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虽然具有生成性,但是不得不承认课前精心准备、设计精巧的课堂提问能够为原本单调枯燥的数学课增色许多。如何才能使得我们的课堂提问具有最优化的效果?
一、抓准课堂提问的时机,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基础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努力使提出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处于“最近发展区”。不仅能调动大多数学生,更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原来是如此轻松!当然,提问的时候还要注意尽量让尽可能多的同学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
课堂提问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及时提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课开始时的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铺路搭桥;上课过程中的提问可以疏通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课尾的提问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和麻痹心理,对所学的内容加以回顾,提炼精华。作为启发作用的提问,提问的时机更要得当。教师应及时提问,便于发现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对症下药。
二、作好提问结果的评价,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如果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思维没有形成系统,不完善时,他们往往会在缺乏自信心的前提下选择放弃回答,原本可能回答出来的问题,由于时间不充分而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一种挫折感,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消积作用。有些学生的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准确,教师应作出特别的努力,帮助这些学生。若他们取得一点进步,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和信心。另一方面,课堂提问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在我们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其实,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的思路、标准答案南辕北辙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即使学生的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他说完再给予评解,说不定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才是。
三、多转变提问形式,使课堂提问形式更丰富
(1)类比式提问,将数学知识通过类比的方法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对学生接受新知起到意料不到的好效果。例如在讲授有理数分类的时候,很多学生将有理数分类中的整数、分数、正数、负数等等完全混成一团,不理解分类方法区别。这时我这样问学生:如果将人分类,可以如何分呢?(有学生反问:“那得看怎么分!”)如果将人按年龄分,可以分为几类?如果按性别分,又可以分为几种呢?同样,我们对有理数分类的时候,也存在着不同的分类方法……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提完之后,学生对有理数的不同分类这一知识点豁然开朗。
(2)比较式提问,培养学生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相似后,可以将之前所学的全等与现在的相似作比较式提问,“全等”和“相似”的相同点在哪里?区别在哪里?全等是否一定相似?相似是否一定全等?这种比较式的提问有助学生对相似与全等的概念的深化理解。
(3)层递式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出的问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的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在课堂小结的时候,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
(4)探究式提问,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可从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步骤和实际探究方面来提问。如:如何测出旗杆的高度?可以选择哪些工具来完成测量?并说说测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