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现代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时间:2014/9/7

一、提高学生预习能力,加强学法指导,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在现代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只要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绝对不讲;只要是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能掌握的,老师就引导学生自行掌握,而不越俎代庖。学生的自学能力完全可以通过指导得以养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在引导课前自主预习时,我们就会列出一张表格给学生,反复历练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个表格一般包含有以下的内容:1、我已经积累了以下字词;2、这篇文章给我的整体感受是;3、我自己已经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4、我和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了以下问题;5、还有几个我感到疑难的问题,我想上课时与老师同学探讨。通过这样的预习活动,学生基本上解决了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带着问题进课堂,这样也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同时学生又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的自主学习中,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得语文教学活动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二、营造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打造高效课堂模式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带着问题进课堂,老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带着目标进教室,这样的课堂往往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个和谐的切入点,教师的预设与学生课堂的生成相辅相成,使得整个课堂组织处在高效有序的状态下运行。

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垄断走向民主与平等,这是新课程新理念的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开放的、动态的双向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也应该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思路,形成适当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在课堂上,最经常听到的一句评论就是蹲下身体与学生对话,老师总是能带着欣赏、激励的眼光与学生交流,期待着学生在课堂上能生成智慧的火花。而一个带着问题进课堂的学生,也总是期待着能与老师交流、对话,期待着能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思想与风采。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成功的课堂,是师生相互合作共同创造出来的,是师生交往的结晶。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践行的一条准则。而我们所一直倡导的学习在自主学习前提下带着问题进课堂,以及老师在集体备课中精心的预设又为开放、民主课堂的构建打下基础,从而保证了语文课堂的效率。

三、加强跟踪练习,及时检测,落实学习效果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但学生毕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的思维总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的思想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惰性,他们的自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如果全面放手让学生去学,而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因此,要想全面落实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还必须要有适度的训练与考试。一是不要纠缠于标准中的概念;二是要适当地向应试教育妥协但不投降;三是理直气壮地抓训练。这三条建议也为我们的训练与考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解除了老师的心理负担,让大家能理直气壮地抓训练。当然,这里指的训练并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加以强化训练。比如,在指导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我们都是先布置一些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完成,然后再抽取部分习题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加以检测,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这样用时少,但效果佳。

为了提高训练的效果,每次学生的作业量都受到严格控制,要经过备课组长同意签字才能印发的,必须做到“少而精”,教师无法及时评讲反馈的作业坚决不布置。学生做作业,教师给予评析,学生再进行反思,这是必须完成的一个过程。每次布置作业,年级组长和备课组长会主动协调,保证各学科之间的均衡。对于那些与上课内容难以吻合,题量过多,难度过大,没有针对性的题目坚决不用,因为学生完成这种繁难偏杂的作业,只能算是浪费时间,同时也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