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校长成为教育家”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难题。现实中,在校长专业化思想指导下,基于“外在需要”的优秀校长培养制度、优秀校长“工程”等纷纷出台,并逐渐演化为“政府”行为,但这些做法忽视了优秀校长成长的整体本质和内在成长规律。本文试图从资本积累角度探索优秀校长成长的“黑箱”,以期为更多优秀校长的成长和培养提供参照。
一、中学优秀校长成长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中学优秀校长是指在中学校长群体中素质超群、办学成绩卓越并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校长。优秀校长与一般校长有根本区别,其中,办学成效显著是优秀校长的根本特征。优秀校长概念具有相对性、过程性及社会性等特征。名校校长或被政府授予“优秀校长”称号的校长不一定都是优秀的。
(一)中学优秀校长成长研究的主要观点
1.素质说。许多学者从办学成功的角度探讨优秀校长素质。如,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教育事业、始终不渝的事业心;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积极向上、不断创新的进取心;现代教育观;卓越的管理才华。这些素质在优秀校长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成长关键,起着动力作用;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是决定条件;文化政治素养和个性心理品质是基础。这种观点静态地强调了优秀校长的个体品质。
2.角色说。校长发展是角色认同、角色学习和角色适应与胜任的过程,是对角色把握由自在阶段向自为阶段发展的过程。优秀校长扮演了多种角色。国内外学者比较认同的是斯佩克(M.Spec)提出的校长三个职业角色: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这种观点强调校长成长过程的角色学习内容。
3.胜任力说。胜任力是指与优异绩效有因果关系的行为维度或行为特征,是人们在工作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即特定情境下对知识、技能、动机等的运用和实际行为表现。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开始运用胜任力理论研究校长。结果表明:优秀校长的胜任力品质包括知人善任、组建团队能力、人际洞察力、有服务意识、主动性、全局思维、人格魅力和学习能力等。这种观点强调了优秀校长的专业能力。
4.阶段说。这种观点将校长成长过程等同于校长专业发展过程,主张按照专业成熟程度分阶段。如有学者提出校长成长过程可分为职前预备期、岗位适应期、称职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经过这些阶段,才能达到优秀校长的水平。也有学者把校长的专业发展划分为角色确认、适应、成熟、高原期和发挥骨干作用五个阶段。还有学者认为在成熟期,部分校长成为优秀校长;在创造期,大部分成为优秀校长。这种观点概括了校长成长的阶段性。
5.领导力说。许多学者借鉴领导科学理论,探讨校长成长过程中的领导类型、结构和内容。如,萨乔万尼于1991年提出关于教育组织领导的“五力模式”(技术领导力、人际领导力、教育领导力、象征领导力和文化领导力);郑燕祥1993年提出校长领导力五向度模型(结构领导力、人际领导力、政治领导力、教学领导力、文化领导力)。根据校长在学校中承担的责任与扮演的角色,校长的领导力结构为:道德领导、课程领导和教学领导等。这是一种管理绩效取向的校长成长研究。
6.因素说。许多学者认为优秀校长成长是个人素质、组织培养和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外部因素包括教育制度环境,如校长的选拔、培养、激励与评价措施;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校长的教育思想、专业知识、管理智慧和领导水平等。研究发现,名校长成功的内在因素有三个方面:能力因素、人格因素、理念因素。这是一种基于线性因果关系的校长成长研究。
7.本质、规律说。校长成长意味着校长发展与成功,包含多维发展、主动发展、持续发展、互动发展、专业发展和校本发展(王铁军,2003)。名校长的成长过程是校长专业化发展过程,是反复学习与反复实践相结合并相互促进的过程,是校长主动发展,不断利用外部资源和条件进行优势积累的过程,是在校长主体与客观环境互动中发展的过程。校长成长是有规律的。这是对优秀校长的本体论研究。
8.生命说。有学者认为:校长成长,是生命的成长,是一种整体生存方式的不断完善和生命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实践对于校长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有价值的生活实践,是一段个体的成长过程。管理能力提高、教育观念转变、学历层次提高及校长见识丰富等只是校长成长内涵的重要构成因素,而非校长成长的全部。校长成长过程是一种在人与环境互动中,生命表达丰富化的过程。这是生命取向的校长成长观。
(二)中学优秀校长成长研究的不足
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校长成长,都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缺乏复杂思维与整合视角,这些研究都没有看到校长成长的内在生命性和社会性,校长成长过程研究仍然处于“盲人摸象”状态。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1.研究取向的功利化,没有充分体现校长成长的个人价值。已有研究将校长成长过程等同于专业化过程,过于强调校长成功的理性因素及其管理或领导价值,忽视优秀校长成长的生命特质及其人文价值,忽视校长成长是一种“自我引导”过程。
2.研究内容的同质化、形式化。已有研究将校长研究置于“应该怎样”的背景下,抽象出优秀校长的职称、年龄、教龄、学历和素质等特征,没有体现校长研究的生活化,未反映优秀校长素质的全面性;把优秀校长静态地置于“神圣”位置而放到学习者的对立面。
3.研究方法的经验化。大多数学者对优秀校长的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经验总结法;少数学者采用田野研究方法,对校长成长进行跟踪研究。但由于缺少必要且合适的理论支撑,绝大多数研究基本上属于描述性的研究,研究结论缺乏普遍价值。
二、基于资本积累取向的中学优秀校长成长观
学校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特征的学习型组织。中学优秀校长成长与学校发展有着整体的、密切的联系。中学优秀校长成长过程是在教育实践中以持续学习、思考、研究、实践、体验和创新等方式,不断积累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而提升其专业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质量,创造人生、实现价值的过程。其成长史就是其整体生命活动的历史,就是其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不断生成和转化的历史。
(一)中学优秀校长成长中存在三种资本积累
中学优秀校长人力资本是指校长作为学校主要领导所拥有的经营管理知识、技能、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总和。优秀校长人力资本是一种异质型人力资本,通过其管理专业实践(如担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和管理培训(如校长培训)等途径积累。校长人力资本的大小决定了校长的管理工作水平。校长的人力资本积累到一定水平才能促使校长更快进入下一个成长阶段。人力资本达到较高水平才能被称为是优秀校长。培训证、资格证和职务等级等是其人力资本的外在体现。
中学优秀校长文化资本是指校长通过文化环境熏陶、教育和个人修养积累等而形成的身体素质、德性、文化艺术修养、气质和风度等。其积累方式主要是习惯、学习与反思。优秀校长成长即这三种形态的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通过参与文化教育活动等方式积累人类历史文化形成的个人的无形的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如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人生态度、待人接物方式、自我保健知识与技能、生活品位及个性等;通过知识与技能的考试等方式获得的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如各种文凭和资格认定证书;通过文化创造活动形成的客观形态的文化作品,如字画、论文、专著和发明创造等。
中学优秀校长社会资本是优秀校长个人通过社会交往所获得的信任、威望和声誉等无形资产,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及其通过关系获得的资源。优秀校长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性质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社会资本,包括与家庭成员和谐相处,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与兄弟学校和周围社区保持密切联系,主动获得上级的支持和认可,参与公益活动,获得一定数量的社会职务,利用自己的社会声望为学校拓展发展空间。广泛而深入的交往是社会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社会头衔显示其社会关系特征。
(二)中学优秀校长成长与三种资本积累具有内在一致性
中学优秀校长成长与三种资本积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同构性。三种资本成为揭开校长成长过程“黑箱”的钥匙。首先,从资本特征看,校长个体拥有的三种资本具有共同特征:一是通过投资形成,投资包括花费的经费、时间和精力;二是具有专用性,即一旦为个体所拥有,就具有垄断的性质;三是具有累积性,资本的价值不会随着使用而降低,反而会因为反复使用而升值。第三,从校长扮演的角色和角色学习看,校长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和实施学校的管理工作,处理好与学校利益相关者的各种关系;而作为教育者,则需要强化校长作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改革领头羊的角色,这就需要校长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进而不断获得个性化的工作经验、管理智慧和生活智慧。而经验和智慧的使用范围扩大,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就会上升。第三,三种资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在校长成长中发挥作用。其文化资本是人力资本的基础和动力,人力资本的积累内化为文化资本;其文化资本的身份认同效应为其社会资本建构提供基础,社会资本影响个体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其人力资本通过并依靠社会资本发挥作用,人力资本的质量影响社会资本形成。
可见,“名校长的成长过程应该是校长自主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是全面性、丰富性和个性同步发展的过程”。优秀校长成长受社会环境与主观条件的影响,只有通过专业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不断积累其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才能取得并强化校长身份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体现校长职能的充分性,实现自我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三)中学优秀校长成长的资本研究是校长成长的本质回归
由于中学优秀校长成长与资本积累具有同构性,其研究必须将校长置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并还原为成长生态。因此,优秀校长成长研究是一种原生态型研究。研究结论不是冰冷的理性文字,而是校长个人的感悟与智慧、教育信念、管理思维与精神。中学优秀校长成长的资本研究赋予其成长内生性轨迹,避免了“外部干预”带来的“主观”,为校长研究开辟了一条客观而现实的研究路线;赋予研究过程主体性、历史性和交往性特征,使研究过程转化为校长反思性成长的必要手段和校长文化对研究者的心灵洗礼;赋予研究对象整体生命性特征及其成长的阶段性资本数量、质量与结构特征,有利于对优秀校长成长“文化”的现实把握与有效输出。
三、中学优秀校长成长资本研究的方法
(一)中学优秀校长成长的资本研究的方法论
由于优秀校长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和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需要用“全人行动,人境互动”的思想方法做指导,从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整合研究。它主要是利用个案研究方法,追踪中学优秀校长成长的真实环境,获得生动、具体、翔实的资料。(1)通过对校长作品、讲话稿、论文、专著、日记等进行分析整理,获得其智慧来源及形成机理。(2)通过对校长的观察,对与校长相关的人的调查、访问和座谈,准确把握优秀校长成长的社会性和客观性特征,探索优秀校长成长的资本类型和核心要素。(3)通过跨案例分析,将分析结论与理论假设和已有的研究结论匹配比对,修正已有的研究假设,获得对优秀校长成长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二)中学优秀校长成长的资本度量
中学优秀校长成长的三种资本在其成长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积累并相互作用,而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量”、“质”和“结构”特征。揭示这些特征,是中学优秀校长成长研究的难点和关键。
由于中学优秀校长的资本表现形态和形成途径不同,其评价指标也不同。根据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最新研究成果、国内外对优秀校长成长过程特征的经验分析以及校长成长的内在要求与时代特征,笔者初步设计了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有的具有量化特征,可以进行客观分析,如校长的身体素质、校长的社会交往范围及其社会位置、校长所读的书等,但大多数指标都是主观的,需要根据校长的“呈现”和相关者的“陈述”来综合分析(见表1)。

优秀校长成长过程的资本研究还处于理论探索和初步的实证研究阶段,许多理论建构的工作还有待于不断完善。我们欣喜地看到,研究的框架得到越来越多的同行和校长的认同和理解,资本研究或许是打开优秀校长成长之“黑箱”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