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建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时间:2013/12/18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但由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由来已久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随之而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择校热、教育腐败现象、教育不公平、教育的功利化等等。究其主因,是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极度渴求,更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由于学校教育占据了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学校建设的新重心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的设施基础,更能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充分的硬件保障。
        一、以规划为龙头,适应时代要求,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
        所谓规划是指比较长远的发展计划,一般分为中期(五年)和长期(十年以上)两种。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使我市学校的建设发展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做好学校规划是起点。做好规划是教育改革发展建设的第一资源,抓好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同时也是学校实行管理的第一权力,抓好规划也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实行管理的第一责任,不抓规划是最大的失策,规划不好是最大的浪费。
        (一)坚持规划先行,将市民的需要放在首位。建设新校区, 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整体规划, 建设就没有章法, 管理也没有依据,往往导致建设发展的波动和多变。这意味着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在基建项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要做好学校规划,应建立在充分调研市民的需求之上,将专业的规划和分析与人民的迫切需求真正结合起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的教育需求不断增加,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应充分考虑目前存在的农村学校生源不足、校舍闲置,城区学校班额过大、场地过小;小学师资欠缺,初中教师富余;村级小学太散太弱、基础设施差,城区学校较大较好、优质资源多等问题,综合考虑人民需要,做好学校规划。
        (二)因时制宜,提高适应性。校园规划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是教育界和建筑界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过去我们在制定学校规划时,往往是“刻意”地为“规划”而规划;“规划”一旦形成,一般不修订,是一种“静态”的、“严肃”的“计划”。而在实践过程中,外部环境、教育观念以及学生、家长的需求一定存在着变化,在制定规划时,不仅要保持一定的前瞻性,还要提高适应性。成功的策略是因时制宜,并不是经过精心计算或计划的。任何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我们学校的发展也是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依据学校以往发展 的规律和经验,例如测定过去五年发展的速度、规模,并考虑今后五年中可能加速和减缓的各种因素予以适当增减,形成适度动态的、适应性强的规划。
        (三)增强个性与特色,注重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结合。一所学校的发展既有内部构成各要素的作用,又有外部各种环境的影响;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不断创新的特色。因此,校园规划建设还必须坚持个性和特色, 要避免千校一面。在校园整体基调和校园建筑的风格所散发出的文化韵味上, 每个学校都应有自己的特色。然而,为了体现新校园的现代化气息,越来越多的新校园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势。因此,我们在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当中,既要着眼于校内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外各种环境对学校发展的积极作用,综合内部传承与外部环境、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为学校规划自己的名片,让硬件设施能为校园文化增添色彩。
        二、以管理为重点,加强过程控制,严格规范基建现场管理
        项目实施的过程是将设计创意变成项目实体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整个项目周期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多,管理协调配合的难度也最大。基建现场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这既不同于单独的施工管理,也不同于纯粹的工程质量监理,它是对一个或多个建设项目的资金、工程进度、质量等多种因素实施监控和协调。目前,学校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建设标准也越来越多,对建设单位的现场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和综合能力要求。
        (一)坚持全过程制度管理。制度和程序是学校基建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说,总体规划、具体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整体方案的设计等等必须要有; 还有规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的申领, 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现场管理人员来说,好的制度和程序不仅为管理人员提供了一套便于操作执行的工作准则,更为各参建单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合理依据。要重视工地例会制度,通过工地例会协调各方关系,及时总结前阶段的工作,分析有事和存在的不足,针对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讨论提出最佳的解决办法。要重视建筑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检查和准入制度,制定详细条文,层层把关,严禁一人说了算,确认产品合格后方可进场使用。要重视预检及隐蔽工程验收制度,预防发生差错二造成质量事故和财产损失,力所能及地保证工程质量。要重视分级验收制度,对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分级监管。
        (二)工程质量是现场管理的核心。建筑产品的质量与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它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使用功能是否能满足教学、科研、学习、生活、休息的需要。中小学校教育建筑应特别注重安全性,对工程质量的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工程质量是无疑是教育基建现场管理的核心。一是要求施工、监理单位委派具有同类工程施工、监理工作经验、质量意识强、技术过硬、素质高的专业人员;二是要严把建筑材料的质量关,严格按有关标准和程序规范各建筑材料的使用,充分考虑学校使用的安全性、环保型;三是要明确各方工作责任,将质量要求和安全要求层层落实到具体人、具体工作中;四是要加强成品保护,对已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五是要加强施工监督,建设单位要做到到依靠监理而不依赖监理,使建设单位的监督贯穿于基建管理的全过程。
        (三)培养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对于基建管理,过去往往过于注重时间、成本、质量等硬性指标,往往忽略了人是管理中的最重要因素,还没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实处。事实上,在管理部门外部,要以服务对象为本;而在管理部门内部,要切实以管理人员为本。搞好教育基本建设, 势必要建立一支政治上坚定、技术上精良、作风上过硬、纪律上严明、勤政廉洁、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经得起考验的基本建设工作队伍。不仅要懂专业、会协调,还要守纪律、有担当。因此,要着重注意培养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廉洁意识和自律能力。一方面,对于管理人员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不断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管理人员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发挥其所长做好工作分工;另一方面,对管理人员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构筑牢靠的思想防线,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基建管理人员恪尽职守的良好职业操守和正派健康的生活作风。
        三、以效益为目标,加强投资控制,使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学校建设的资金虽然已经比以往有了巨大的提升,但毕竟是有限的。要衡量一个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除了质量之外,还有工期控制、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因素。要将有限的学校建设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需要基建管理人员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还要合理地控制成本。学校建设项目成本的控制贯穿于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变更、施工到竣工结算的全过程,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前期工作。在前期工作过程中,要重视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合理地计算投资估算,充分估计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及建成后的效益,并提出应对及防范的措施。要通过加强设计前的地质勘探工作、完善工程设计招标等方式做好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要加强工程招投标的监督和管理,引入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二)施工阶段。充分加强工程设计变更的管理工作,防止因不合理设计与设计变更造成工程造价的提高,努力克服技术与经济的脱节现象,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在施工的过程中,注意控制材料价格,同时要把好质量关,做好安全工作,防止因发生质量不合格或不必要的意外事故而造成浪费。
        (三)竣工结算。竣工结算审计是控制投资的关键过程之一。要公正、公平、合理地进行工程量核对,向审计单位的审计人员如实地反映施工时的真实情况;要协助审计人员了解各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核定合情合理的价格,做好费用核准工作;要积极配合审计人员到实地进行核实,确保审计后结算的真实性。
        四、以科研为突破,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寻求破解难题的方法
        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在各个阶段中都存在着种难题。作为基建管理相关人员,更要紧密地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基本建设的中心工作,瞄准重大现实问题,迎难而上,寻求相应的对策和破解难题的方法。相比于其他领域的课题,教育基本建设的理论科研更应该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要倡导原创性研究,倡导源于实际的的研究结果, 鼓励一线实践的探索,鼓励相关人员踊跃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形成良好的理论探讨氛围。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没有好的校舍,很难成就品质教育。对于基建部门来说,就是要建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从规划到施工、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提升教育的“硬实力”,为建设教育强市、充分发挥重点工程的经济和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