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交流,美善的引领,回归教育本真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有感
“我向一年级的学生和毕业生提出我最终的愿望:在回忆起学校的铃声和你的课桌时,在回忆起教科书和肃静的课堂时,要让那激动和崇敬的感情一辈子保留在你的心里。在长大成人之后路过学校时,你们要摘下帽子,带着爱恋和感激的深情,怀念在学校里度过的岁月。”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
读了这段话,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深深地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教育家——“一个为了爱孩子而来到这个世界的人”。借着这次“青年班主任读书月活动”的机会认真地读完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感触颇深,以下是自己读书后的一些收获和看法,与各位老师分享。
一、课堂是触及理智和心灵的地方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思想与心灵的接触,是教师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真正具有这种宝贵品质的教师,他的讲课就像在跟学生进行议论,不是拿真理来进行说教,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谈心,向学生提出问题,吸引他们来一起进行思考。所以,课堂教学不是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把握课堂教学发展的逻辑,洞察学生脑力劳动的细微变化,并善于对计划做出适当的改动。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不应该仅是知识的传递,更不能是完全地复述已经设计好的教案内容,没有理智和心灵的撞击,教师的教学就会变成知识的灌输,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成了没有判断力的、知识与真理的纯粹的仰视者和膜拜者。我们在任何时候不要忘记:我们所面对的是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孩子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能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应该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触碰。因为只有心灵方能直达心灵,知识的传授也不能脱离心灵的轨道。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力求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这不仅是课堂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教师素养的重要体现。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赞成那种谈心般的上课方式。他认为,真正具有教育素养的教师上课时就应该像是在与学生谈心,教师只不过是提出了一个需要展开讨论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过程就是师生谈心的过程。现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真正的无痕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收的地方,才会成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
二、用美来治疗创伤,用善来激励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那就是——美疗。在他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大量的教育案例几乎都是美疗的典范,这也是他教育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他说:“教育工作的基础、它的主要内容,并不在于保护孩子们不受坏的影响,而是要使他们对坏的、不道德的东西具有免疫力。”在他看来,美的教育就是一剂良药,是一种力量,美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增强免疫力,帮助孩子与邪恶和苦难作斗争,然后战胜它,让幼小的心灵纯净起来,强大起来,光明起来。
我们这些教师能否实现这种美疗呢?在当下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能够做的究竟有哪些?我们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带孩子在果园里、瓜园里度过整个暑假,我们不能在夏天的夜晚和孩子们坐在高高的草垛上观赏满天的繁星,我们甚至因为害怕出危险而不敢带孩子们去春游……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都与苏霍姆林斯基当时面临的那一切大不相同。但是,我们真的什么都不能做吗?我想,只要我们本着对孩子,尤其是队那些心灵受到伤害的孩子心存一份真挚的善意,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
教学,首先是教育,没有什么脱离教育的“纯教学”。我们每个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工作,首先是关注他的心灵,保护孩子免受苦难的煎熬应该是教师的重要使命,因为保护孩子柔弱的心灵是教育中最复杂、最重要的任务。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而对于这些学生我们是怎么做的呢?不管怎样,不管他们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该让他们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而绝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我们要教会他们生存,更要给予他们生活的欢乐与自尊。朱自清先生认为,只重“学业”不重“做人”的教育是“跛的教育”。反思,如今的教育大环境,功利教育又让多少人被困其中?教育中的功利虽然不能完全剔除,但是教育应该有超乎功利的追求,那就是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努力践行这样的教育信仰。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孩子,要善于从他人的眼睛中看到别人内心深处隐藏的痛苦。而真正的痛苦往往不会表露于外,他需要人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灵,去体察并设法分担别人的这种痛苦。想想也是,一个人只有懂得基本的情感素养,才能对他进行教育,才能形成公民精神和确立生活信念。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坚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都是本着美好的愿望的,在看到彼此美好愿望的前提下,一切的不和谐与不理解都是暂时的,种种隔阂与冲突也都可以找到解决的途径。我们还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娇嫩、最脆弱的东西,那就是孩子的心灵;教育面向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人。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注重与学生心灵的交流,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真善的涵义,引领真善的方向,这样的我们才会真正回归教育的本真,才能真正体会最纯最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