。这两位都是笔者曾经任教过的学校的学生,而且本人也多次参与对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印象中,他们还是当年十二、三岁的小男孩,课堂上,又是多聪明的一个人呀。尤其是张某,数学课好像基本上不听,但成绩照样顶呱呱,不由得让人不佩服。但才几年功夫却走上这条不归之路,痛心疾首之余静下心来思索他们在校表现,却能找到一些当初就存在的走上今日发展之路的蛛丝马迹。比如,不爱学习,追求享乐;花钱大手大脚,父母亲友给的钱用完了,就从家人、同学那儿偷拿,被查出来了,不是想到如何承认改过,而是千方百计编造谎言企图瞒天过海;喜欢穿奇装异服扮“酷”;热衷于拉帮结伙……正因为如此,他们也成为教师办公室的“常客”。张某初中毕业那年家访,笔者听他的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告诫他的父母:“张××将来弄得好是条龙,弄不好会变成条虫,而且是条害虫。”没想到时过几年竟应验了这句话。

这样的的例子绝不止张某、邱某一个。不久前,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在10种不良行为中,平均开始年龄不足12岁的1种,占10%;12岁至13岁的3种,占30%;13岁至14岁的5种,占50%;超过14岁的只有1种,占10%。由此得出结论,各种不良行为基本上是从12岁(也就是初中阶段)开始的。而“高发年龄”绝大多数是在13到15岁,最突出的是14岁,基本是在校初二学生的年龄。由此可见,我们的孩子违法犯罪的这条不归之路,最早是从学生阶段,从学校开始延伸的。

法制教育,学校何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深刻指出:“孩子毕竟是孩子,邪恶之所以在他心里生根,过错在成人。”致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这儿姑且不论家庭教育、外部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单看学校,又做了些什么呢?

在前述案例中,说句公道话,笔者自觉得张某、邱某发展至此,作为他们曾经的老师,是负有责任的。当初在发现那些苗头的时候,有的只是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和愤怒,又何尝耐心而宽容地帮助分析,引导他们走过这一段?从这儿就暴露了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上存在着不少问题。根据笔者的调查和了解,具体言之,至少表现在:

一、重视不够

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显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其一表现在宏观的课程安排上,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体系,因而也无法保证专门的法制教育时间。其二表现在社会各界的认识上,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法制教育成了说起来非常重要,但做起来却是无关紧要的一项工作。

二、形式单一

近年来,当前在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大多数法制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教育课时,有的安排自习课,有的只是在思想品德课(小学)、思想政治课(中学)中挤出一点时间,或者干脆没有安排法制教育课。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具体情况而定。而教学方式大多是采取在课堂上进行灌输的方法进行,缺乏直观的教育,枯燥乏味的简单说教,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范围,不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使其心生反感,法制教育自然得不到好的效果。

三、内容贫匮

良好的教育成果必须靠丰富多彩的内容来获取,而长期以来思想认识上的不重视,使得我们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却是相对匮乏。在教材上,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没有正式教材的结果是直接导致了学校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另一个情况是,即便是现有的法制教育内容,在与时代同步上也表现出相对滞后,而且有待完善。

四、质量堪忧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然而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任务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或政治课教师兼任,也有的少数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教育者本身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法制教育,学校有为

如何才能让学校在对学生法制教育上有所作为呢?我们提出的对策是:

一、思想认识上要到位

英国社会学家通过对上万人的成功因素调查得出:80%是属于个人“态度”等主观因素。这虽然是关于个人成功因素的,但其实任何事都一样,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导致结果。思想认识到位了,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开展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此应足够的重视。学校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要让他们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处理得好,“鱼”(学业成绩、分数)和“熊掌”(法制教育)是可以兼得的。因而学校要有一个具体的意见和规划,把法制教育列入学校法制化管理轨道,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配合,在工作机制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做到有东西做,有人管,有人具体抓,同时还要加大检查考核力度。

二、内容形式上要丰富

1.多途径。一是与课堂教育相结合。落实中小学的法制教育课,做到有教学计划、有教材、有任课教师、有课时保证。二是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将法制教育融入德育课程,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三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学校定期设置法制教育展览板,举办法律法规图片展,发放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开展普法教育。四是与师风师德教育和提高教师素质相结合。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范教师行为,增强教师的法制意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五是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

2.直观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切忌以简单灌输说教了事,而应追求直观化。如多播放一些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模仿中央台《今日说法》等形式,对一个案例进行场景再现,并组织模拟法庭,加深对法制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组织中小学生到劳教所上警示教育课,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

3.生活化。学生生活是有效教学之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想取得好的效果,离开了学生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因此要特别注意法制教育课堂的开放延伸。如可以在课堂上开办法制宣传园地;组织学生开展学生“带‘法’回家”的普法实践;采用“走出去”的方式,走进法庭、监狱,体验一日警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法制教育,在生活实践中增强法制观念。

4.规范化。要根据相关普法规划的要求,加强学校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学校可先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探索,比如尝试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平时及时检查考核学生对法制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加强法制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等。

三、教学管理上要强化

1.学校及教师要明确自己法制教育的职责。如果在教学上把法制教育与其它主科同等对待,把这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指标,将教育教学效果与考评学校、教师工作实绩挂起钩来,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必定能引起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

2.学校要发挥各种教育网络系统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家庭及全社会都来共同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营造一个学法、守法、护法的社会环境。具体方式上如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卡、定期家访;向社会发放倡议书;通过采取与政法、派出所等有关部门建立共建单位,聘请法制校长、校外辅导员,举办定期和不定期的法制讲座活动等。

3.学校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校园周边治安进行集中整治,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健康的学习环境,形成教育的良好氛围。

4.加强对法制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比如采取“派出去”和“请进来”等方法,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校长进行法律知识系统培训,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壮大法制教育队伍,提高法制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