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评价是密切关系的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评价。教学过程本质上课堂评价的过程,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质量、幸福度、成长性都在课堂评价这门学问里,对课堂评价的探讨,是一个课堂教学观念与评价方法论的根本转变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应该是课堂评价的合理定位,。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以改进课堂评价为立足点,形成了“过程评价”、“多元评价”、“状态评价”三类研究范例,激发了学生的自我学习愿望,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意义的全面增值。
审视南通高中学科教育,我们欣喜地看到高中课堂发生着由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功利得到有效遏制,构建出形式多样的高效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我们享受这些课改成果的同时,我们遗憾地看到,我们高中课堂更多地变成“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充斥着“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这样的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学了些“什么”,却很少关注他们是“怎样”学习的,重视了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了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其结果不仅让学生在考试过后很容易就把知识“还”给了老师,而且造成他们对知识的厌倦甚至仇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课堂评价比学会教学更重要,走向“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是我们重构学科教育的新思维,重建课堂教学的新生态的必由之路。
课堂评价,是老师们日常课堂大量使用到的,却极少受到关注,表面看它基本无“利害性”,然而课堂评价却是密切关系的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评价。它的目的不是去甄别、选拔,而是明晰目标、收集证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促进成长。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决策的过程,而课堂决策的过程就是课堂评价的过程,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质量、幸福度、成长性都在课堂评价这门学问里,对课堂评价的探讨,绝不仅仅是一个标准条目的增删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课堂评价标准、办法背后的理念、灵魂问题,是一个课堂教学观念与评价方法论的根本转变问题。
在高中学科教学中,僵化、封闭、统一的评价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发展不全面,个性得不到张扬。目前学科课堂评价方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搜集学生学习的数据与证据并据此判断学生学习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的现状的评价,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缺乏学习诊断,学生的学习没有达到自我导向、反思性、独立的学习。
(2)课堂评价方式单一,课堂的评价更多的是“站在教师教的立场来评价”,仅仅用课堂测试成绩将学生分成不同等级,这样的评价目的在于区分与比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很难得到发挥。
(3)课堂评价的内容仅限于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原理的理解,没有学科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的评价,课堂上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往往是冷冰冰的知识,学生缺少一个思考的空间,也缺少了学生自评、互评、好像吃快餐一样,教师所提供的评价不能让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积淀,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不利的。
(4)课堂评价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和风向标,在大量的高中学科的常态课上,许多教师忽视对课堂评价的设计,把课堂评价的教学作用简单地理解定位为教学活动的终结环节。
以理性关注课堂评价,以智慧破解课堂评价,是当前高中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应该是课堂评价的合理定位,而促进学习的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收集学习证据并反馈,重视课堂学生学习的现状,及时做出学习诊断,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近几年,我们致力于“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的研究,评价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使评价建立在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在教学目标明晰的同时,思考评价方案的设计,为教师教学改进和学生学习发展提供依据;其次,使课堂评价的目的指向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再是简单地根据分数对学生进行比较,而是融合在教学中,通过提问、板演、观察、检测等的方法,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状态是否积极、健康、开朗,关注相关的知识与学生生存的现实世界的联系,关注课堂上临时的没有预料到的状态产生的新的火花,让学生获得的新的认知,在这种互动中及时发现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从而调整教学或向学生反馈信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导向的、反思性的、独立的学习;使评价方式更为多样。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内容,选择相应的评价方式,建立学生评价档案,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评价过程中明晰自己有待提高的知识缺陷,让学生获得更高的自我监控、自我导向的效率。
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评价,对教师而言,要把课程和教学与评价整合起来,贯彻到日常的课堂活动中去。这种评价是一种“嵌入课程”的评价。对学生而言,这种评价更多的是质性评价,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在传统评价中,测验对学生而言具有相当的神秘性,从标准的制订、试题的选择直到分数的评判,学生完全被隔绝在外,符合测验的客观性要求。而质性评价可以提供学生成长档案袋,使学生成为选择档案袋内容的一个决策者,从而他们也就拥有了自主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省精神,有利于开发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笔者以为对学生的质性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过程评价,培养受用一生的素养。
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成长进步起着至关重要,课堂上学生的习惯表现为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即“做事”的习惯和“想事的习惯。我们在课堂评价的维度上特别增设了学习习惯,习惯需要灌输,习惯需要训练,习惯需要引领,习惯需要示范,这一切都要通过课堂评价来进行,我们从十个方面对学生的习惯进行评价。①预学。根据教学设计,评价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自学情况,让学生通过阅读,勾画、思考、摘录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在预学新知识中巩固旧知,锻炼思维能力。②展示。评价学生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练胆量、练嗓门、练技能的过程中,响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③阅读。评价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教材重难点的本领,让学生在粗读和精读、默读和朗读、诵读与思考中把握核心知识。④记忆。评价记忆方式有多种,可以采取一分钟背诵、一分钟默写以及魏书生的记忆力操。⑤书写。评价书写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让学生把想到新颖的解题灵感、读书中的随感顿悟、记忆中的盲点误区应立即写下来,并做到书写和思考同步,规范和美观并重。⑥自做。评价学生的训练状况很重要,主要观察学生在自做中是否自觉地做、独立地做、限时高效地做,把每道题做细、做精、做优,达到一懂、二会、三对、四好、五快的做题境界。⑦快做。课堂上的评价是跟每一位学生的精神交流,体现在细微的行为举止上,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种肯定,让学生养成高效快节奏的学习习惯。在不犹豫、不拖拉、不欠账、不浮躁训练中做学习的成功者。⑧纠错。通过评价让学生通过做习题来夯实基础,善于从错误中走出来,在做题中找思路,培养题感,积累应试经验,找到答题的技巧。⑨自测。想办法让学生在自我检测中,激活自我学习的内在资源,活化自主学习的情智,使学习成果最大化。⑩适应。评价学生在不同课型,每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的适应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寻找高中政治的学习方法和个性化学习策略。
2.多元评价,建构人人发展的平台
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指出:有效教学有七大环节,它包括吸引注意、告知学习者目标、激发学生回忆前提学习内容、呈现刺激材料、引发期待行为、提供反馈、评估行为。有效教学的七大环节告诉我们,高中学科的课堂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是多元的,是过程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相统一,是有多个评价主体参与下在课堂层面持续地进行,因此,需要充分、准确的证据和信息的支持。经过多次研讨,我们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即“常规性评价”、“学习动力评价”、“学习能力评价”,通过多样化的课堂评价,使课堂成为引起学习、维持学习、促进学习的场所,学生在“兴趣出高分、激励出高兴”的良好氛围中想学、会新、学得更多、更有意义。
“常规性评价”对应的是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习动力评价”对应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动机、学习压力、学习策略等;“学习能力评价”对应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体验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想象能力、工具能力等。为了让学生享受真诚的课堂评价,我们把这三类评价体系设计成学生评价档案——政治课笺,它包括课堂收获、课堂评价、教师留言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简单概述。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第二板块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思考,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对同学的评价以及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第三板块是教师的反馈与教学反思。学生评价档案的建立,改善了课堂的教学和学习,学生只要勤于积累,融会贯通,就能落地生根,把他人的知识变成己有的知识,使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3.状态评价,激发自我学习的愿望。
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评价,它有三个维度,即关于学习的评价、为了学习的评价、作为学习的评价,我们在研究作为学习的评价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及时做出学习的诊断,为教师教学改进和学生学习发展提供保障。对学习状态的评价我们主要做到四关注:第一,关注学生的行为状态,自信、轻松、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紧张、厌恶、懒散、情绪亢奋是一种消极、低效的学习。第二,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研究学生的注意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浅表的层面,引导到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上来,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第三、 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学生的情绪状态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评价情绪状态有利于学生充分激活潜能,使学生保持适度的紧张感。让学生在学习情绪、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与获得意义四个方面实现增值。第四、 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 有效的课堂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落实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茫然状态时,要及时加以提示;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和混乱状态时,要及时帮助梳理;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要及时给予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需要进一步提升时,要及时引领,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预设,使教学富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