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一种发展的视角
在学校管理中,近几年来流传着着这样一种说法,“三流学校”管理靠权力,“二流学校”管理靠制度,“一流学校”管理靠文化。由此,学校管理实践和改革研究中兴起了“文化热”,学校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界热衷于学校文化的讨论。以“学校文化””为主题词,在中国教育新闻网中搜索(自2000 年9 月起) 得到有关文献660 余篇,在中国期刊网中搜索得到有关文献750 余篇,在Google中搜索得到约860 000 项有关条目。的确,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本质内核与精神特质,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知名学校的显著标志,是一个学校之所以长盛不衰、持续发展,其重要因素就是它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学校既要依靠学校文化来管理,又要在改革中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如何建设学校文化,如何理解、提炼、表达和发展一所学校的文化已成为每所学校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
一. 如何理解学校文化
理解学校文化,必须首先思考“学校教育是什么”、“学校的本质是什么”、“学校的功能是什么”等关于学校本质的问题。如何理解学校的本质和功能,将决定我们在理解学校文化时是如何思维、如何展开的。
其次,理解学校文化,必须处理好文化与文化现象的关系,学校文化现象是学校中可感知的表达与表征。如,仪式、符号、课程、语言、校门、教室、口号、行为方式、规章制度等等。而学校文化是其现象背后稳定的、长期的意义,是一种根、哲学,是价值观.、方法论、信仰,是“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是什么”、“包括什么”的问题,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无意识力量” (如图所示)。
二. 如何提炼学校文化
(一)谁来提炼
对历史最权威的解读者无疑是亲历和见证历史的人们,同样,对学校文化最有发言权的便是亲历、见证学校成长与发展的人们。
由于校长的地位和职责,校长在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仅如此,一所学校的文化通常总是在校长身上得到比较集中的体现。因此,历代校长和现任校长是提炼学校文化的首要人物。我们可以通过访谈、查找资料,从校长们那儿获取学校各个阶段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教风,以及他们所主张的教育教学思想等等。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真正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营造学校文化的主力军,对学校文化的形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亲历、见证学校成长的老教师,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收集关于学校的故事。对于在岗的教师,可以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请他们表达对学校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切身体验。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中,因此,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看法和建议也至关重要。已毕业的学生或在读的学生身上所流露出来的某种共同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这所学校的文化品性。我们可以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从他们身上或是记忆中寻找学校的印迹。对于在校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座谈、调查问卷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现状。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专家、社区代表和学生家长那里,获得他们眼中、心中的学校文化。广泛收集有关学校的真实而典型的故事,可以逐步聚焦学校文化,并为学校成员所接受与认可。
(二)从哪里提炼
提炼学校文化必须直面学校实际,在事实中进行考察,“对每一所学校而言,如果不清楚学校发展史及其现实,便无法提炼学校精神和建构学校文化”;不管我们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无论我们打算通过怎么样的途径,都不能背离这一点。
1.从历史中提炼
学校文化在学校建立时就已经开始形成,它是一代又一代在这里成长的人们对学校生活的体验与发现、对教育教学问题永不停息的发问与追逐、对学校状况和教育规律不懈的探索与研究的结晶。学校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文化的独特性。提炼一所学校的文化自然应当从学校的历史出发,解读、理解学校的文化必定依赖于学校的历史,构建、塑造学校的文化更离不开学校的独特历史。在提炼学校文化时,应当收集学校各个历史阶段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故事,可以组织一些亲历学校发展的人,特别是历任校长或退休教师,请他们讲述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件;也可以组织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让他们谈谈在学校生涯中的难忘经历、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与事等等;还可以从学校的文献中寻找学校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总之,要从历史的角度追踪学校文化发展的历程,挖掘学校文化的源泉。
2.从现在或未来中提炼
迪尔认为,“我们据以做事的方式”是对文化的通俗的界定。 的确,学校文化就体现在学校成员的做事方式、行为表现中。正如克利福德·格尔兹所强调的:“必须关注行为,而且要有某些精确性,因为文化形态正是在行为之流——或更精确地说是社会行动——中得到描述。当然,它们同样也在各种人造物和各种思想状态中得到表达;但它们的意义来自它们在现行生活模式中扮演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文化的提炼就是对学校成员的行为和学校的各种事与物在现行学校生活模式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分析、概括与表达。因此,我们可以从学校现行的或未来的“据以做事的方式”中提炼学校文化。
从学校现在或未来中提炼文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师生员工个人访谈、专题研讨会、问卷调查等等,对学校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调研,尽可能多地把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员工对学校的感受、体验、建议等展现出来,作为提炼学校文化的资料;也可以从学校的书面材料中查找关于学校的运行机制、操作程序、师生活动记录,从校园网上搜索相关材料等等;还可以从学校的愿景中挖掘学校的文化因素。
学校文化就在学校的历史叙述中,在学校师生员工的表现中,在学校师生员工的心愿中。提炼学校文化就应该在总结学校的成长历史,锤炼学校发展的经验,反思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校的现状及未来的基础上进行。通过亲历学校历史者的叙述、提炼者的观察与调研,找出共同的重要话题,挖掘学校成员所赞同的假定信仰和价值观。当然,我们不可能对学校的所有文化现象进行绝对、完整的了解’,而只能通过“点”,即学校文化的象征性事件、人物、行为、现象等去感受去提炼。总之,只有在事实中进行考察,对学校历史、现状和未来作充分的分析,才能真正提炼出属于学校特质的文化。
三、如何表达学校文化
1.建设物质文化,让校园散发学军的高雅气息
以硬件形式体现的学校文化,也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物质积累,一种具有某种风格、具有历史传承特点的文化。我们着力追求“ 让不会说话的东西说话”— — 来传达学军精神并教育学生。
久别的游子,当他回到自己学习成长的校园,坐在自己学习过的教室,走进自己曾博览群书的图书馆,感慨不已,激动不已,一下子打开了记忆之窗,这是什么作用?文化!一尘不染的教室,鲜花盛开的园地,一排排苍天大树,幽静的小路,清澈的池塘,齐备的设施,让人一走进学校,立刻心旷神怡,立刻就感到这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这是什么作用?文化!中学时代的校园生活,多年之后仍历历在目;
我们给最古老的一幢教学楼命名为“ 群星楼”是寓意着群星璀璨;而“凝碧池”是蕴寓了“谦谦君子、大家闺秀”的行为准则;“友好园地”见证了中外学校文化、教育与管理的博采众长,同时我们又征集了学生中的书画作品精装好挂在教学楼里,
图书馆的专栏、阅览室的箴言,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浓郁特有的学军文化气息。我们还抓了校园绿化与美化。学校基本做到了绿化、净化、美化、人文化,特别是人文化。学校不大,但精致,有内涵,学生一进校园就可以呼吸到健康儒雅的气息,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不教之教,这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每当置身于一所学风浓厚、治学严谨、环境优美、富有声誉的学校,总能感到有一种奔涌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不断牵动着自己的心灵。它使你感动、兴奋、激越、升腾……
2. 建设精神文化,努力弘扬学军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文以载道,这是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始终要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题,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形成。学校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是一种信念,一种做人的准则,一种支持学生足以走完以后人生历程的精神动力。
建设精神文化, 以人为本。我们关注三个群体:教职工、学生、家长。我们追求三个群体在互动中产生的合力,这股合力将帮助我们实现育人目标。
(1)关注教职工群体在教职工队伍中,我们力求弘扬大学校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钻业务、尽责任、讲奉献的风气, 努力将学校的要求潜移默化地内化为每个员工的自我要求。我们在校本培训中通过“ 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 的专题学习来提高教职工思想素质。
通过一年一度的“ 学术节”来引领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第一届学术节主题:做一个学术型的教师,第二届学术节主题:做一个有思想的实践者,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教育蕴含智慧,让教育满怀激情。
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课堂教学,每个老师的言行举止,治学精神,为人处事,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们提出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不但要在课堂里成长,还要在学校创建的文化环境里成长。校风、学风,一直传承、沿续,发扬光大;师恩难忘,一到节假日,老师身边的学生来往不断,书信慰问,句句感人,形成一种广大教师、学生所铭记所推崇的教育理念,一种和谐的氛围。
(2)关注学生群体。 我们倡导刻苦学习、勤于实践、爱祖国、爱科学、爱自然、有责任感有爱心的风气。
我们以这一系列活动为标志建设起了我们的校本德育— —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产生高尚情操、化为自觉行动。
这系列活动包括:
关于著名学者、知名校友等系列采访。校友们对同学和蔼亲切,热情真诚,同学们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特别是作为理想与责任的教育,其意义非同一般。学生时代最容易产生偶像崇拜,而引导学生崇拜身边的学者科学家,要比崇拜歌星球星有价值得多。同时交际能力、合作意识、策划并实践一件较复杂工作的能力都能在活动中获得锻炼。
关于注册志愿者服务队。
3. 建设课程文化,不断地优化学军人的学科素养
为使学生都能获得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学生的学科素养,我们实行以下策略:
第一,要把校园人发展为学习者的策略。学校举办一年一度的“学术节”、读书节、科技节、校园文化节,并将师生员工都引入科研,就为使校园人成为学习者。他们的严谨作风及对学术的热情直接感染我们的师生。
第二,实行“先放开后收拢”的策略。学军中学按社会需要来培养学生,既要培养劳动者,又要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材,劳动者不能只会劳动,“栋梁之材”更应该是通才。对之我校的提法是“打金字塔的塔基”。我们采取“先放开后收拢”的策略来实现拓宽眼界打宽基础的目标:我们在预备年级第一学期认真地抓严谨学风的培养,而到第二学期开始就大幅放开,放手发展兴趣,放手实行拓展与探究。社团课、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除了本校教师外,我们还请了一些有特长的大学生、研究生,效果很不错,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拓开视野,发展兴趣,发展特长。有三年时间让学生获得横向纵向的充分发展,这就给人生漫漫征程打足了底气。而事实证明,底气足了也是有助于升学考的。
三、学军的校园文化之构想
精致高雅的物质文化
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
刚柔相济的管理文化
前瞻丰盈的课程文化
大气开放的对外文化
1.在教师中形成:
v 让奉献成为一种幸福
v 为学生播种下精神的种子
v 创造性的智慧劳动
v 为尊严而教,为荣誉而战
2.在学生中形成:
v 让阳光成为一种气质
v 让创造成为一种习惯
v 让责任成为一种品性
v 让优秀成为一种常态
v 让卓越成为一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