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梦想天堂,也需要人间烟火
故事一:开学不久,高三的几个学生找到我,其中一个学生在众人的推怂下,拿出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写了大大的几个字:“校长,高三能春游吗?”原来,按照惯例,高三是不安排春游的。但学生渴望春游。于是我对学生说“只要你们平时表现好,咱们高三也可以安排春游!”学生听后悄悄地离开了。4月中旬,我们安排了高三春游,虽然时间只有半天,虽然地点也只是杭州花圃,但学生们玩得很high,上交的高三班长日记里,有的学生写道“校长,春游我们很开心,谢谢您!我们会加油的!”
感悟一:也许这样的事在我们很多人眼里是再小不过的小事。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对学生来说只要能做题就行,无需旁听自然的声音;只要能考试就行,无需旁顾山川的美丽;只要能拿高分就行,无需领略生活的妙趣;只要能升一流大学就行,无需探究无数生命不一样的存在形式。但是有时忽略“小事”,会给我们带来意料不到的结果。一项对某大城市6所初高中三年级学生发出的2400份调查问卷显示:44.08%的初高中学生觉得课业压力大,23.74%的学生因课业压力沉重而想过自杀。
远离自然的生活是不健康的生活,远离田园的生活是令人焦虑和充满压抑的生活。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不要怕,这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它表明英国人对当今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环境越来越恶化、人心越来越浮躁的焦虑,更流露出对找寻田园梦想、重塑人间天堂的渴望。
现代教育,尤其是城市里的中学教育,它的环境是高楼、空调、电脑、电子设备、人工草坪、塑胶跑道;它的目标是升学,为了升学,只要分数,只要所谓有用的东西;它的梦想天堂是有了好的升学率而拥有良好的声誉。这是一种把学生当成考试工具的畸形教育。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可能有很高的考试分数,可能考上名牌大学,但是,他可能会把硫酸泼在动物园的狗熊身上,他可能会将锋利的刀刺向父母,刺向教师。遇到生活问题,他总是求助家长老师,而不能自己独立设法解决;遇到比较严重的挫败,他可能自杀或者杀人。在只有竞争的考试教育里,很难培养出健康的人格,感受到幸福的人生。努力地将学生送入高一级的学校,让学生从学校毕业后能胜任社会职业,这自然是需要的。但教育不能让“追鹿的猎人看不到山,打渔的渔夫看不见海。” 教育除了分数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美好的东西,学校除了升学率之外也有很多看似无用的、有趣的、有味的,让人感到很好玩的东西。这就是“人间烟火”。我们应该回归生活的本体、回归教育的本真状态。教育其实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教育就应该有这些看似无用之用的东西在。教育不能只满足于实现社会功利的梦想,它应该在“人间烟火”中升腾。
教育需要立竿见影,也需要耐心等待
故事二:某女生,在家排行老二,父亲是菜场卖肉的。高中入学时的成绩处在年级下游,入学不久,因住校期间某天晚上从寝室逃出去与外校男生在一起被学校纪律处分并停住。起先学校答应有进步表现,可以考虑再返校住宿。但之后,由于父母不管,交友不当,该女生经常放学后不回家,甚至结识了刑满释放人员。在又一次班主任因其学习掉队找她谈话后,该生从此不来上学了,直到父亲替她来办退学手续才知,其父也经常找不到她了……
感悟二:这是我来十一中不久,学生处主任跟我讲的前两届学生的真实故事。听后我再次陷入沉思。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违纪需要及时处罚。住校生违纪,停住一段时间,让她体会一下路途遥远带来的不方便,让她知错就改,这很正常,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家长不配合,如果学生不知悔改,如果外界有诱惑……也许,这一处罚就是将学生推向了社会,推向了迷途。
有人说,教育的理想与梦想是天使,而教育的现实与困境是魔鬼。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很多人都想在一时一刻之内获得惊天大成功,想一夜之间成名成家,想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可是教育偏偏不能这样,教育是生长出来的,是需要每天浇灌施肥除草,精心侍弄的,它是悄悄的,慢慢的,一心一意的,不急不躁的!
美国前耶鲁大学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大学,没有真正的教育家。言外之意,就是中国没有真正的教育。他还说,中国的教师、教授、学者退休的含义就是告别养家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认为这些人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这话听起来很刺耳,让人很是不服,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目前的教育还有很多问题,譬如浮躁,譬如功利!
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教育的唤醒、激励和鼓舞并不都是立竿见影的,教育是需要等待的。等待是一种期待,期待学生在知识积累中感悟。等待是一种唤醒,唤醒学生对生活经历的重新体验。等待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是教师恰当的评价、适时的点拨,精心的铺陈,真诚的鼓励。它是正确的教育理念、灵活的教育机制、清晰的教学思路的综合体。
教育需要等待,在对学生的激励、唤醒、鼓舞中等待,在等待中迎来春天,在等待中迎来学生的健康成长、茁壮成长。
教育需要锦上添花,也需要雪中送炭
故事三:一个下午,我发现一女生蹲在行政楼的走廊上低头痛哭。了解情况后获知,该女生每逢大考都要大哭一场,尤其是自己感觉考得不理想时。按学校心理教师与班主任的说法是该生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我跟班主任说,这个孩子我来结对。2012年12月的某晚上11点左右,值周干部很着急地打来电话说,该女生找不到了,只留下一封信。我急忙赶到学校,从信中了解到,女生父母近年又生了个儿子,自从有了这个弟弟后,父母不象以前那么爱她了。对她学习上的要求很高,生活上的关心很少。每次都要她考前几名,否则就又打又骂。这次挨骂后,她想不通准备彻底离开这个家。看到这,我全身冒冷汗,那几乎就是一封绝笔信。我赶紧召集相关教师、家长及片区派出所负责人启动应急预案。察看学校周边的所有监控,到学校周边的网吧、运河边、电影院寻找。一直到凌晨1点左右,当大家几乎绝望时,我在学校周边的一个树丛附近发现了学生,我一把拉过她,没有批评,没有责备,只有关切,只有安慰。当得知消息的家长也赶来时,我当着孩子的面狠狠地批评了两位家长,我还说:“这么优秀的孩子,你们不要,我要,给我当女儿。成绩不是最主要的,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从那以后,学校成立小组,学习上给她减压,生活上给她关爱。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她变了,考试后不哭了,高考也很平静。她的班主任老师告诉我,自从跟校长结对后,她对数学特别重视,所有学科里数学成绩也最好。的确,在她们班上数学课时,我也明显感觉到,他比其它同学更认真更专注。高考后,这个孩子来到我办公室给我深深地鞠了个躬,很深情地说“校长,谢谢您!”
感悟三:有时,我在想,在二中我教了十二年全省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业基础好,自学能力强,教师只要适当点拨就行,教育这样的学生是锦上添花的事。站在十一中的讲台上,我面对的是学生渴望进步孜孜以求的眼神,我看到的是他们学有所悟后满脸的喜悦,我感受到他们对老师的依赖、信任和感谢,这样的教育称得上是雪中送炭。教育需要锦上添花,也需要雪中送炭。锦上添花需要智慧,雪中送炭需要真诚!
从一个班级的层面来讲,学生的道德素养有高低,学业水平有优劣。通常我们更关注品行优、学业好的学生,这是锦上添花。其实,那些品行有欠缺的学生也需要教师的搀扶,那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那些学业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提点,这就要我们学会雪中送炭。
从一个学校的层面来讲,迫于各种压力与所谓发展的需要,很多学校设置了重点班或实验班,通常也倾向于将最优的师资配备于重点班或实验班,这也是一种锦上添花,我们忽略了那些学业水平暂时落后的班级更需要优秀教师的加盟,更需要雪中送炭。因此,在十一中,我们设置了AB班,A班学生基础稍好,相当于重点班,B班学生相当于普通班,每个教师既教A班又教B班,这样既能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又能让普通学生享受同样的优质资源。
再从一个地区的教育规划层面来讲,近年来,教育资源的配备上也出现了明显的锦上添花迹象,“名校集团化”是其表征。“名校集团化”的初衷也许是优质教育资源扩张,通过名校的扩张提升整体的办学品质,满足老百姓上名校、读好书的期盼,但名校集团化的代价是教育的稀释:稀释的是名校的教育管理精力,稀释的是后几所学校的生源,稀释的是普通中学教师对教育的信心与梦想。我觉得,优质教育资源理想的扩张方式,应该是“以强带弱”,而不是“锄弱扶强”,这才是雪中送炭。
如果将教育比作耕作田地,那么田地的规划,耕作的资本投入,作物的耕植方向、耕作的方式、耕作的心态就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层级分明、环环相扣的系统,最忌杂乱,最忌浮躁,最忌短视,最忌漠然。我们期待和谐发展,期待欣欣向荣,期待教育梦想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