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确立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并鲜明地宣称: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
乌托邦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考和设想,包含着理想、希望乃至于梦想。曾遭受伪理想欺骗和伤害的民众将其等同于空想或虚假。事实上,“任何能改变人类命运基本条件的事业势必包含有一些空想成份”(《学会生存》),人类的乌托邦的冲动代表了一种最有希望的潜质:要趋向于完善的不灭的冲动和对于实现人类最佳状态的持久关注。人类的历史是不断追求理想、实现理想的历史,在其中,教育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教育不同于作为事实体系而展开的纯现实,而是一种灌注着人类理想的活动,其本身就富含着一种令人激动的乌托邦色彩。
之所以说“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首先在于,相对于现实性,教育更具有超越性,“必要的乌托邦”意味着教育是走向未来的教育,一位波兰教育哲学家说得好:“着眼于未来的教育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目前的现实不是唯一的现实,因而不能构成教育的唯一要求,着眼于未来的教育超越了目前的范围,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教育总是以未来的可能,理当如此的理想来预设今天的模式和行为。其次,相对于继承性,教育更具有批判性,教育必须不断对自己的生成轨迹审视和调整,才可能保持纯洁并最终有一个“为人”的目的,“必要的乌托邦”终究要建立在建设性的批判之上。再次,教育相对于经验性,更具有实验性,正因为未来难以预知,何处是正道难以把握,所以教育行进的过程必然是一个朝着未知领域,怀抱理想信念,不断探索的过程。必要的乌托邦还意味着,在人们越来越被现实功利包围乃至迷醉之时,由于教育体现着人类生活的最高诉求,保留着超越实利的价值追求,至少还可寄希望教育去保持警觉,起到平衡和矫正的作用。
其实,教育作为一种“必要的乌托邦”对于中国尤为必要,国人向来实际,思想、行动上本就没有为乌托邦的追求留下多少余地,那种把任何一种倾向都推向极端的能力更是把现实功利抬到了君临一切、高于一切的地步,由此,教育中实利主义也在不断被渲染和弥漫。“理想的生活”、“理想的工作”、“理想的学校”、“理想的老师”、“理想的分数”、“理想的升学率”等等,我们的教育正是在追求这些现实的“理想”中,逐渐背离了理想。诚然,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成人,然而个体成人的过程并不是当下个人周遭现实生活的简单适应,而是精神成人,是个人人格的完成,他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对现实的必要超越。缺少了这样一种理想呵护的教育,其平庸化便不可避免,教育的平庸化就是在走向非教育,非人的教育。
如此,呼唤并践行我们教育的理想便是一种刻不容缓。面对教育意义回归、教育使命和责任的承担,需要理想给我们的探索以感召和勇气;面对教育的乱象丛生,面对太多的失望、彷徨和无奈,需要理想给我们的改革以动力和引导,也唯有充满远大的理想,飞扬的激情,创造性的劳动,才能使我们教书育人的工作既是职业又是事业,更是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百年杭高是五四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传统鲜明。在当前应试教育本质未能真正改变,素质教育又被严重扭曲和变异的现实环境中面临着挑战。我们把“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成为培育精英的卓越高中”作为学校的办学理想,我们定位于精英型的学术性卓越高中,将卓越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于自身的教育使命。其要义是让教育回到原点,探索一种真正的素质教育,创造一种适合资优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促进其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卓越发展,为未来成长为各领域的骨干人才、卓越人才奠定基础。需要使学校具备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文明形态,开放性和国际化的教育要求,在浙江省新一轮深化课改的实践中,作为试点学校,把握机遇,创建“高素质、强潜能、多选择”的课程体系,“高立意、强思辨、多互动”的教学体系,“效能化、专业性、研究型”的师资团队,以“和谐+个性+卓越”作为学生培养目标的主题,让基础性、发展性、创新性相得益彰。我们需要努力超越传统与激进,维持与改革、本土化与全球化这种二元对立,在理想的指引下,以更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