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

时间:2014/8/14

[摘要]提高教师的现场学力,校长应该有所作为。校长应发挥价值领导作用,善于揭示现场背后的意义;应发挥动力领导作用,敏锐发现蕴含于教师之中的实践智慧;应发挥原理领导作用,适时引导教师的规律认识;也应该根据校长个人研究专长发挥技术领导作用,为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教师现场学习力;校长;价值领导;动力领导;原理领导;技术领导

教师的现场学习力,应该包括教师“关于现场”的学习与“在现场中”的学习能力,当然,这两者之间是紧密相关的。其实,无论是“关于现场”还是“在现场中”,根据教师工作的专业特点,“现场”乃是教师学习最重要的内容与场所,如课堂观察、学生指导、教研活动、班队活动、主题沙龙、课题讨论、座谈交流、校际交流、学术报告、主题聊天,甚至包括网络论坛、QQ群等。教师应提高自己的现场学习力,校长应该在其中有所作为。那么,校长的作为在哪里?校长不可能参与和领导教师的所有现场学习,但是,校长应该做到适时地“在场”,并在“在场”中发挥校长的作用:领导力。校长不是也不必是万能的,不可能在任何领域都有能力去领导,但是在有一些方面却必须有校长的所为。

一、价值领导:善于揭示现场背后的意义

明白“为什么做”,是明白“做什么”与“怎样做”的前提。而关于“为什么做”的问题就是价值取向的问题。在学校现场,教师整天忙忙碌碌,可惜的是很多的老师并不明白那些忙忙碌碌的价值何在。所以,建立学校的价值观极其重要,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而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就在于价值的领导。校长要善于根据学校实际提炼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愿景,比如我们学校在2009年成立时就提出“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文化愿景,将“是否有利于师生成长感觉的获得”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以此来衡量学校一切人与事的是非好坏。价值观不是挂得高高的大红标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美丽文字,而要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做出来”。那么,我们设计相关现场的时候,就要将价值观考虑进去;而在教学现场中,校长更要善于进行价值观引导,善于揭示各种现象背后的意义。为了构建学校的教研活动范式,我经常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并在教研活动的现场给老师讲解各种“为什么”,试举三例:(1)为什么要采取上午上课、下午讨论的安排?——经过中午一段时间的消化,我们的思考可以更加成熟一些,上午结束马上讨论,思考性不强;而如果今天上午观课要到明天才议课,丢失的信息又太多了。上午上课下午讨论,可以使讨论最有价值。(2)为什么不在执教老师“课后说课”之后马上进行讨论而要安排每一位老师就这节课进行“观点呈现”?——围绕问题的讨论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建立在每一位老师完整观点的前提下,传统的教研活动争论不休,却没有一个老师完整地表达过他对这节课的观点,这会影响每一位老师的思维深度。(3)为什么要在教研活动结束的时候安排一个“共享收获”的环节?——一场教研活动之后,每一位老师到底能够得到多少的启迪,哪怕是产生了新的困惑,这十分重要,我们不能糊里糊涂地经历这个过程,因为有了“共享收获”的环节,我们不是更加注重“我收获了什么”了吗?这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主动地去收获“成长的感觉”。——这些讲解,我都是在参加教研活动过程中解说的,都会用“诺,这就是‘成长感觉’”之类的现场话语来说,因此是非常真切的价值领导,这种价值领导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师的现场学习力。

二、动力领导:敏锐发现蕴含着的实践智慧

教师的成长动力与校长的“动力领导”有关,“动力领导”的核心是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而教师的内在动力,就在于他能够在工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收获成长的感觉。教师的工作缺乏动力,常常跟他不能经常地拥有成长感觉有关,跟他不能发现自己的智慧有关。而其实,在教育现场,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拥有无限的智慧,但也勿庸讳言,教师对于自己的实践智慧常常不能认识,在这个时候,校长如果能够做一个“发现型”的“动力领导”,敏锐地发现蕴含着的实践智慧,在现场中“实地”地“点化”出来,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老师发现自己,就能够给老师们提供“成长动力”,而学校也一定会因此涌现一个个的惊喜——校长应该成为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发现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即“发现”。比如我们的“课题研究”,很多老师都苦于自己没有研究特长,难以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我经常积极参与。学校成立之际,教师只有36人,我曾经帮助每一位老师现场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在这种关于课题的“聊天式讨论”中,从老师的讲述中去发现教师的智慧,并把他们的智慧放大,可以提供强大的学习与发展动力。我们有一位凌老师,她与许多老师一样,觉得自己的教学没有什么特色,所以也不知道可以研究什么,在“课题聊天”的现场,我们就聊到了“张秋生小巴掌童话”,她觉得孩子读这些童话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很有“滋润”作用。——其实这是可以成为她的研究“亮点”的啊,我建议她把“小巴掌童话”引进语文课程,并跟踪研究小巴掌童话的教育意义。凌老师发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原来蕴含着研究的价值,自己平时在做的事情原来还可以变成一个课题,来劲了,一个阶段后,她深有感触,认为她的教学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开发了学生的情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最后,她写出了《滋润童心:“小巴掌童话”课程的美丽意蕴》的研究论文,论文公开发表后,我以为她的研究会告一段落,想不到一年之后,她递交了第二篇关于“小巴掌童话课程”的研究论文给我们的校刊,文章名为《温情、哲理、童趣与诗意——张秋生小巴掌童话的欣赏与教育》,这篇文章目前又被一教育刊物录用,而这位老师从开发“小巴掌童话课程”中学会了课程开发、深化了课程理解,带来专业发展的良好效应。我们学校还开设每月的“汾小讲坛”,把这些我们发现的“实践智慧”搬上“讲坛”,这个平台也发挥了很好的“动力领导效应”。

三、原理领导:适时引导教师的规律认识

学校的每一门课程都具有独特的专业性,作为一名校长,不可能成为所有具体课程的专家,如何领导学校的课程建设,就成为摆在校长面前的一个问题。我以为,校长对学校课程的领导,并不在于他一定是某一课程的领导,而在于他必须是一个“原理层面”的领导者。我们不能要求学校校长懂得所有课程的教学,但必须要求学校校长懂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一位校长来说,适时引导教师将这些基本原理在教学的现象呈现出来,才是最重要的。2011年年末,在我们学校曾经引发了一场研究“课堂评价”的“风暴”。11月2日,我们观摩了叶老师执教的《麋鹿》,这节课体现了对我们一直在谈论教学原理“评价引领教学”的探索,虽然很不成熟,都这种“原理意识”令我惊喜,在下午的研讨现场,我充分地肯定了这种探索,在讨论之后,我仍然按捺不住这种兴奋,在学校论坛上发言:“今天听了小叶的课,为什么我非常兴奋?就因为我看到了‘评价引领教学’这种课堂设计折射出来的魅力——虽然才刚刚起步,但这种强烈的意识已经难能可贵,我坚信,循着这条路前进,甚至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为其中已经蕴藏着自己的教学主张。”想不到,这样的一种“现场原理领导”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11月9日,凌老师的《诚实与信任》在叶老师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标准的精致化设计,进一步落实了“评价引领教学”原理;紧接着,又吸引了数学组、英语组、综合组,我也穿梭着努力到课堂与教研的现场去,欣喜地看着老师如何在教学现场去体悟教学原理的魅力。这一段研究直接就影响了我们后续的研究——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我们相信,好的教学一定是符合原理的教学,科学的原理一定可以解释好的教学。校长要善于做教学现场的“原理解说员”,通过现场的原理解说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

四、技术领导:提供力所能及的具体建议

虽然我们强调校长对学校的领导最重要的是思想领导、价值领导、原理领导,但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提倡校长同时成为“技术领导”——我们不能要求校长精通所有课程的教学,但我们可以要求校长应该有自己的研究特长,并凭借自己的特长成为“技术领导”,提供力所能及的具体建议。这一点,每一位校长经历不同,研究特长也各不相同。笔者因为在市教育科学研究室工作过6年,比较长于教育科研,就经常在教育科研方面给老师提供“具体建议”,大到研究方向的确立,小至研究论文的整体构想,甚至是小标题的取题技巧。——其实,所有的“技术”之中,都是包含思想价值、原理规律的,所以,校长的力所能及的技术领导,其实也是价值领导、原理领导的具体体现。当然,技术领导的具体表现更多是关于课堂教学的技术指导,老师们需要教学思想与教学原理,他们更需要学习思想与原理如何在课堂上做出来,这是老师们的“现场学习力”,这种现场学习力需要校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一次,在观摩了潘老师的美术课之后,我专门与潘老师讨论了关于“小组讨论”与“教学评价”的问题,我们围绕着最后的教学板块进行讨论,这个板块分三个环节进行:(1)教师出示评价要点;(2)小组代表上台选择一幅画(黑板上已经挂有老师巡视时选择的学生作业);(3)各组代表分别对画进行点评。在讨论中,我提出了两点“技术性”的建议:一是把评价要点前置,前置到哪里,前置到学生作业前,在学生动笔作业之前,就出示评价要点,就告知学生,之后要根据这些评价要点来评点作品的,这样,学生就会把评价要点看作为学生的目标要求,这样,就起到了“评价引领学习”的作用。二是评价的组织要体现“小组”的特点,现在的设计,其实是“个人”的交流,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很多学生是置于学习之外的,虽然老师提醒学生要做最好的听众,都还是效果不大。我们可以考虑这样的设计环节:(1)小组内根据评价要点评价其中一位同学的作品,形成评点意见;(2)小组代表进行上台展示、评点;(3)评最佳作品组与最佳评点组。这样的设计,其实就是把教学与评价进行整合,评价引领教学,教学评一体化,意蕴都在其中了。后来,潘老师根据我们的讨论意见修订教案,在别的班级上课,发现效果很好;后来,她又将这次研究的过程总结提升,撰写了相关的研究论文,我相信这样由技术改进而获得的研究心得一定会反过来深刻地影响实践,这种由现场领悟到“现场背后”深思的学习,才是真正的“现场学习力”。

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校长理当有所作为,校长在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中的领导作为,当然还有很多,比如关于“思维方式领导”也很重要的,在具体的现场,有时候,校长只是提出一些供大家思考的问题或者话题,提出思维的方向或方法,甚至是校长的“现场提问”——一些不需要当场解答但需要老师们深思的提问,也是极有价值的“思维方式领导”。需要最后说明的是,更多的时候,校长的领导力,包括对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引领能力,并不是先于现场就准备好了的,而是在现场之中与老师们一起互动、共同面对现场的思考之中生成出来的,所以,校长在帮助教师提高现场学习力的同时,也提高着自己的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