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侯永轶
市教育局组织我市四十多名中小学校长,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举办校长高级研修班,我有幸参加了本期培训,聆听教育专家讲座,学习借鉴名校先进办学理念、办学经验,虽然时间不长,但对于我们提升教育理念、改进学校管理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使我更深地领悟到作为一名新时期校长应有的新思想、新境界。下面就我的学习和认识结合平时的工作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管理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教育的竞争其实是管理的竞争,而管理的竞争则是管理理念和执行力的竞争。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的对象离不开人。作为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针对共性进行的管理是科学,而针对个性进行的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人们常说:不好的老师用一种方法教45个学生,而好的老师则用45种方法教45个学生。这就是因材施教。同理,管理者在实施管理时虽不应背离管理的基本原则,但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人,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达到管理的最佳目标。
本次培训期间,我们参观了北师大二附中、北京十一学校、北京三十五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史家胡同小学等名校,每个学校的领导都津津乐道于他们的管理方法和特色,概括起来,不外乎规范管理、精细管理、人文管理、品位管理、科学管理、自我管理等。但我觉得他们更注重高层次的管理方法。如果说规范、精细管理是有形的、外在的、客观的、甚至带有强制性的话,那么人文管理就是内在的、主观的、心灵的、文化的、精神的、自觉自愿的层面的管理,让管理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点点滴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反观我们的常规管理,常常满足于表面,或者虽然不满足,却不得不止步于表面。比如备课,大多数学校都进行月检,老师对学校提出的各种要求,大部分也都能做到“合乎要求”,但老师备课的实效性到底如何,大部分管理者不愿或者难以深究。在行政管理中,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中层、基层形成了心理依赖,等政策、等思路、等办法,不主动发现问题并上交问题。另外从校长到副校长到主任、年级主任,管理层级多,对学校政策意图理解不够深刻,执行打折扣,效能较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成为时代的呼唤,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宽容、理解、尊重、信任。几所学校的领导都谈到了他们在学校管理中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北京立新学校的曾军良校长还专门讲了自己如何组织班会调动学生、老师的积极性,我觉得他更重要的是向我们传递一种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唤醒、激励。
培养人文精神,就要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宽容的组织氛围,在学校管理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落实目标,提高质量,不仅要重视其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总结和反思,体现学校对教师、学生的人文关怀,从而激励教师、学生有效地工作、学习,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参观完几所名校,我和几位同行的校长有一个共同点感受:这几所学校都特别重视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北师大二附中的教务主任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可见校长在选人用人上下了一番苦功。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两幅标语引人注目:“做大气、博爱、阳光、幸福的二小人”,“追求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统一”,很好的体现了李烈校长对老师们期待和引领。
校长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要以教师为本,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学要以学习为本。校长要充分了解教师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思想者,成为有思想的行动者。学校最终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广大教师,教师的水平有多高,学校的发展就能走多远。因此,校长通过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提出愿景,细化要求,不断实践,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先有名师,才有名校”。作为一名校长,只有着力打造一支名师队伍,以名师带动全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引领教育教学新观念,才能促进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三、探索规律 精于思考
不论在哪一所学校参观,校长们都乐于介绍自己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李烈校长的“双主体育人”、“以爱育爱”到北京三十五中朱建民校长的五大理念,即“教师第一”的教师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 “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也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发展奠基”。我觉得这些理念和思想的背后,凝结着他们长期探索教育规律、不断思考、实践、总结的精华。正因如此,我们看到在他们的学校,这些理念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而且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教育理念,通过办学思路、课程设置、教育策划影响学校的发展,从而形成办学特色。这种影响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它无时不在,无事不在,无处不在。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所形成的办学特色,会成为学校的一种优秀传统、一种怀念和一种追求。作为体现学校价值观的办学理念一旦规范和指导了教职工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就会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教育理念具有历史性和前瞻性,具有与时俱进的哲学内涵,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创新教育理念,使之更好的成为学校教育行动的思想先导,应该成为我们当前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四、善于沟通 敢于创新
走访了几所名校,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点,那就是特别善于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趋势,特别善于利用自己的办学优势争取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特别善于利用打“擦边球”来培育创新点。北京十一学校十多年以前就开始进行六年一贯制学制---课程改革实验,北京三十五中2010年和中科院联办“科技创新班”,北师大二附中正在实验“6+1+1”模式,等等。
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只有创新才能超越。学校工作不能满足停留在一般常规管理状态上,若是那样,长此下去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没有发展的出路。正如顾明远教授提出的,成功校长“最重要的一条是具有改革精神,研究能力,努力成为一个教育专家,而不是照章办事的官吏”。校长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是有战略头脑,能及时制定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办学质量、有特色的目标。二是能够坚持不懈的对传统教育进行反思、超越,对未来教育发展进行开拓、探索。“有一等之胸襟,方有一等之思想;有一等之思想,方有一等之行动”。
作为同行,参观学习之后内心也多少有一些不安,毕竟,北京的天时、地利和资源是我们所无法企及的。但想起李开复先生的那句话----“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又觉得充满信心,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短短八天的培训,开阔了视野,完成了一次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的新的飞跃,收获的不仅是思想更是点滴启示和行之有效的行动策略。我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细细品味,反复验证,不断创新,寻求最优化的消化和吸收,并为开创自己个性化的学校管理之路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