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现代学校管理新视角:从计划走向问题

时间:2014/7/22
一、基于计划的管理:传统学校管理之不足

自从法约尔将管理整合为系统中计划、组织、活动、协作和控制等过程后,这五个元素不断地为人们所吸纳、修正和拓展。在学校管理领域,即使是当前最为流行的全面质量管理或科层制管理,也都是对法约尔管理理论的拓展和深化。不可否认,这些学校管理理论对规划学校教育工作,维护学校正常运行秩序,促进学校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反思传统的学校管理思想,不难发现其不足。

一方面,从对学校管理理论的假设分析来看,传统的学校管理思想的理论假设可以归纳为:根据学校管理的经验和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展望制订计划;管理过程就是通过组织、活动、协调和控制等方式完成业已制定的计划;计划的完成也就表明学校管理的成功或结束。简言之,传统的学校管理主要是基于计划的管理,即通过组织资源,对学校教育过程进行适时的监控管理,以完成业已制定的教育计划。教育计划的如期完成,即是学校管理的结束。在实践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学校无一例外的在学生入学前便制定好了培养计划,学校根据该计划对学生及相关元素进行管理。如果学生能在规定的学业年限内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内容,便表明学生已达到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标志着学校管理的结束和成功。换言之,学校管理既以教育计划为行动指南,又以教育计划为评价的终极指标,教育计划贯穿于学校管理活动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线性的管理轨迹,而不是多维度的、网性的管理视角。

另一方面,从学校管理的性质和价值目标来看,由于学校管理主要是围绕业已制定的计划开展相应的工作,因而,学校管理更多的是维持性管理,而不是发展性管理。其管理的价值目标也是重在维持而不是发展。当然,在精英教育阶段,维持性的学校管理的确有很大的市场和成就,但当前的学校教育已进入一个有着崭新特征的大众化阶段,维持性的学校管理显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问题:学校管理中的必然现象

问题是指人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会有“问题”。学校是规范性功能起主要作用的教育组织,由于管理者对一定社会历史条件认识的局限性,从而导致对一些问题的错误判断;教师对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局限性导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偏离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目标;学校管理者忽视学校共同的价值取向而造成师生员工认识的偏差。因此,问题总是伴随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问题与教育及其管理不可分。管理也就不能回避“问题”,应该有意识地找准核心问题,并从多维的视角运用管理智慧主动应对,让“问题”成为推动学校管理的驱动力,从而保证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为此,学校管理者必须直面学校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把握好其规律性特点,转变管理思想。

学校教育问题具有复杂性。教育是社会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是社会各种价值观念的中心。学校管理活动常常会涉及其他管理活动不常碰到的更为复杂的伦理、道德及价值方面的问题。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管理对象主要是人,是有思想、彼此联系极为复杂的人群。所以,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十分复杂,而且问题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网络系统。因此,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能只盯着某一个问题点,而必须系统梳理并从全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校教育问题具有开放性。学校不是社会的孤岛,学校教育是开放的。从问题性质来看,学校教育问题所涉及内容相当广泛,有政治的、经济的、心理的、生理的,等等。从问题涉及的范围来看,既有个人问题,又有集体问题;既有校内问题,又有校外问题;既有涉及学生的问题,又有涉及老师的问题。学校管理过程中,与学校教育工作息息相关的问题除了本校师生员工外,还有与社会各界人士和团体相关的。学校管理者要善于用发散性的管理思维,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吸纳到学校问题管理的视野中来。

学校教育问题具有很强的体验性。学校组织是一个有着生命活力的生长体,学校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管理是在管理者的引导下师生参与的自主选择、自主管理、自主评价的过程。在学校教育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分析问题的背景、性质等,师生就会产生心灵共振,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将问题的背景、问题所涉及的人物特征、事件的性质呈现给学生,能满足师生心灵深处的需要,从而通过体验激发出解决问题的热情,深化对“问题”思想内容的认识。因此,学校教育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不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体验。

学校教育问题对教育及其管理工作具有启示性。问题往往可以折射出人在某方面的局限,给人以启示,暗示着努力的方向。任何问题的发生都可以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一面镜子。通过问题解决,能发现有价值的管理问题,看到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思考借鉴,帮助相关人员从问题中解脱出来,避免问题重演。

三、基于问题的管理:现代学校管理新诉求

在企业界,问题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给现代企业管理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教育界,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国内已有许多研究,特别是在医学教育领域内,相关的研究开展得比较多。但是,基于问题的学校管理研究,在国内还不多见。据目前收集的资料来看,华东师范大学赵中建教授主译的《学校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可能是国内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此领域的最新资料。而在国外,基于问题的学校管理已有了很大的市场,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丹麦、荷兰、新西兰等国,基于学校严重的集权化管理问题而开展学校管理的分权化改革研究,等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教师个体和群体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日渐高涨,他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自由和空间。分析当前学校教育所面临的复杂形势,并反思现行的学校管理的理论假设以及现行学校管理的功能。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用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指导学校管理,这就是基于问题的学校管理。学校问题管理是指教育过程中以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换言之,学校管理过程,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显然,学校管理是一个包含认识和行动的过程,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而且,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学校管理活动的结束,相反,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在管理实践中,教育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意味着管理客体实现了自己的发展,同时,又对管理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这便要求学校管理应该是一种持续性的管理而不是暂时性或终结性的管理,为此,学校管理应该是基于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发展性管理,而不只是维持性管理。

如何在学校管理中实施问题管理?笔者认为,首先是要树立问题意识。在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司空见惯,管理者只要留心一下,会发现许多有价值、利于学校管理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只有带着问题意识在管理实践中更新观念,转变管理思维方式,以勇气和智慧主动面对问题,把解决问题作为推动学校管理的动力,不断提高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其次,实施问题管理的关键是做好问题诊断。学校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一遇到问题,总习惯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操作技巧,而忽视了对问题的全面分析诊断,结果往往是陷入事务堆中,被层出不穷的问题搅得晕头转向,这样就容易失去问题管理的控制权。因此,问题管理的关键就是做好问题诊断。问题诊断就是学校管理者把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放在整个问题网络中,根据一定的理论、政策、资料对问题的存在形式、范围、性质和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进行界定、预测,从问题的多种层次和方面去寻找内在关系,判断问题属性。管理者通过不断反思和解构,突破表面的和局部的假象,发现和提出深层问题,为学校管理创新开辟新的途径。学校管理者只有对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这是问题管理的精髓。

再次,实施问题管理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校发展。基于计划的学校管理将注意力集中在既定计划的完成上,缺乏对外界社会的敏锐感知,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难以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问题。学校管理如果以问题为出发点,将问题的解决作为学校管理发展的起点,既可以促使管理的主客体实现双赢,又可以指导学校积极应对当前因多元化社会特点对学校管理带来的种种问题,从而使学校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学校管理理论的创新,同时能更好地促进管理客体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例,面对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不断要求,学生入学至毕业已制定好的培养计划,势必难以预测到今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层次和水准。基于问题的管理则能及时调整学校的决策和管理方向,及时解决问题,因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要求。因此,基于问题的学校管理是一种高效能的发展性管理,可以给学校教育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以及学校全面发展,给学校管理带来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