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的主要做法
本学期,我校在全校范围内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家访工作,重点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认真宣传发动,切实制订措施
8月底,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统一大家对家访工作的思想认识,然后,重新制订了《高陂中学家访工作制度》,明确教师家访的原则、家访的内容、家访的注意事项、家访的量化指标和家访的考核。制度规定,班主任每学期到学生家中走访,起始年级应达到全班人数的50%,其它年级应在全班人数的30%以上。校长每学期至少家访16名学生,挂级行政、年级组长每学期至少家访12名学生,科任教师每学期对所教班级至少家访10名学生。教师家访工作情况作为考核教师师德情况的重要内容。将家访记录存入教师本人档案,并作为教师评选先进、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对不认真做好家访工作,产生不良影响,群众意见较大的,将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评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二)领导率先垂范,教师积极参与
在家访中,学校行政一班人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好被访的学生,抽出时间逐一进行走访。领导带好头群众跟着走。新班主任田婷娟、徐陕西克服困难,一户一户家访,常常家访后回到家里要到晚上十一点多。高中部班主任克服了学生居住地分散(光德、平原、洲瑞、桃源、古野)、道路不熟、交通不便的困难,坚持到学生家庭进行家访;黄赛娇老师在丈夫的陪同下晚上10点多还在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其他任课教师也纷纷行动起来,利用下班时间和休息时间走出校门,结合到所教班级深入到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在家的学习情况、家庭周围的环境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到目前为止,学校10个中层以上领导,家访次数达到142次。班主任平均家访次数都超过了本班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新生班级家访次数超过了二分之一。全校共家访了475人次。(三)提高服务意识,促进家校联系
家访的目的是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理解,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学生有事才前往家访的习惯,树立服务意识和主动意识,及时发现所教学生的存在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对较为突出的后进生、问题生,对思想情绪反常、学习大起大落或有辍学可能等特殊原因的同学,在了解情况,认真加以分析的基础上,主动与家长联系、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家访。(四)加强家访研究,提高家访实效
在家访中,我们注意加强家访的有效性研究,做好典型事例的家访小记,在班主任例会上让部分教师作经验介绍。同时,我们及时对已访学生加以督导,采取同学互相督促、教师教育疏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诊后观察、跟踪治疗”。将学生访后有关情况,阶段性地作出公正的评价,适时与家长交换,抓好访后有关工作,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巩固家访的效果,真正实现家访的教育目的。二、取得的一些成效
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家访,虽然方式很传统,但效果是明显的。表现在:(一)和谐的三方关系悄然形成
通过家访,我们建立了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家长关系,甚至还有和谐的家庭关系。施教者不再那么“威严”,受教者不再像以往那么“被动”了,作为协助教育的家长也不再“无所适从”或“越帮越忙”了。一种互动、平等、和谐的三方关系在家访中悄然形成。 如初三级罗××有打人的毛病,学校多次想处分他。在一次家访中,班主任了解到其父长期对孩子采取打骂教育。经过多次的交流沟通,其父终与老师在教育方式上达成了共识,保证不再用打骂的方法。在老师、家长的共同帮助下,这名学生终于克服了打人的毛病,还当上了班里的生活委员。高二级卢××,是一个师生人人见了都头疼的女生,班主任为此不知道家访了多少次,开始家长也无动于衷,班主任细致的工作终于感动了家长,他们和班主任一起用温暖的爱去感化她,渐渐地让她树立了自信,现在这个女生已成了教师的好帮手。(二)后进的班级迎头赶了上来
初一(2)班起初是个“乱”班,第五周赵妙玲老师接任班主任后,正视班里存在的问题,经分析后便着手进行家访。对于“差生”,她抱着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上门家访,在闲聊中了解学生以前学习成绩差的原因,跟他们交流新学校、新年级的学习要求、学习特点。特别是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希望他们忘记过去,鼓励他们在新的学校、新的班级与新的同学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新的竞争。对“优生”家访,她向家长和学生交流中学和小学在学习上的区别。针对中学科目多的特点,希望他们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不能有松懈的情绪,要有力争上游的勇气和毅力。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开展工作,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共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从家访中了解到的一些信息,她又把它们融入到班主任工作和班会课上。家长对她很信任,表示积极配合学校对子女的教育。不久,她带的班师生关系融洽,班风好转,学习气氛浓。(三)有效的师德建设得到提升
许多教师认为,在家访中自己得到了全方位的能力提高。家访要讲究艺术,但必须有能力作基础,为了能在短时间的家访中、在不同类型的家庭中敏锐地发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观察分析能力、控制局面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循循善诱能力等。我们发现,一次小小的家访,沟通的是家长和学生的心,提升的却是教师们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理解,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感悟。正像廖文祥老师所说:“家访使我增强了工作责任感。我为学生在逆境中自强不息而感动,我迫切地感受到要为学生的成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如今,家访已不再是班主任一人之事,任课教师甚至学校工作人员也加入了行列。苏竞生老师,即将达到退休年龄,十三周星期天,高二级组织教师到高陂镇最偏避的瓮督家访,苏老师知道后,主动一同前往,劳累了整整一天,年轻人也觉吃力,何况是老人呢!但苏老师却说:“家访苦是苦了点,但值得。我明显地感到走的路多了,心与心之间的障碍就少了;走的路远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就近了。”三、工作的几点体会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家访作为沟通学校与家庭信息的纽带,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现在,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更需要做好家访工作。但要想家访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必须注意下面几个问题:(一)家访要有针对性
每次家访目的要明确,有针对性。家访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将需要与家长和学生交流的问题在头脑里整理一下,归纳学生平时的一般表现、特别表现以及其它家访事谊,理清思路,分清主次,从什么话题开始,以什么问题结束等等,以便获得理想的效果。同时,家访前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便与家长交谈时有共同的话题。(二)家访要有时效性
家访要及时、适时。班主任要能敏锐地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利用家访,及时与家长沟通,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尤其是思想问题的处理要及时到位。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并通过家访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这样,学生得到家校两方面的关注,促使其克服缺点,取得成绩和进步。(三)家访要有客观性
家访时,班主任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如遇特殊事件,切忌主观武断的做法。可与学生本人交流看法,使事实得到师生双方的认同,如果班主任反映情况不实,不仅会影响家访效果,还会影响班主任的威信,对今后的学校教育不利。同时,班主任在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时,应依据每位学生的客观条件,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四)家访要有导向性
家访时,班主任的意图、行为和教育方式等,对家长和学生都具有导向性。一位普通学生,班主任家访时明确指出树立理想的重要意义,在家长的配合下,指导学生根据其年龄特征、个人基础条件和认知能力,将理想分若干阶段来逐步实现。或许这一次家访就成了学生理想放飞的起点,使一位平凡的学生拥有了不平凡的一生。
(五)家访要有教育性
家访过程中,如无特殊情况,要让学生参与,公开家访内容,不要让学生因不在场而疑惑不安。班主任通过与家长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彼此了解学生在校内、校外的具体表现,有利于对学生作出客观的综合评价,家校配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家庭情境教育学生,家访时,常常是一家人都在场,和平时在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不同,此时对学生提出批评和给予鼓励,学生印象较深,容易接受。(六)家访要有反馈性
家访后,班主任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变化,收集各类反馈信息。许多问题不是通过一次家访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多次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学生往往在班主任家访后出现一些变化,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反应,与家长保持稳定的联系,及时总结经验和失误,巩固家访成果,使学生离开校园回到家里,依然沐浴着科学教育的阳光。
总之,家访,并不是简单的例行公事,而是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从“告状”到“沟通”,从“关心”到“指导”,从上门服务到自觉反省,家访具有更新教育观念、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家校信任和完善教育艺术等多种效应。即使现代通信技术再发达,电话、电脑及网络再普及,家访仍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因为教育是情感思想的碰撞,需要面对面、心对心的亲密切磋。家访不是新鲜词,也不是新鲜事,但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