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许多时候,教育都以其内含的文明、理性、高尚、智慧、纯洁、聪颖、通达等美好本质,吸引和感染着万千学子心驰神往,顶礼膜拜,以能有机会到学校读书为人生幸事。但曾几何时,教育的上述本质正在蜕化:学校作为天然地培养学生高尚人格、智慧能力的场所,越来越多的被异化为“考试工厂”;教师作为“阳光下最光辉事业”的实施者和学生心目中的“道德楷模”,越来越多的蜕变成阻碍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精神警察”;学生成了生产分数的机器,题海无边,苦海无涯,黯淡了兴趣,疲惫了心理,荒芜了心田。
我校“蓝天、阳光、快乐”办学远景的提出,是呼喊教育本质的回归,让被异化、被误解、甚至被妖魔化的教育回归到它的本来面目。
教育是学生有意义生活的过程和经历
通常情况下,人们喜欢用“质量”一词描述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状况。比如,衡量一所高中学校质量的高低,无非是指在一年一度的高考中,上本科线有多少人,进名牌大学有多少人。对这种把教育“命悬一线”的现象,我们有太多的困惑。难道学校教育就是以训练学生考试能力为己任的吗?难道能够上大学或进名牌大学就是学生发展的全部吗?在每年各个新鲜出炉的“高考榜”不断刺激人们的神经时,是不是也更严密地遮蔽了现代教育应有的视野和本真?我们认为,教育应是让学生享受有意义的生活过程和经历,教育应该伴随理想和浪漫,校园应该充满诗情画意,这一切不能因高考的指挥棒而淡化和褪色。
“蓝天、阳光、快乐”的办学愿景就是想理解和接近教育的真谛,找回教育的理想和幸福。也就是说,在对教育价值的认定上,着重了解是否践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人的发展”,这是一个有远见、有很大包容性的教育理念。即所有为教育提供的环境以及所有的教育内容都应是围绕为学生真正享受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服务的。教育应该教人学会认知,获取理解的手段;教人学会做事,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教人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使人在不断发展中日臻完善,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命运,并使他的人格健全,生活多彩,思想活跃,表达方式丰富。一言以概之,教育就是教会学生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它,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蓝天、阳光、快乐——享受有意义生活的起点
那么,如何让学生享受有意义生活的过程和经历呢?灵活而有弹性的学习制度、充满合作和乐群精神的学习型社区、精到而有趣味的学习材料、生动活泼而涌动创造激情的教学活动、以发展为导向的评价系统,这些都是教育提升的方向。但,我们认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起始点在于为学生提供“蓝天、阳光、快乐”的校园生态。“蓝天、阳光、快乐”犹如是土壤,它的作用不在于催肥、不在于拔苗,而是“养护”学生的潜质,使学生自我实现各自特色。这种学校愿景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让每一位学生都沐浴在希望的阳光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成长在快乐的学习中。
一、“让每一位学生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两千多年前,孔子抱着“人皆可以为贤”的道德理想,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先河。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详尽阐述了机会均等的概念,其中就包括“消除歧视”和“消除不均”两部分。人性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高品质教育应该是尊重人权利的教育。
“让每一位学生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是我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是对尊重人权利的教育追求。
二、“让每一位学生都沐浴在希望的阳光中”
学生是一道多解的证明题。社会拿分数来验证学校,上级部门拿分数来考核学校,学校拿分数来鞭策教师,教师拿分数来证明自己。拥有充裕经费、先进技术、精良设备的学校,却依旧分数至上,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那是与现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是没有灵魂的见物不见人的“教育工厂”。
“让每一位学生都沐浴在希望的阳光中”正是要证明教育不全是分数、名次和重点大学。我们学校用“阳光学子”作为最高级别的奖项,阳光爱心学子、阳光勤奋学子、阳光自强学子、阳光健康学子、阳光艺术学子、阳光创新学子……“阳光学子”式的教育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并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防止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差学生”的意念中沉沦。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阳光学子式的教育引领学生特长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容易觉察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阳光的教育是找感觉、尝甜头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是开发生命潜能、保护生命资源的教育;是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教育。
三、“让每一位学生都成长在快乐的学习中”
学习被视为一种艰苦的劳动,即所谓的“苦学”。中国古代有“头悬梁、锥刺骨”的“苦学”之说,强调学习者必须忍受巨大的身心痛苦,要“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才能进入学习的状态或达到学习的境界。对“苦学”的逻辑,人们更有极为朴素的认识与解释,如:“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中甜”,“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强调只有历尽千辛万苦、孜孜不倦,吃尽“苦头”,方能苦尽甘来、“修成正果”,才能成为人上人、成为佼佼者。我们也常常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式的格言促动学生“苦学”。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长在快乐的学习中”,首先就是要转换“苦学”的观念,不能将教育看成是痛苦的过程。快乐的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在快乐的过程中到达目的地。我们认为,快乐的学习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嘴巴去说,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大脑去想”。具体应用到教学中,是应用探究性的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老师应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给予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当学生的探究获得某种成功时,老师应给予表扬,当学生处于困惑时,当学生的某种强烈愿望未能实现时,老师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鼓励。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校是温暖的乐园,是自己成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圣地,使教育真正体现有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蓝天、阳光、快乐”的学校愿景,是我们在学校这一具体而微观的领域里面,对什么是素质教育和如何提升教育品质的思考。这一学校愿景是让学生享受有意义生活的过程和经历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