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宜丰中学:教育是为了更美好的世界

时间:2014/9/8

 一所县级中学,没有将应对高考视作“终极目的”,而是将“发展身心,顺便高考”立为宗旨,让学生在丰富而活跃的社团活动中提升综合素质,却连续三年获得了可喜的高考成绩。而由学生自主参与、管理的多种社团活动,成为了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品牌社团……

一位中学校长,依然每天坚持带班上课,每天随机旁听两堂课,坚持开设“校长信箱”亲自给学生写回信,不是三言两语,也不是十封百封,而是用五年时间坚持每周一封数千字的回信……他在一所县级中学坐镇,却眺望着最新的教育改革模式和管理理念,并在学校践行。

在这位校长的办公室里养着六盆花,品种一致:兰花。在这所中学里立着一方敦实的石,上刻二字:责任。

2012年初夏,我们走进这所中学,走近了这位校长——

像笨驴一样决不放弃

在2010年暑假的校本培训活动中,宜丰中学校长黄建德给全体老师讲了一则关于笨驴的寓言:一头驴掉进了一个深坑,人们以为它上不来了,就想干脆埋掉它,往里面填土,可是这头驴自己没有放弃,它把人们填埋的土都踩在脚下……最后借助这些土,它爬出了深坑。

说这番话时,宜丰中学人刚刚经历了异常艰苦的三年。这所教学质量、内在凝聚力和社会信任度一度降至最低谷的县级中学,正是凭着一股“笨驴的精神”,一步一步实现着自救,并重新拥有了蓬勃的生气和美好的前景。

2007年,重新回到宜丰中学任校长的黄建德,心疼地看到,这所昔日工作过的学校人心涣散、生源大量流失。曾做过普通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的他,非常清楚要扭转这种局面,无法靠一己之力,也不可能是一日之功,这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自救之路——只有让每一个宜丰中学人意识到自救的必要与希望,产生一股合力,才能让宜丰中学像那只“笨驴”一样走出深坑。

连续三年,黄建德分寒暑假对全体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我们必须跨过这道坎”“我们该如何走出困境”“我们离走出困境还有多远”,直面困境是走出困境的前提,而反思困境是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他一一驳斥了在私下里流传的“运气论”“崩盘论”“校门说”,告诉大家,一个正确归因的人才不会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宜丰中学自救的唯一途径就是每一个教师重拾教育的良心与责任心,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事,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心有尊严,才能得人尊重。

做一个有野心的农夫

三年“静悄悄的革命”,宜丰中学人“求稳定”的努力初见成效,有学生考取了清华,一本上线人数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和家长,重新对宜丰中学拥有了信心。

黄建德对教师说:学做农夫。他喜欢引用韩国前总统卢武铉的一句话“没有一个农民会因土地的贫瘠而放弃劳作”。指着校园外的农田,他对全校教师说了这样一番话:不管土地是贫瘠还是肥沃,一个农夫都会用心去耕耘。面对不好的收成,没有一个农夫会责怪土地,只会从付出和方法上找原因。看看这些农田,参差百态又各自整饬有序。我们就要做这样的农夫!

他,是一个守本分的农夫。这个做惯了多年教师的人,依然坚持带班上课,每天上第一节课后,还要随机听两节课。他固执地认为:一个不懂教学的人,一个自己不搞教学、不掌握第一手教学信息的人,没法当好一校之长。在他眼里,校长不是一个行政职务,其身份是与教学、教育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不只是他,学校的每一个管理者都是从普通老师中产生,都必须是教学比较好的教师,必须坚持在教学一线,这样的管理者才会最理解教师们的工作,关心热爱这所学校。在持续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他们才不会隔靴搔痒,凭空造屋。

而他,又是个有野心的农夫。他并不满足于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地完成日复一日的教学任务,也不满足于将宜丰中学办成一所仅仅重视高分率的中学,他要在这所基础条件并不优越的县级中学大刀阔斧地推行课堂教学改革,要让每一个从宜丰中学走出去的学生获得有益一生的滋养;

2010年,宜丰中学校本培训的主题是“我们的选择”,他们选择的是确立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走一条“既坚持理想又直面现实的发展路径”——既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真的教育,拓展校本课程,开展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又面对现实,应对生存危机,狠抓文化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在应试压力巨大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条险路。

2011年,宜丰中学的校本培训主题更为响亮“我们应怎样走向‘最好’”。黄建德,这个有野心的农夫要在这所中学建设美丽的绿色校园,推行科学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推行精致管理模式,建立独特的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好的县中”。

 教学是教学生学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仅是课外,还有课内。这是宜丰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标志。

可课堂教学改革在宜丰中学推行得并不顺利。一方面是教师队伍素质不齐、观念不一,一些老教师无法适应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而一些年轻教师想抓却抓不住课改的精髓;一方面是学生良莠不齐,有的学生习惯了“满堂灌”式的教学,对新的教学模式适应不了,开不了口,动不了手,更谈不上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还有一些基础非常差的学生干脆在课堂上睡起了大觉。抱怨从各方涌向黄建德。是中断,还是继续走向深入?黄建德利用寒暑假时间,在全校进行了几次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题校本培训,从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核心理念、改革标志、实施思路、实施原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

教学的本来面目就是“教”学生“学”,这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宜丰中学认定的课改方向。认定了方向就坚定地走下去,这是“笨驴”的精神;踏踏实实从细处做起,这是农夫的作风。

迄今,课堂教学改革已在宜丰中学推行了5年,黄建德校长自我评价说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大家还在摸索中调整,在实践中改进,但课改已经成为宜中人的共识和共同努力的方向,宜丰中学的课堂有了很大的改变。

为了帮助宜丰中学的教师尽快融入课改,学校请来专家讲座,也将教师送出去学习。2010年宜丰中学开始大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教学”,刘芬兰老师是执教高二年段的一位年轻教师,一度因工作强度太大,嗓子受损到说不出一个字来,听了“名师讲坛”关于上课用嗓与课改问题的几堂讲座后,她改变了用嗓方法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教”“学”案作为自主学习的依据,抓好课前预习,在课堂上推行“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仅将自己从“满堂灌”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一年后学生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常常在下课后还有很多学生在讨论课上的问题。学完必修课后,她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来上课,要求学生结合“教学案”,在自己的理解下与全班同学探讨学习,一人展示,众人回答质疑,你争我抢,辩论激烈,在质疑中不断挖掘文本的魅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而她,只是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适当给以切实的帮助,这种帮助如不断地向燃煤鼓风输氧,使煤得以充分燃烧。她说,正是课改,让她和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教与学的快乐。

采访第二天,我们跟随黄建德校长,按他平日的习惯在第一节课铃响后,随机推开了一扇教室的门。高二(3)班,数学课,年轻的男教师。师生似乎已经习惯了黄校长的不约而至,课堂没有停顿。在简短的课堂导入后,教师列出一道习题,交由学生讨论。我们注意到,学生不是齐刷刷地一致面向黑板,而是五六人一组相对而坐,形成一个可讨论、可交流的小型团队。讲台,已经在两年前由黄建德提议撤掉了,教师在各小组之间走动,不时停下来听一听学生的讨论。小组讨论之后,是全班性交流,由各小组推派代表陈述本组的解题思路,组员可以补充。课堂气氛活跃,有交流,有碰撞,不少活跃的学生争抢着发言,教室里不时响起笑声,教师偶尔点评或提醒一两句,课堂的主角全然是“学生”。我们坐在最后面,学生们看起来很放松,很投入。很难相信,这是高二的课堂。

下课铃响时,黄校长的笔记本上已经写满了一面。教师走过来,两人开始就这堂课的得与失、优处与欠缺处讨论起来。长期的随堂听课习惯,已经让黄建德对宜丰中学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了如指掌,对他们的改变和进步也都一清二楚。

2011届高三毕业生,是在宜丰中学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后完成三年高中学业的第一届学生,其高考成绩呈现出与往届不同的一个现象:1100名文化考生中,虽然尖子生不是特别尖,但分数密集度高,400分以下的学生极少。在总结会上,黄建德将之归因为精致教学管理:年级整体的精致管理,从高一到高三,每个年级段都设立了阶段目标,做了系统而有序的安排;各备课组的精致管理,从抓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入手,精心命制每次考题,及时组织阅卷和质量分析;班级的精致管理,给每一个学生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每个科任老师的精致管理,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评后再练”,不来虚的,细到实处。

教育是教每一个人变万物处在变动之中。

教育是教每一个人变,变得更好。课堂教学改革让宜丰中学的学生有了更多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也使学校确立的“以社团活动促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特色办学思路成为可能。不能让学生的眼睛里只有高考,因为他们还有更长更宽阔的人生要走,黄建德提出了“发展身心,顺便高考”。“四自”教育的开展,让“自强、自主、自理、自律”成为了全校学生共同的精神追求。

创办学生社团,初衷是为了改变校园生活状态,增加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学校先对原有的梦摇亭文学社、集邮协会进行改造,接着推出校园电视台。刚开始,很多师生并不看好,既没有专业设备,又没有专门人员,一所校园电视台能搞出什么名堂?随着第一期节目播出并上传到网上,短短一个月时间点击次数就超过了20万,来自校友们的好评如潮。这下子,校园电视台火了!要求加入的申请书蜂拥而至,连一些平时埋头读书、不闻窗外事的学生也动起来了,纷纷要求从事撰稿、剪辑工作。最后,学校不得不做出限定:每个人每学期只能参与一期节目的录制和播放工作。

为了满足学生高涨的热情,学校因势利导出台政策:只要有5名以上的同学参与,并能够提出具体的社团章程的,学校一律给予注册。一个学期,校内就涌现出了四十多个注册社团:千寻动漫社、心灵成长协会、绿荫广播站、主持社、话剧社、TLD街舞社、炫音声乐社、风之声朗诵社、Just Play吉他社、实用物理社、兰花栽培社……社团名称洋溢着个性和朝气。

让人没想到的是,忙于社团活动的学生,看似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了,可学习效率却提高了。课堂上睡觉的没有了,夜不归宿去玩游戏的没有了。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校园电视台录制的节目第一次参加全国校园电视节就获得2个金奖,主持人获“金犊奖”提名奖,校园电视台先后被评为全省、全国优秀校园电视台。第二次参加全国校园电视节更是创造了全省的记录:录制的3个节目全部获得金奖,是江西省同一年份获金奖最多的学校;原本只是一所县城学校的集邮协会,因为内容丰富,成绩突出,引起省邮政局和集邮协会的关注,晋升为“江西省竹乡青少年邮局”,成为江西省第一个青少年邮局。2012年,又引起全国集邮协会的关注,即将被授予“全国青少年集邮基地“称号。

治本才能真正地治标。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学质量,有效教学为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社团活动反过来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课堂教学相互呼应,互为补充,实现着宜丰中学人“教育是为了更美好的世界”的教育理想。2011、2012、2013年,连续三年宜丰中学的文理科600分以上人数占考生数比、人口比,均列全市第一。

发展,是在不变之中追求改变。黄建德认为:一流的学校之所以一流,不是因为它有高大的建筑和豪华的设施,而是因为它有一种独特的高品位的文化。文化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力量,是一所学校可以持续性发展的根基。

宜丰中学文化的核心,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就是刻在那方大石上的“责任”,它每天都在提醒着来来往往的宜丰中学人——各尽其责。领导为学校的科学发展负责,老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学生为自己的人生幸福负责。这也是实施精致管理的第一要义。黄建德开设了“校长信箱”,但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对学校管理有什么意见、建议,都可以提起笔来给校长写信。不论有多忙,每个周日下午黄建德都会抽出三四个小时时间,集中阅读信箱里的来信。开始学生的信不多,他坚持对学生反映的每个问题都给予答复,并责成相关部门人员去处理,于是信越来越多,有时一周会收到五六十封来信,他将问题归类后予以答复,在周一请司机誊抄在校园的黑板上。黑板前围观的学生,已成为宜丰中学周周上演的一幕。五年来,每周如此。“校长信箱”的每周必复,让黄建德了解到了学校管理中的暗处、欠缺处,也让走进宜丰中学的学生慢慢养成了关注学校点滴建设与发展的习惯。

“和而不同”。黄建德强调“一切为了宜丰中学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但不是要求所有师生千人一面,方法同一,而是让他们在这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

经过五年的艰难蜕变,宜丰中学的校园环境变得更加优美整洁,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基本健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更重要的是宜丰中学人的面貌在变,教师变得更加敬业上进,学生变得更加礼貌活跃,富有生气。

已走出低谷的宜丰中学人,期待着破茧成蝶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