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学校个性的本质是文化个性

时间:2014/8/22

学校发展已由“千校一面”的同质化时代进入“特色立校”、“一校一品”的个性化时代。从人才培养的要求看,个性化学校创建是从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个意义上来思考的,也就是说,个性化学校的创建是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的。没有个性化学校这个载体,就难以担负起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任。

学校个性的本质是文化个性,因此,打造学校个性要从构建个性化的学校文化入手。

教育首先是教会学生做人,成才先成人。针对现在小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习惯别人对自己付出、认为别人付出是理所应当的而不懂得感恩的情况,我校开展了《小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力图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带动个性化学校文化的构建,培养学生积极的人际认知态度,让人性的光辉洒进孩子纯真的心田,让感恩、知恩;报恩之心成为我校学生生命成长的“遗传基因”。

一、感恩教育----学校个性文化的目标构建

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周围的一切心存感激:感谢大自然赐给我们阳光和雨露,让万物生长,五谷丰登,我们才能够衣食无忧;感谢父母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他们辛勤工作,精心呵护,让我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感谢学校和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做人,为我们未来的发展积蓄能量;感谢同学伙伴带给我们友谊和快乐,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要教育学生记住这许许多多的恩惠,知恩图报,以感恩之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以感恩教育为主题,我们将学校教育实际与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相整合,在实践与探索中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淀我校个性化的学校文化。

教育是一个以德化人的过程,是以心灵撞击心灵、情感唤醒情感、人格感召人格。要教会学生感恩,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感恩的品质,只有让“感恩”形成学校的师德文化,感恩教育才不是口号和标签,才真正能够在学生心底留下烙印。

学生是感恩教育的主体,要让学生通过“感、悟、思、行”,在从感知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增强责任意识,形成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感恩”实践中不断升华人格。

二、感恩教育----个性文化的构建方式

1.明确“感恩”文化的内容

我们将“感恩”教育分为“感、知、报”三个层面。“感”就是感受、感动,这是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去认知、体验。它是从认知转化为内心活动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具体事例中去获取感激和感动。“知”就是知恩,这是让学生在感动的基础上升华情感,与感动自己的人和事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对人感恩、对事关心、对己负责的情感体验。“报”就是报恩,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报恩愿望,进而转化为报恩行动,以恩报恩,以善扬善,让我们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成为友善的使者、社会的和谐因子。具体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等方面进行教育。

2.拓宽教育渠道,形成学校文化个性

我们将“感恩教育”融合于学校整体办学体系中,与常规教育和日常教学活动相渗透,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质量提高。我们以活动为载体,创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情景,切入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激发个体情感共鸣,强化感恩心理,促进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奉献意识等健全人格的构建。我们从历代文学作品中收集有关感恩的故事、名言名句,结合实际撰写感恩故事,创作感恩诗歌,收集感恩歌曲如《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世上只有妈妈好》、《感恩的心》等,形成“感恩”校本读本,让“感恩”教育文化不断积淀、不断传承。我们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建“感恩墙”,把古今中外对亲人、对师长、对国家、对自然的感恩名言记载在墙上,映在师生心中;建“感恩板报”,记录下感恩活动中的感想与收获;通过“感恩广播”,宣传身边的感恩事迹等,让“感恩”教育积淀为学校的文化个性。

感恩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人心存感恩的学校是一个和谐的学校,是一个有战斗力的学校。学会感恩,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就会用微笑去对待人生、对待朋友、对待困难、对待世界。有了感恩才会有内省,才会有反思,才会朝着“修身、齐国、平天下”的境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