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构建“校际联合体”推进初中课堂教学改革

时间:2014/7/17
初中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是初中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也是初中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山西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等课堂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山西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规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并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目前,山西初中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

一、山西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特点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山西初中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学校的先进经验。从整体上看,山西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如下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几年前,在山西的初中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只能用“充分体现”来形容,而现在,在山西的初中课堂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育思想已经不再停留在口号动员的宣传阶段,而是聚焦于日常教学中“落实”的情况怎样。相当多的学校由备“教案”转变到备“学案”,如襄垣县夏店镇中学、孝义市七中以及闻喜中学附属初中等,都在“学案教学”方面做足了文章,而学案教学正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集中反映。

2.以开放的心态、广阔的视野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改革最怕的是封闭与自满,教育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更是如此。值得欣慰的是,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初中教育界并无丝毫的保守与闭塞,整体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渴望沟通、看贤思齐的开放心态。据统计,山西省超过70%的学校组织过本校教师到过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取经,有的甚至不止一次,80%的学校已经将“专家引领”作为本校教研工作的常规手段。这种带有普遍性的思路和举措,是许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始终在高层次上运作的前提和基础。

3.鲜明的草根特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

从山西现在的初中课堂教学改革来看,“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草根特点非常鲜明。主要表现在,一是这些经验的内容直接植根于一线的课堂教学实践,是从大量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真金;二是这些经验和模式的主体,或者说实践者都是基层学校一线的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他们工作的常态;三是这些经验和模式的生成是朴素而实在的,没有更多的理论修饰,不少学校甚至直奔主题。比如太原市尖草坪区二中的“六个环节”、太谷县侯城中学的“二十四字”、襄垣县三中的“三学两练”等,都是用数字直接加以概括,单刀直入,一语中的。

4.集体的力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形式

目前,山西初中教育涌现出的模式和经验已不再是某位教师个体的劳动产物,而是基层学校一线教师群体智慧的结晶,而且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同时,山西初中集体教研活动形式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即由随意性集体教研活动发展到主题性集体教研活动,再到校际教研活动。盂县二中的农村初中联片教研活动已经成为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这种活动变个人独立教学设计为个人基础上的集体备课,变小组集体教学设计为资源共享的校际联动备课,变教师分别执行的教学设计为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一体化备课,这是课堂教学改革内涵发展的充分表现,也是草根色彩的深层次体现。

5.多媒体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现代教育技术与日常课堂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山西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时代特色。如临汾市尧都区贾得一中从多媒体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入手,以专题研究为突破口,开展特色学校建设,积累了关于多媒体运用的丰富经验,构建了将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同时,如何让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成为许多学校开始思考的一个新课题。

6.“文化”的意识逐渐渗入课堂教学改革

山西省不少初中学校开始将课堂教学改革有意识地纳入到“文化”的范畴,或者说是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比如,大同十中“实施文化管理,推进素质教育”的做法,太原市万柏林五中“教学相长民主课堂”的思想,榆次五中“追求完整的教育幸福”的目标,都已经将课堂教学改革的触角深入到“文化”的层面,这是一个可喜的历史性进步。

教学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靠校长,第二个阶段靠制度,第三个阶段靠文化。一旦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就进入了一个看似无为实有为的境界。可以说,山西初中学校开始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代表了山西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7.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面

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在山西省的初中学校蔚然成风,“聚焦课堂,不断优化,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已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山西初中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涌现出了许多新模式、新做法。特别是有关学案教学和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成效突出,已经在操作层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灵石四中的“学案教学”、清徐二中的“四环节活动教学模式”等人们津津乐道的典型,到原平市实验中学“以小组为核心的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长子县岚水中学“四环八步教学模式”以及介休义安二中的“自学—合作—精讲—演练课堂教学模式”等,山西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经验、新模式层出不群,令人耳目一新,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可喜局面,同时也改变了山西初中教育发展的格局。如今,在初中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全省11个市都有值得骄傲的王牌学校。这对山西初中教育来说,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二、山西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山西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困惑,有些甚至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

1.初中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不平衡

山西省数千所初中学校彼此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名校与普通校之间差距较大,有的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种差别常常是硬件和软件双方面的,这也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的断裂带。也就是说,办学实力的不均衡造成了学校之间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不平衡,并且产生了事实上的“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有一个艰辛的漫长过程,同时也需要采取一些非传统的有效措施。

2.课堂教学改革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导致了改革的低层次徘徊

山西省不少学校不注意总结,有的甚至是做了工作,理论层面的提升却上不去。另外,课堂教学改革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表现在课堂教学目标具有随意性,课程过程管理缺乏规范性。如很多课堂改革的方法缺乏理论引领,达不到科学性的要求;课堂评价缺乏对学生参与的反馈,重回“一言堂”的传统课堂。这很容造成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以致长时期地在低层次徘徊。

3.认识上的偏差仍然影响着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尽管山西初中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将近十年,但基层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教学改革仍缺乏深入的理解。那些“觉得是乱折腾”的偏激看法,“人家叫干啥就干啥”的随大流思想,还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尤其是年纪大的教师持这种看法和思想的更多。所以,初中学校校长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认识问题,因为即使有少数教师态度不积极,课堂教学改革也会受到直接的或者潜在的影响。

4.学生的附属被动地位在大多数学校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部分教师把教学过程理解成“给予”的过程,甚至将教学的着眼点放在自我表演上,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知识的传递上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学习上。

另外,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上,多数教师表现出“求稳怕乱”的心态,在维持纪律方面,采取的是暂时严格控制学生的行动,而不是控制学生思想的教育方法。

5.教师的主体意识差,缺乏营造适宜学习氛围的能力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缺乏营造支持型、保护型的学习环境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暗示、激励和强化的正向作用。因此,要营造和保护这样的环境,需要每一位教师把爱心和微笑带进课堂,尽量不把批评带进课堂。

6.缺乏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评价一堂课质量高低的通常用语是“教师讲得如何”,而不是“学生学得怎样”。实践证明,教师教得好,学生不一定学得好,而学生学得好,教师就一定教得好。因此,要端正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坚持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主、以教师教的效果为辅来评价教师的教。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使所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均可望又可及,都能开发出各自的潜能。

7.课堂教学技术的水平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的技术层面上仍存在一些惰性的做法和现象。一是教师备课普遍过于依赖教师教学用书,独立思考和开发教材的能力较弱;二是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三是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表面看起来手段多样,气氛活跃,实际上有温度没深度;四是缺乏“精讲精练”,尤其是数理化课,模仿练习多,重复题型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多;五是教学手段过于追求现代化,追求时髦,盲目使用,喧宾夺主;六是重视考试胜过课堂教学。

总之,山西的初中教育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成因比较复杂,改革之路确实任重道远,如果仍然各自为政,彼此封闭,山西要改变初中教育这种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显然难有大的突破。

三、构建“校际联合体”,大面积提高初中课堂教学质量

为了改变山西初中教育各自为政、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使初中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粗放无序到集约有序,从个体单打独斗到集体互通有无,从随意发展到共同进步,进一步放大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为山西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继而为山西初中教育的均衡发展,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抓手,为此,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部分初中学校成立了初中“校际联合体”。这一新举措,是山西初中教育界的一件大事,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划时代意义,标志着山西初中课堂教学改革从自发阶段进入了自觉阶段。

1.初中“校际联合体”成立的目的与意义

根据山西省初中教育的现状,成立山西初中“校际联合体”的原因有三:一是山西省初中教育发展很快,但要再上一个台阶,求得更大的发展,就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成立“校际联合体”正是这样一个纲举目张的积极措施。同时,随着山西初中教育的迅速发展,沟通交流、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已成为一种共同的需求,因此,现实的发展与需求也呼唤尽快打造出这样的平台。二是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在山西各地的初中学校较为明显,要改变这种状况确实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成立一个全省性的教学业务领域的学术性专门组织,无疑是一个极为有效的举措。而“校际联合体”的成立能够进一步放大城乡优质教育资源,探究学校之间优势互补的新途径、新模式,探究跨越地域校际之间合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整体提高全省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初中新课程改革在山西搞得红红火火,成效显著,出现了许多新思维、新做法、新模式,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困惑、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思路,锐意改革,开发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举措,成立“校际联合体”正是这种思路的具体体现。

2.初中“校际联合体”的任务与作用

初中“校际联合体”中的成员校主要完成以下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坚持深化初中教育改革,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到首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山西基础性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努力使联合体的成员校最大可能地代表山西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三是创造条件,平等合作,尽可能将联合体打造成一个全省初中学校彼此交流沟通的平台;四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专家、校长、教师等对不同地区的成员校进行考察分析,并尽可能制定出提高山西初中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建立并推广优秀而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五是联合体要定期对成员校进行评比,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改革优秀学校要进行表彰。

3.初中“校际联合体”运作的思路

初中“校际联合体”的成立在山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对于怎么搞、怎么运作等问题,需要大家在共同努力中摸索出适合山西初中教育发展实际的模式。因此,初中“校际联合体”中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大力支持,广泛宣传,积极参与。

目前,山西省首批加入初中“校际联合体”的成员校共有45所,随着联合体的发展,这个数字一定会有所攀升。但不管有多少成员校,不管学校之间的实际情况有多大的差异,成员校都一定要在与山西省教育厅及山西省教科院的精神和要求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互相平等尊重,求同存异,团结合作,真正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想境界。同时,初中“校际联合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有主人翁的意识,主动积极,尤其要创新思维,勇于改革,树立“联合体发展了,大家就发展了”的意识。

“校际联合体”是一个松散的组织,需要各成员校自定一套“纪律”并自觉遵守,坚持“一个中心”,树立好“三化”思想,体现出“五方面”的要求,实实在在将联合体做大做强。

具体来说,“一个中心”就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这是初中“校际联合体”的根本主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改革不论怎么进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化”是指教学模式科学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教学管理规范化,这是联合体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出的各种教学模式,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只有如此,这种教学模式才具有可复制性,才有广泛推广的价值。与此同时,它与教育技术现代化和教学管理规范化互为表里,成为初中教学改革操作层面的基本前提和要求。

体现“五方面”要求是指突出主体性、重视基础性、坚持发展性、体现创造性、提倡开放性,这是联合体的指导原则,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在内涵方面的内在密码。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还将出台一套有关初中“校际联合体”的工作方案和计划,进一步为各成员校的具体工作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和设想,为广大学校和教师提供一个温馨、牢靠的“家”。我们相信,只要山西初中“校际联合体”、“做大做强”了,山西初中教育的发展自然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