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我国教育步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重要战略,它把中小学教育科研推上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科研舞台,成为了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新平台。但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和各地“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具有先导性的中小学教育科研也面临着适应新形势、实现转型升级的新挑战。在新的形势下,中小学教育科研作何定位,自身如何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成为广大中小学校面临的新的现实问题。作为区域教育科研管理与指导部门,我们更应该冷静思考,积极探索、实践一条符合新形势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新路径,确保本地区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有序、有效、可持续。
一、问题思考:要包容转型时期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是与非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科兴校”、“教科兴教”战略的实施,教育行政部门与科研部门的宣传和一系列相关制度的推进,凸现了教育科研在学校改革与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地位。目前,以推进教育科研实现“教科兴校”、“教科兴师”,已成为当下许多中小学选择的方向和目标,总体上说,中小学校教育科研环境氛围良好,校长与教师的科研意识日益增强,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对教育科研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教育科研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发展趋势良好;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批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中脱颖而出。
但是,我们在看到中小学教育科研蓬勃兴起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一个现实: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一个学校中主动投身教育科研的教师还是为数不多的。很多学校靠一些比较功利的导向机制来推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如用职称评定的“教科研一票否决制”、评先评优中突出教育科研的权重等方法激励广大教师投身于教育科研,但由于这些机制的激励效应是短期的,因此难以有效地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内驱力,以致部分教师以“教学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搞研究”, “只要能提高学生的成绩,保障教学质量,根本不需要搞研究” 等理由把教育科研拒之门外,特别是部分学校出现了花瓶科研、虚假科研,教育教学与科研的“两张皮”现象,集体研究成果被一把手独享等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影响了人们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使中小学教育科研不仅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先导作用,反而使得理应充满活力的教育科研呈现比较浓厚的功利主义倾向。
时至今日,作为教育科研的管理与业务指导部门,我们不得不认真地反思:该怎样看待、如何正确评价时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它需要我们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其发展方向。开一代风气之先的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期间,积极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认为,一个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应该为各种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也许,正是这种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思想,延续了北大一代又一代的辉煌。反观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我们缺的正是这种包容的胸怀,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项新兴的事业,它需要包纳与宽容。包容,首先是教学与科研的包容,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让教师在教学中从事科研,在科研中实施教学,使两者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其次是学术上的包容,要尊重各种学术观点的存在,宽容课题研究的瑕疵,允许各种学术活动的开展;再次,在管理上要包容,激励成功、宽容失误,让投身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人都有机会、都有平台,努力消除他们干事创业和开展研究的后顾之忧。
二、规则设计:把握中小学教育科研功利与非功利的尺度
功利心就是一个人对名和利追求的心理,它是权利动机和名利动机的综合体现。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功利心,没有功利心,社会就不会更快发展,中小学教育也然。但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不能太急功近利,功利心太强者就不会有所成就,或者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因而需要保持超然心态。反思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学校与教师在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中,也需要来点功利心,如果做事搞研究太超然,往往会被认为没有进取心、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事实上,没有功利心,我们的学校与教师会没有目标,没有前进方向就会失去动力。一旦失去了动力,就不可能做好事、搞好研究,因为很多情况下,我们做事与搞研究就是为了能得到别人的承认,为了体现自身的价值。怎样把握好功利与非功利的度,需要有一定的规则设计,用机制来把握学校和教师在研究中追求功利的度,恰到好处地利用功利促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
目前来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功利主要体现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肯定、先进的激励等方面,作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把重心放在课题的管理上,所以,规则的制定先从课题管理开始。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采取“分层管理,各取所需”的策略,把课题分为三个层面建立管理机制,试图在功利与非功利之间寻找中间道路。
一是建立教师小课题管理机制。广大一线教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但在现实中,其立项、评奖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让广大一线教师研究自己熟悉的、有体验的、有积累的、有兴趣的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高其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激发投身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促进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立教师小课题管理机制就是为一线教师搭建研究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在该规则的设计中,明确这是一线教师开展研究的通道,首先在课题立项上要保证立项数量相对要多;其次是规定参与的课题人数不超过2人,研究时间不超过一年,拒绝校长申报课题,保证一线教师研究权益;第三是组织年度成果评比,与其他评奖一视同仁。
二是建立学校规划课题管理机制。这是为打造学校品牌、促进学校发展而建立的通道。建立学校规划课题管理机制,主要是以学校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的申报、研究活动的开展、成果的总结与推广,从而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特色。我们希望通过对学校规划课题的管理,让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团队体验在课题研究中打造学校优势和特色的过程,在研究中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增加对教育科研的依赖性。在该规则设计中,首先规定这是集体研究课题,需要成立课题组并明确课题研究中的分工与合作,落实成果的归属问题;其次是规定研究时间1—2年,要求关注原有基础上的研究,按课题管理的相关规定执行;第三是组织年度评审。
三是建立重大课题研究管理机制。这是为具有科研基础的单位和个人设立的研究通道。建立重大课题研究管理机制,主要是为突破本地区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难点、热点问题,打造教育品牌而开展的项目研究。其特点是研究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教育思想端正,无太大功利追求;研究的是一些有一定规模的项目,成果对本地区教育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指导意义。在该规则的设计中,首先是由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不定期发布研究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重点项目(研究周期3—5年),各科研机构、学校(单位)及个人自愿申报,中标后可获得相应的科研经费资助,并接受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其次是中标的科研机构、学校(单位)由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命名为“教育科研重大课题研究基地”,基地命名周期以研究周期为时间界限,研究成果经有关部门验收获得通过后,该基地命名即取消;第三是课题成果只验收不评奖。
三、操作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要体现时代特征
随着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及各地“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出台,新一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号角已吹响。因此,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特征需求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它需要我们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为学校教育创新提供基础和源泉,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鉴于此,推进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过程要体现以下时代特征。
一是合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大部分工作需要多个部门、人员或多种技术的合作才能完成。阿波罗计划,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参与的工程为我们开创了合作的先例,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同样,中小学教育科研也要以合作为基础,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人,研究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改变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坚持开放的心态,努力打破行业之间、学科之间、学段之间、职业之间的壁垒,分工合作,开展研究;打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部门之间的界限,以项目为纽带,相互借鉴,合作研究,积极破解基础教育面临的热点与难点。
二是精品。全球经济危机刺激着世界产业的更新换代、转型升级,从历次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萧条情况看,只有实现了经济创新、实现了快速转型升级的国家才能迅速走出危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教育也亟待转型升级,要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从封闭转向开放、从本土化转向全球化,以形成多方面的转型升级势态。反思当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也要思考转型升级的问题,它需要从粗放型研究走向精细化研究,从量的提高转向质的提升;要转换工作思路,把课题研究与品牌建设结合起来,让教育科研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学校、一门学科、一个教师打造特色品牌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为学校的发展和品位提升提供强劲的支撑,为学校定位导航、打造特色、走出困境提供新的思想。
三是务实。有人说得好,昙花,必然是一现的光彩;插花,只能是暂时的鲜艳;而只有扎根于“沃土”,才能长久地光彩照人!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大众化、实践化、协作化的研究活动,它应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首要任务,不能刻意追求课题研究的理论性,突出教育科研在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所谓务实,就是要寻找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探索把新理论、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范式;就是要关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小问题,动员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解决自身的问题;就是要端正学风,坚决杜绝为了追逐名利而不惜造假、抄袭等损害形象的事件发生,保护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纯洁性。
新形势下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定位
时间: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