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差,越来越难教”成了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口头禅。这个问题引起了我较长时间的反思。教师未能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是造 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的确,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体现富有时代感的育人观尤为重要。现在的学生是不是很难教呢?我认为完全不是,而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仍在老师们头脑中作祟,这必然导致为师者不能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发现和挖掘学生们身上的发展潜力,不能完全知道教师与学生间永远是人与人心灵的对话。为此,要完全彻底地改变当前这种教育现状,教育者必须贯彻“尊重、渗透、倾听、沟通、赏识、激励”等富有时代信息的育人观。
第一,要尊重学生,正确树立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长期以来,老师们都认为他们要尊重学生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先尊重老师,这种求全责备的想法是不全面的。教育者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因受年龄、知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表现欠隹的成因,更要考虑到为师者教育是否得当。只在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尊重学生的目的。如有的老师发现个别学生睡觉、搞小动作等不良作为,马上在全体学生面前怒发冲冠,毫不留情地横加指责,甚至向其班主任、家长“告状”,而不能意识到自己“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见多识广”的当代学生了。如有学生为维护自己的人格稍加争辨时,老师们则有他们振振有辞的解释:学生不尊重我的劳动成果,我怎能给他台阶下。这样势必造成恶性循环,其教育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为师者只有亲其生,全方位地尊重他们,才能信你道 。
第二,教育 者不能有急功近利思想,成功的教育来自于教育者对学生长期的有效渗透。如有的班主任为传达学校的“男生不得留长发、染发”等精神时,只在课堂上生硬地、空洞地宣布这不准、那不行,否则后果自负。其整改结果总是“门庭冷落鞍马稀。”其实,班主任只要平时与学生接触发现问题时,心平气和地单独做其工作,既尊重了他们,又让他们发现老师无时无刻地关注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又如,今年上半年我校为迎接市一级学校的评估,作为高三班主任的我向学生布置完教室要彻底打扫的任务后,只见大多数人很随便地应付着,我并没有去责怪他们,而是亲自下手把最脏、学生认为不可能扫净的地方弄得一尘不染,使得就手旁观的学生很不好意思地对我说:“老师,剩下的由我们搞掂”。我说:“没关系,只要大家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再大的困难我们也是能克服的”。这种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渗透,其效果远远在大于平常的空洞说教。
第三,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搭起与他们沟通的桥梁。一个在家庭、同学中寻找不到情感温暖的人,他最后的希望就是老师。如果教师对学生向自己表示出的期望不予重视,那么学生的心灵大门也就对世界关闭了。事实上,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反映出了他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当一个学生对教师说:“老师,你应该讲理呀”,这其实反映的是学生理性的追求;当一个学生对教师说:“老师,我有话对你说”,这其实显示出他们强烈的寻求心灵沟通的愿望。善于倾听学生心灵的呼声,多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有效碰撞,往往能使工作“柳暗花明又一村”。如开学初,我校从卫生安全及让不良习气远离学生考虑要求学生在学校食堂统一就餐。我发现有位姓沈的同学无视学校的这一规定,班主任多次找他谈话,仍不奏效。开始,我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他,他抵触情绪很大,埋怨老师不了解他的实际情况,甚至说硬性要他这样做,他干脆不读书了。我心里想,离高考只有半年时间了,他可是成绩前几名的人。于是立刻改变工作方法,让他把自己的苦衷全说出来。事后才知道他得了一种难言之隐的病,医生嘱咐他要注意饮食。只顾师道尊严而不容学生争辨,我真感到自己工作的简单粗暴。通过这件事,我真正体会到,有些遗憾对于老师们来说可能是一时痛苦的自责,可能也还会有补救的机会,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遗憾就会给学生造成终生的伤害而无法弥补。
第四,赏识与激励永远是教育的主旋律。“不求完美,但求实破”、“进步就是优秀”等先进教育理念不应只停留在每位教育者的头脑中,而应落实到每天都进行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然后适当的表扬与鞭策,对学生成长帮助是很大的,甚至可影响他们的一生。如我的一位姓肖的学生,平时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且学习成绩较差,可以说是老师们心目中的“双差生”。可我发现他对体育情有独钟,就以此作为切入点,肯定他在这方面的优势,鼓励他向这方面发展,同时共同找出存在的差距,经过他的努力,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体育学院。这个成功的事例,使得家长及以前带有偏见的老师们大为镇惊。的确,从教者在遇到教的学生而感到恼火时,应想一想陶行知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铲除惟一正确,留给学生一个正确域”、“不让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带着遗憾坐下”应当成为当今教育者的指南。
事实证明,不转变观念的教育者在日新月异的教育百花园中已没有立足之地,学生选择适合他们教育的老师已为期不远。当然,实现教育观的转变并不那么容易,师生均有适应过程,有可能遇到挫折,暂时的挫折还会吓住一些人,困难也会挡住一些人,改变观念需要勇气和毅力。与时俱进的教育观,才能使德育工作出成效,这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认可的客观事实,且已有不少人已尝到了由此所带来的丰硕的果实。