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理论的创立者朱永新曾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这里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眼里要有学生。但长期以来,我们的眼里有分数,有考试,有教师的荣誉,有家长的期盼,有社会的需要……什么都有,而作为教育的主角——学生,却缺失了,那就更谈不上花精力去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了。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关系的基础,而良好教学关系则是创设开放性课堂教学秩序、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先决条件。
师生之间的交往动机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诱因,它既能使学生为他所爱的老师而努力学习,也能使学生拒绝为他所不爱的老师而学习。如果教师能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关系,那么这种相互交往会使学生体验到人情的真挚、生活的美好、心灵的沟通、然后“亲其师而信其道”、“爱屋及乌”,学生就会以一种愉悦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时候,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会具有可信感,孜孜不倦地倾听和吸取;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会产生共鸣感,无论老师言辞多严厉,要求有多高,都会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具有激励感,不断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反过来,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会给教师带来一种真情之美、纯真之爱,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因此创造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创设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学生愉快学习的前提。
然而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见到不少师生之间不和谐,因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现象。一旦师生之间缺乏相互的情感交往,甚至被互不信任、对立、敌视的态度所代替,那就会对学生的学习起消极作用,甚至可能使学生产生对抗行为和不合作态度。最典型的是故意捣乱。学生往往对教师的权威产生逆反心理,自觉不自觉地充当权威“挑战者”的角色,以致对教师的指令会发生抗争行为,包括下意识的嘟嘟囔囔,无意识的口是心非,有意识地阳奉阴违,甚至当面顶撞或出教师的洋相。如上课故意打岔,让教师下不了台;教师指名回答问题时拒不回答;经常拖欠作业;学校评比时故意不配合,不让班级有个好分数等。这种情况更多地发生在学习落后或品德不良的学生中。
师生交往的干扰作用表现在教师方面就是故意刁难学生。如有的教师把个别后进生视为眼中钉,想着法儿整治他们,排座位时让他们坐在最后的角落里,上课走神答不出问题当众奚落讽刺他,一直让他站着听课甚至赶出教室;作业不完成或做错,以一罚十甚至更多;若发现学生不够用功,出一张高难度超份量的试卷,来一个“下马威”,让大部分人灰溜溜。如此这般,教师尽管用心良苦,效果却微乎其微,甚至适得其反,它不仅没把学生引向学习,反而使他们视教师如虎狼,视学习为畏途。一个“差生”告诉班主任他想入团,班主任说:“你还想入团,你去入流氓集团吧!”这位学生大为恼火,变得更差,更不服管教,更不肯学习了。一个从来捞不到“及格”的学生,意外地得了个“及格”,他得意极了,拿到考卷就跟周围的学生吹牛:我瞎做就得了个及格,你们那么用功还不如我。老师听了生气地说:“看你美的,说不定是你从哪里抄来的。”这位学生的一团高兴顷刻之间烟消云散了。他阴沉着脸把卷子往抽屉里一扔,再也不听老师的讲课了,从此这位老师上课他就睡觉,这门功课完全放弃了。
既然建立友好和谐的伙伴式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不良的师生关系会恶化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那么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症结在哪里呢?
应该说,无论从师生双方的年龄,知识经验来看,还是从双方所承担的任务和所处地位来分析,师生交往障碍的主导方面是教师。
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目标不切合实际,对学生的要求与兴趣缺乏相应的了解;对自身的潜力和对学生的评价、态度的认识不正确;以不适宜该场合的方式态度去对待学生等等。在实际的相互沟通中,师生交往结构的内在行为诱因和外在方式方法是相互联系的。对新教师来说,他们所表现的主要是缺乏交往技能,方式方法不当而产生的交往障碍。而对于所有老师来说,更为普遍的交往障碍主要来自内部诱因,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认知原因,主要是成见。
成见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定势,它常常使人不能客观、准确、全面地认识和评价交往对象,人为地在自己与交往对象之间筑起一道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
“晕轮效应”是产生成见的主要心理原因。“晕轮效应”反映在师生关系上,就是教师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偏爱学习优秀生,歧视学习后进生。成绩好的,就“一俊遮百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学习成绩差的,横挑鼻子竖挑眼,左看右看不顺眼。长得不雅的,“邋里邋遢,一个熊包”;长得标致的,“聪明面孔笨肚肠,白长一副好皮囊”;开朗一点的,“伶牙利齿,叽叽喳喳,就是脑壳不开窍”;木讷一点的,“半天放不出一个响屁,活脱脱一个窝囊废”。成绩不佳这个致命的弱点,掩盖了学生身上其他的闪光点,使得他们在教师的冷眼和讥笑中畏畏缩缩、战战兢兢,学习还有什么愉快可言呢?
其次是情感原因,主要是缺乏爱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师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由于师生间没有血缘关系,彼此之间要建立深厚的情感,是很难的事,需要教师下一番功夫。然而,热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的天职。教师爱学生、师生感情好,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整人。在很多情况下,师生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爱心,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甚至葬送了学生的一生。
第三是行为原因,简单粗暴或行为不满。
师生交往的行为原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违背正面引导原则,不善于循循善诱,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对待思想问题,或声色俱厉,动辄训斥,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或絮絮叨叨,一味说教与指责,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处处表现得倔强和不合作,如果教师再施加压力,学生的行为就更有反抗性。
既然师生关系障碍的主导方面在教师,扫除障碍主要应从教师方面做起。
首先,消除成见。成见是影响教师正确认识和评价,导致师生交往障碍的认知原因,要改善师生关系,就必须消除成见。可尝试以下方法:
1、变换角度
教师的成见与学生观、质量观有关。要消除成见,首先必须转变自己的质量观和学生观,试着从别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自己所讨厌的学生,你就会发现他们其实也有许多可爱的地方。
2、心理互换
教师和学生年龄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担任的角色不同,立场不同,往往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为了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可以在心理上换个位置,设想假如自己在对方的位置上会怎么样。
其次,行动感染。可尝试以下方法:
1、以身作则
学生的模仿性强,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示范性,因此教师若能身先士卒,往往能够感化学生,化解师生之间的不愉快,比说教事半功倍。
2、运用暗示
心理暗示就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通过言语以及眼神和举止神态等非言语行为,将满腔的期待和希望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增强学习信心,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笑脸相待
笑脸相待并非装腔作势,虚情假意,而是发自内心的,类似于父爱母爱的师爱。有的教师表面看来对学生笑容可掬,但内心深处却缺少与学生的感情联系,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很少激起共鸣,更少去细细体会。这种教师也许原则性很强,可人情味太少,内心冷冰冰的,使学生感到可敬而不可亲,这就失去了师生心灵沟通的基础。
4、全面关心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好学生,包括对学生的校内外、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因此教师必须像园丁那样尽心尽力育苗,全心全意地关心和照顾学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即使是铁石心肠也会被爱所融化的。
第三,表扬批评。
表扬和批评作为一对诱因和强化物,通过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肯定和否定评价,都能够起到增强后继学习行为的力量和倾向的作用。但表扬和批评的作用是有差异的。就表扬和训斥而言,总体上,表扬优于训斥。在承认这一点的基础上,还应认识到,表扬和训斥存在个别差异。比如就学生层次来说,对优等生,过多的表扬不一定会产生好效果,适当的批评反而有效;对后进生,训斥总是无效的,而表扬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高明的老师总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充分发挥表扬和批评的神奇作用。不管是表扬或批评,都要讲究策略,把握时机。一般来说,表扬宜当众进行,批评宜个别进行。除对错误严重而又影响范围较大的问题进行公开批评外,一般不要在全班面前批评,而且批评也要委婉诚恳。
新时期的现代学校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旨在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使教育目标反映时代精神对人的主体意识与价值的需求,使教育活动成为人的生命交往与沟通的一部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生命整体的发展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全人生的教育,促进学生认知能力、道德面貌、精神力量和情感的全面发展,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新时期,教师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创造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创设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是教师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学生愉快学习的前提,更是学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教育
时间: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